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中的 “慢镜头”与“快镜头”

2019-12-30李晓云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慢镜头永福骆驼

李晓云

电影,电视中在某个精彩瞬间或某个重要的细节部分时,会通过“慢镜头”来展现,把事物的特点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相反在无关紧要处则用“快镜头”简单介绍,一闪而过。

作文也一样,也需要“慢镜头”和“快镜头”,把主要内容写详细、写具体,要不惜笔墨,精雕细琢;对那些非重点内容,要惜墨如金,一笔带过。

请看曾鑫同学的作文《运动场上的呐喊声》节选:

前面的比赛很快结束,接下来轮到我们四年级男子400米预赛。这时广播喇叭声响起:“请参加四年级男子400米预赛的运动员,到起点检录。”

郭永福“倏”的一下站了起来,迅速来到比赛场地,检录完,做好了起跑准备。他猫着腰,弓着背,站在起跑线上,身子前倾,作出不规则的“人”字形站立姿势。随着发令枪响,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很快就把其他班级的运动员甩在了后面。其他班级的啦啦队员顿时慌了手脚,扯着嗓子大喊“加油”“加油”,声音惊天动地。

我的目光随着运动员的脚步移动。只见郭永福紧握拳头,手一前一后地有力摆动,两只脚就像汽车的轮子不停地向前翻滚。跑在后面的运动员不甘落后,个个咬紧牙关,奋力追赶。六班、七班的啦啦队员们再也沉不住气了,挥着手高声呐喊:“张小强加油!”“王晓声加油!”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比赛到了白热化程度,赛场上突然出现一匹黑马,十班的王飞虎不知从哪儿借到一股神力,直逼郭永福。我们急得大喊:“郭永福,加油!郭永福,加油!”郭永福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向前飞奔。一圈,两圈,近了,更近了,还有100米,50米。他就像一只正在被猎人追赶的豹子,直逼终点。临近终点,他飞身一跃,越过了终点线,夺得了本次比赛的第一名。我们蹦啊,跳啊,心里别提多畅快了!

短文写的是四年级男子400米预赛的场景。小作者用快、慢镜头,把比赛的过程写得很具体,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前面的比赛很快结束”“很快就把其他班级的运动员甩在了后面”,“ 一圈,两圈,近了,更近了,还有100米,50米”,这样的句子类似电影中的“快镜头”,把赛前的情况,和郭永福冲出起跑线与接近终点后的瞬间一笔带过;重点描写赛中郭永福跑步的动作、姿态、速度,其他运动员奋力追赶的情景,啦啦队员们呐喊的声音和紧张的心理,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不断地放大、放慢。读了仿佛身在赛场,目睹了这场比赛的激烈场景。在结构安排上,短文两条线索同步进行,一条是主线赛场风云,运动员们激烈争夺冠军;一条是副线,赛场外啦啦队员为队友鼓与呼。两条线索清晰明朗,主次分明,“观众”通过“快”“慢”“镜头”,清楚地看到了运动员们的出色表现和激烈的比赛场面。

怎样运用“慢镜头”“快镜头”写作文呢?

定格镜头,分解畫面。就是确定要写的内容,并把大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内容。一篇文章符合中心的内容有很多,但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都写进作文里,应该有取舍。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文章的中心而定。一般说来,凡是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典型的、新颖的材料就取,否则就舍。

比如课文《童年·冬阳·骆驼队》(人教版五年级下),写的是作家林海英童年时与“骆驼队”有关的趣事,展现了少年儿童想象丰富,勤学好问的特点,以及充满稚趣的童年。围绕这个中心,文章写了4件事:看骆驼咀嚼、问骆驼铃铛、观骆驼脱毛、念骆驼回来。4件事4幅画,一幅画就是一个镜头,它们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下面请看作家观察骆驼咀嚼的“镜头”: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作者看骆驼咀嚼是那样投入,以至于忘记自己是在看骆驼进食,牙齿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这样的画面很有趣,让我们看到一个“傻傻”的小女孩,站在骆驼面前,神情专注地看着骆驼,看着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啊,磨啊,鼻孔里冒着腾腾的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看着看着,她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把童年时代的天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人们逝去的记忆,让人想起童年时代一桩桩有趣的往事。

