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茶—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武夷学院为例

2020-01-02李少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茶学武夷武夷山

张 渤,李少华

(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北部,是世界乌龙茶与红茶发源地。茶树种类丰富多样,生态茶园众多,是全国知名的产茶县。武夷山主产的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作为我国名茶之一,其制法已分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事茶俗文化浓厚。武夷山也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主要讲学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武夷山更是全国闻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境内交通发达,坐拥5A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为福建省第二旅游目的地,游客如织,旅游氛围浓郁,茶产业与旅游业亦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茶叶体验-游学观光项目在茶叶主产区[2-6]逐渐流行,全新业态的出现,导致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武夷山茶叶体验-游学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茶学、旅游学等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熟悉武夷山当地旅游市场又掌握当地特色武夷茶茶叶知识的高级复合人才。武夷山虽为闽浙赣三省交界,但作为一个县级市,又远离三省中心城市,人才引力较弱,且存在人才外流的态势,因此加大茶旅人才自我培养力度,增强人才归属感,留在当地服务成为武夷山茶-旅产业人才培育的最优选择。武夷学院地处武夷山市,历年本科毕业生在南平地区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作为以服务当地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必须对当地新业态的人才需求进行审视和思考,勇于创新,亦为武夷山茶-旅人才培育基地的不二选择。

一、武夷山茶叶体验-游学观光项目及人才培养现状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自宋以来成为皇家贡茶,“御茶园”等皇家茶园仍保留完整。茶农在茶叶生产品鉴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乌龙茶红茶等品类,并形成“喊山文化”“采茶歌”“斗茶”等茶事茶俗活动,茶事文化氛围浓厚。武夷山旅游业发达,独特的丹霞特色天然景致也让游客入痴如醉流连忘返。雄厚的茶叶资源,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及发达的旅游业自然促生了茶-旅结合的新业态。

1.武夷山茶主题观光游学项目类型

武夷山当前以茶为主的观光主题项目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由茶叶加工企业作为主导,以自有的茶叶加工工厂基地及茶园为承载发展的体验式茶-旅观光项目。以香江茶叶有限公司所属香江茗苑[2]为代表,该公司以参观庭院式香江茶叶基地为主题路线,采用观光走廊,详细介绍武夷岩茶历史、制作工艺,并辅以传统手工制作及岩茶品鉴等环节,人员经公司培训后上岗。二是以茶主题民宿为主导,打造茶主题空间酒店。以武夷山谁家院民宿为代表,将茶元素带入酒店装潢,主打茶游学民宿,以武夷茶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或大红袍非遗技艺传承人开设系列专题茶讲座结合实地考察体验,同时外聘相关专业人士开展。三是由茶业团体为主导,利用自身在茶界的影响力开展武夷茶研修活动。以中国茶叶学会为代表,近年来在武夷山开展了多次闽北乌龙茶品质评鉴研修班,邀请武夷学院茶学教师,组织当地制茶大家,为全国武夷岩茶爱好者对岩茶理论品鉴等进行系统讲授,并与当地茶叶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还有部分武夷茶爱好者在武夷茶生产加工季,茶客们纷纷到当地茶农家,与茶农共食宿,并参与茶叶生产制作。三种项目均受高素质茶-旅复合型人才不足制约,目前茶-旅深度游项目仅满足部分茶叶爱好者,无法广泛推广。

2.武夷山茶-旅人才培养现状

武夷山市目前有武夷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福建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三所学校分别培养茶学及旅游专业本科、大专、中专层次人才,人才培养体系齐备,均以应用型为主。茶学专业主要为当地茶叶生产加工、茶叶经营贸易管理等领域培养专业人才,主修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文化、茶叶审评等自然经济文化类课程;旅游专业主要为当地旅行社、景区、酒店、旅游会展、旅游企划等领域培养专业人才,主修旅游学概论、管理学、酒店管理、经济学、旅行社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此外还有部分短期速成培训班,如评茶员、茶艺师、导游、制茶工培训班。但由于茶与旅游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类别,主要培育单一学科型人才,交叉融合较少,无法满足武夷山市茶-旅业复合型人才旺盛需求。

二、武夷学院作为茶-旅人才培育基地的优势

武夷学院作为闽北地区最高学府,1958年创办于福建省南平市,2003年迁址于武夷山市,并于2007年升格为本科层次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承载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茶学与旅游学均为武夷学院知名特色专业。

1.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发展强劲

茶学本科专业于2008年开办,主要培养具有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茶叶分析、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茶园安全生产、茶叶加工与审评、茶叶质量与检测、茶文化策划宣传、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茶叶市场开发等方面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配备19间茶学实验室共计2200平方米,300亩校内茶学科教基地,及14家茶企作为校外教学基地。并在校内建有80亩乌龙茶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了300多份各类茶树品种。茶学学科还是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茶学学科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2.武夷学院旅游专业积淀深厚

