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探究

2020-01-02蔡虹杨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素质思政融合

蔡虹,杨珊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在他们未来进行就业与择业的过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企业都会观察学生在这一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进而考虑是否录用此位学生。学生在进行高职学习时,必须要接受思政教育。在新型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各院校都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并将职业素质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以期为学生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思政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概述

1.1 相关理论研究

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规划工作当中提到,目前需要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进行强化。在培养人才技术的同时,也要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先进的职业理念。院校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从其职业道德、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的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这一观点就可以得出,在职业院校当中,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技术能力好、素质高的职业劳动者。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积极向上的“90后”高职学生,运用马克思理论强化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并且,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职业核心素质的培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增强学生思政理论的学习热情和勇于实践的意识,进而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经笔者文献查阅发现,在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当中,关于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非常的丰富,某些教学手段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但是,关于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职学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当中,对两者进行渗透结合的教学方式研究仅处于个位数。无论是教学初步探索阐述,还是实践探索体会,都没有在系统全面的教学框架内进行研究。从思政教育内容和职业素质发展内容整合改革、相应的教学方式优化,到两者融合教育的实践,都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结合思政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进行理论深化研究的必要。

1.2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可行性

职业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之间会通过各种途径而彼此产生影响,建立起联系,进而同时发挥两者的作用,这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论证中也很常见[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理论的共同融合来促进两者教学融合渗透,便具有相应的可行性。

1.2.1 两者培育目标与对象一致

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都是针对“90 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在培育对象上一致。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进行工作活动、生活等方面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主要包含了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技术能力。在职业思想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起自身的奋斗目标,利用其提升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在职业道德方面则是尽忠职守、乐于奉献、脚踏实地,在工作过程中,要对机密性的信息进行保密,依法行事;行为习惯和技术能力则是利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人际沟通技能和管理能力去进行工作[3]。在思政教育当中,则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服务人民的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学生。从这方面来看,两者培养目标也达成了一致,进而促进了思政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两种融合的可行性。

1.2.2 两者教育内容的互补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在工作当中的方法与技能,而在思政教育当中主要是树立起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法制观念等。在教育内容方面,两者是互补的。比如说,学习工作方法与技能,需要在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当中去进行学习;而在思政教育当中的实际践行方面,又需要有方法与技能的支撑,这样才能够全面发展学生自身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频和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人才。

1.2.3 两者培养方法的融合

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项目的工作与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当中去感受职业素质,也能发现自己需要提升哪一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在思政教育当中,主要是依靠课堂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再结合实践来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在培养方法上面两者是需要进行融合的,只有融合才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和行动上实现一体化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形成较高的内在素质以及高水平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的外在行为。

2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过程

高职学生在学习与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职业进行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首先在行、意、情等方面进行了解,再将自身所拥有的思政知识与素养进行发挥,进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职业认知体系。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对职业的态度,职业的精神,以及在职业当中所需要做到的道德素养等都要进行良好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养成一个更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自身的职业打下基础。

2.2 能够适当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各个企业也在向着国际迈进。在人才的需求当中,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在每一个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其分工进行精细化,进而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校是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培养是让学生除了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能够拥有入职后的职业操守,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4]。在企业打造人才团队时,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其中,具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企业创新、发展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2.3 思政课程的功能体现

在现如今的部分高职教育学校当中,很少涉及关于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方面的专业课程。大多数都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课以及心理健康发展课程等。在思政课程当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基本方针等政治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际上在思政课程当中也有涉及关于学生在日后工作当中的素养培养方面,其进行教授的义务与功能就是让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由此可以得出,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也是思政课程的一个功能体现。

3 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3.1 学生产生厌学思想

高职学生大多数通过高中或者中职院校升上来。高中升上来的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学习压力,最后到高职学校当中更容易产生厌学思想。而中职院校升上来的学生大多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高职学习时,更是希望能够快毕业出去学习。再加上在这里面学生的大部分学生在外面做工都已经赚到了一些钱,这对青春期的他们来说比较有诱惑性。使他们总想着外面的世界,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学习,进而产生厌学思想。

3.2 未来的职业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进入高职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进入高职之后能够学到一门技术,或者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再加上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他们都很看重未来的工资收入。有一大部分学生都想在毕业之后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这种眼高手低、对自身职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能好好学习,在工作时也不能认真地工作,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4 实施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原则

4.1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或者实践活动[5]。让学生在各方面的实际操作以及亲身体验的过程当中,增强对某一自身职业的感受与体验,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一些相对较为开放的场所进行实践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实践活动当中来,以更加开放活泼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进而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也对思政教育平台的立体化实现奠定了基础。

4.2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对学生进行就业之后的发展进行考虑的。现如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其步伐也是不断地加快,学生的就业环境以及职业发展的环境变化非常的大。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时,要对学生的职业目标的发展性、转变性以及在该岗位当中所需要的岗位素质、职业能力、创新思想等都要进行考虑,进一步将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这一岗位的工作过程当中突出自己、提升自己,并且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超越自己。

4.3 思想性原则

高职院校当中建立起来的思政课程是需要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刻画在自己脑海当中,避免一系列的功利性意识体现。正如从上文当中所提到的,当今大部分高职学生看重的是未来的职业是否有较大的收入,进而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技能发挥都非常的不利。所以在进行高职人才培育的过程当中要将其思想性体现出来,促进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与职业素养。

4.4 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原则是职业学院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遵守的基本原则[6]。在进行高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及就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而胜任或者适应某一个特定岗位,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空间发展。从学生的职业方向出发,根据职业需要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进行教育,体现出职业性原则。

4.5 实践性原则

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的过程当中,才能够逐渐形成应有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而实践也是思政教育当中辩证统一思想的一个体现。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过程中,也要将实践性原则体现出来,进一步将学生的理论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养。也能够更好地履行思政课程的教育义务,体现其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5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

5.1 两者协调共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职业素质影响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以协调共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首先,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其思想政治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就业问题进行思考,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理念。其次,院校要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对自身的思政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职业法律、面试技巧、工作压力排解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有用的职业技能,为以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有效保障。

5.2 加强社会实践,加深学生职业认知

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增强教育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目前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将社会实践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当中,并将其综合到最后的学期分数当中。这样能让学生对其进行重视,进而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有效的基础。这不免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另外,校企合作在如今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建立起一个高职社会实践基地。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践操作的技术与服务,而院校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人才。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教学当中学习到有效的职业技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5.3 加强师资建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思政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有效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到正确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所以院校一定要加强师资建设,招聘一系列高素质人才教师。同时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家思政讲座等,来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理论知识以及眼界,要求思政教师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进而真正的履行教书育人这一本职工作。

5.4 构建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素养提升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评价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构建执行并重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思政教育这一评价不只是要在试卷的考核成绩当中体现出来,还需要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与其他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可以让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口语表达以及学生互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究,也使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能发挥自身的长处,进而发展自身的职业素养。

6 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就业是民生的一大问题。在高职学生毕业之后,他们的职业素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与就业。要想让学生进行良好的就业,解决他们这一关键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政教育以及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在各种企业招聘的过程当中得到录用,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进行高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思政教学与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素养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素质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