聚焦镜头,放大(或缩小)描写。聚焦镜头就是把笔墨集中在描写对象上,加以放大,或者缩小,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或者更简明。常用的方法有:

工笔法。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或事物的外貌和生活场景,使人或事物的形象生动逼真,给读者呼之欲出的感觉。比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版五年级下)中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作家曹雪芹就运用了工笔细描法,对王熙凤作了“放大”处理,使这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在作家笔下,王熙凤是个外表美丽,却笑里藏刀的人。作家运用细同绣花针的妙笔,对她的外貌作了细致描绘。她一身珠光宝气,透露出这个人物的身份不凡和地位的显赫与尊贵。而她的容貌,美丽中,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在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里,这种写法,也很常见。比如,李子立同学写的作文《跃过1米3》,运用工笔法把跳高这个动作写得生动具体,出神入化。

前面的同学一个个地被刷了下来,剩下的只有我了。大家把目光聚集在我身上,期待我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我紧张急了,心砰砰地仿佛快要跳出胸膛。跳高横杆已升到1米3 了。我能跳过去吗?我在心里问自己。没等我多想,裁判员的一声哨响,就把我赶上了架。

我站在场地上,(慢镜头一:热身)习惯地压了压腿,弹跳了几下,预热了一下身子,(慢镜头二:助跑)然后开始迈出坚定有力的步子,向跳高架冲去。长长的杆子就像一道鸿沟,横在我面前,静静地等着我去挑战,去跨越。(慢镜头三:起跳)当快要接近跳高架时,我左腿猛地一蹬地,双手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半弧形,(慢镜头四:翻越)身子随着像展翅飞翔的海燕,又像凌空直上的雄鹰飞越过横杆。(慢镜头五:落地)“咚”的一声,双脚稳稳地落在蓝色的海绵垫上,而高高的横杆却一动不动。我成功了!

这段描写就像电视中的“慢镜头”,把跳高这一动作分解为5个“镜头”:准备、助跑、起跳、翻越、落地。这5个“镜头”就像一幅连贯的画,展示了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读来如在眼前。

白描法。白描法是相对工笔法而言的。但它是一种不设喻,少修辞,以“叙”代“描”的写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活生生的形象来。比如《金色的鱼钩》中(人教版五年级下)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老班长的外貌就像一幅简笔画,着墨不多,却笔力千钧,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个饱经风霜、历尽千辛万苦的老班长形象,表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就是白描艺术的力量。

写人的文章这样,叙事、绘景、状物的文章也是如此。比如,作家许地生的《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开头就极为简略: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中间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可是作者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几个简简单单的詞一笔带过。它像一个个“快镜头”,把花生的生长过程表现出来。

写意法。绘画的一种,与“工笔”相对,不求精雕细刻,只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该详(“慢”)的地方则详(“慢”),该略(“快”)的地方则略(“快”),不平均使用力量。比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就运用写意法,实写王熙凤的衣饰,虚写王熙凤的容貌。描写她的服饰,用笔工细,把王熙凤的穿戴描写得具体生动,惟妙惟肖,表现了她显赫的地位和贵妇人的形象;而对她的容貌,只是寥寥几笔,“丹凤眼”“柳叶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在“粉面含春”“丹唇未启”的背后显示出空灵之气。

特写镜头法。就是抓住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比如,作文《忘不了你》中有一个“镜头”,描写即将退休的老清洁工:

……街道打扫完了。老清洁工背剪着双手,在街道上“巡视”。突然,他停下脚步,蹲下身子,把一块被掀出地面的青砖用力按下去。手按不动,就用脚踩。然后,他站起来,出神地望着长长的街道……

这段文字中,小作者选取了这天早晨亲眼所见的老清洁工晨扫的细节:“背剪着双手”“停下”“蹲下”“用力”“用脚踩”“出神地望着”等,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老人离岗前的最后一个早晨的劳动。就是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把一位即将离岗的老清洁工对他清扫的街道无限留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运用特写镜头,把精彩瞬间放“慢”,把距离拉近,以求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等画面更清晰。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猜你喜欢

慢镜头永福骆驼
喊爹
留门
大骆驼
学会“拍慢镜头”
骆驼
慢镜头在党教片中的设计与应用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广西永福香米罗汉果获首批“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
骆驼
电影里为啥会有慢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