旅游专业于1993年开办,旨在为当地旅游及相关产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熟悉旅游业务及操作,能够胜任涉外和国内旅游企事业单位、行业团体以及旅游商务的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学院现有13间专业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宾馆,共计1000余平方米。20余家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基地,旅游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旅游大数据平台、校园景区智慧旅游实训平台等2个应用型实验平台。办学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良好,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教学奖项,受到业界的认可。

3.武夷学院茶学毕业生当地就业率喜人

依据武夷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表明,2015-2018届毕业生中,省内就业率分别为86.35%、81.94%、76.26%,其中留在南平市内就业比例分别为9.96%、7.1%、13.5%,排在福州、厦门、泉州之后,位居省内就业地区第四位。而据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2015-2018届毕业生中茶学专业是留在南平市内就业最高的专业,近三届留南平比例分别高达23.2%、30%、36.43%,约为全校平均水平的3倍,是武夷学院留在武夷山及南平地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因此发挥武夷学院现有茶学及旅游学教学设施资源及育人特长,有机融合茶学及旅游学课程,按照农业旅游观光业发展需求,在茶学学科基础上调配要素,因地制宜培育茶-旅复合型农业观光人才,可为武夷山快速源源不断的提供具有高度归属感的高素质茶旅复合人才资源。

三、武夷学院茶-旅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茶与旅游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茶-旅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队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资源配置进行系统论证。

1.跨学科型师资队伍培育

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武夷山茶-旅复合型人才教育成功的关键[7]。武夷学院虽然具有大批茶学和旅游专业背景教师,但是茶学专业教师主要以茶自然科学、文化、经济等专业方向背景为主,茶学功底深厚,但旅游知识欠缺;而旅游专业教师以经济、旅游、酒管等专业背景为主,茶学功底较弱。因此培育茶旅跨学科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学校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打造“双师型”及“学术创新型”教师团队。根据茶-旅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基本手段,选派优秀茶学青年教师赴国内知名院校旅游专业访学进修和派驻旅游企业进行行业实践,通过与旅游学院共享部分师资、外聘旅游业专家学者等方式,鼓励茶学教师自学与外聘学者结对子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多渠道培养和完善茶-旅跨学科师资力量,建成一支能适应茶-旅融合跨学科发展要求、有学术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武夷山茶-旅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武夷山茶-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服务当地,增强对武夷山及闽北地区认同感,为武夷山茶旅观光业及闽北观光农业培育应用型人才。培育具有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等茶学基本理论和技能[8],又具备良好表达和沟通能力、熟悉旅游业务及操作基本技能,能够适应现代茶-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扎实的茶树育种、加工生产、审评等茶学基本功,和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地理等旅游专业知识。

3.武夷山茶-旅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武夷山茶-旅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从当地企业发展需求出发,发挥用人单位的协同育人作用,聘用当地专业及理论知识较强的行业精英为学生校外第二导师,让第二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符合武夷茶旅型企业需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满足必要的通识教育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及制茶学、旅游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外,还应提高武夷文化及实践学分比重[9],与校外第二导师所属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并接受行业精英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即能熟悉当地行业情况,迅速投入一线工作,提高专业对口率。

4.武夷山茶-旅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

武夷山茶-旅复合应用型人才在通识课程侧重闽北地域文化教育,专业课程应整合茶学与旅游学课程,在茶学低年级中强化闽北校本教材编制及应用。在武夷学院茶学高年级原有茶文化方向、茶经济方向的基础上增设茶旅游方向,在完成茶学基本课程时,专业方向选修课上强化旅游管理等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并加强茶旅企业参与力度,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满足地方茶旅型企业的需求。结合武夷学院与台湾高校多年合作办学的优势,引入部分台湾优质观光农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制定更完善的教学大纲,改革茶业经济学、茶文化推广、茶叶贸易、茶业企业管理、茶文化创意等课程体系,拓展为茶旅经济学、茶旅会展策划等课程,加强当地茶-旅教学案例内容,丰富茶-旅教学资源。

四、结语与展望

茶叶体验-游学观光项目作为新兴事物,亦属茶学专业的发展衍生。武夷学院作为闽北最高学府,必须为武夷山培育满足新时期行业发展及变化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革服务。因此只有不断改革调整现有的茶学人才培育模式,建立跨茶-旅游学科师资队伍,调整适合茶-旅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培养方案,整合茶学与旅游学相关课程,源源不断为武夷山及闽北提供归属认同感较强的茶-旅复合型人才,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期望在武夷学院本科茶旅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拓展武夷山大中专层次茶旅复合人才培养,满足茶旅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茶学武夷武夷山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高等农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武夷听涛
中国的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