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间的那一片白
——读张慧谋的诗

2019-12-29温远辉

星星·散文诗 2019年17期
关键词:白鹭维度心灵

■ 温远辉

读张慧谋的诗,如看天地间翱翔的鸥鹭,鸣声在耳,翔影在前,上下蹁跹灵动,穿插,衔接,弧线,祥光,由灰白而渐白,而终于与白云融为一体……多么神奇、神秘。欣赏鸥鹭的目光被牵引着,由近而至远,飘逸,杳渺,悠然神往,内心却留下了鸥鹭飞过的划痕……那是一片白,永远定格在天地间,那是一种玄妙的感悟,打开生命境域的层级维度。

读张慧谋的诗歌的时候,眼前便会闪现他的身影:清癯,儒雅,温和,满身的书卷气息,却又平和如水,安稳似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老派的人,骨子里是儒生、士子,行止间则有着出尘的味道。仿佛他是从民国穿越而来的,是穿一袭青布长衫的书生,是从城里流落到乡野的绅士。我曾经忖度:他是如何做到如此这般举重若轻的呢?他是活在俗世中的,却又和俗世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在他的诗歌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距离,一种表达技艺的距离,诗歌境界的距离,一种诗歌世界的距离。

慧谋有自己的诗歌天空,他建构了自己的诗性世界。

以诗描白、述白,何其素洁、干净;让天地成此一色,则尽显自然、安详、苍茫之道,于辽阔、萧疏、清寂之外,又有了慈悲的色调。需要注意的是,他营造“白”意象的诗,表现的对象都是大海,面对大海,诗人感受到的偏偏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蓝”,诗人偏偏不去写“蓝”,而是专写“白”,不仅仅是浪花的“白”,而且整个海洋的世界,包括晨光、鸟、月亮、渔人等等,都是白色的,泛着光泽,透出光明。这是慧谋诗歌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诗歌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在《白鹭还乡》中,诗人构造了三个维度的世界。

在第一维度里,诗人慧谋及他营造的世界是平静、安宁、祥和、飘逸的,是自然生态的王国。

在第二维度里,诗人的面容开始疲惫,憔悴,凝视的眼睛不再清澈,可以看见他袒示的心灵是愁烦的、忧伤的,那是悲苦的、苍老的世界,是“风不断吹拂着/直到把苍老,吹进内心”(《芦苇》),这样的世界,不再是轻灵、飘逸的世界了,而是黏稠的、发暗的、令人神伤的魔界。法国诗人瓦雷里曾自嘲:“我请你不要叫我诗人,不论大小,我不是个诗人,而是一个感到惆怅的诗人。”人生太多烦忧之事,一个真正的诗人,他敏感的心,就是易碎的玻璃,不会总是阳光浪漫的,心灵总有感到悲凉的时候,总有愁苦的一面。

在第三维度里,诗人慧谋和他的世界焕然一新了,和前面的两个维度所构造的世界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哲学的世界,真正诗性的世界,一个两仪的世界。它是“无”和“有”交缠融会的世界,“无”中蕴“有”,“有”中含“无”,如同两仪交缠相合,进而成为混沌的世界,最终成为通透的世界、白光灼灼的世界,天地之间,上下一体,但有所见,皆是白光、祥和之光。所以,“白”是最初的所见、最直接的感受,也成为最终的意象、最后的境像。在慧谋的诗中,“白”是最基本的元素,最根本的基调,也是最核心的意象。由“静”而“白”,由“白”而“静”,其中串起来一系列的元素符号,简约、朴素、真诚、自然、平静、清寂、恬淡、雅致、空灵……等等,等等,都共同构筑了慧谋诗歌之美,建构了慧谋的诗歌美学,建构了慧谋独具风格的诗性世界。

张慧谋诗写的景物,集中于诗人家乡的,大抵是两大类,一是大海,是诗人伫立于岸上,对海洋的眺望和想象。二是村庄和田园,是诗人对乡情和亲情的审视和记忆,是淡淡的乡愁,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情怀。诗人写海,笔触清淡空灵,基调平和恬然,是冲淡清和的美学旨趣。诗人写农事,笔触单纯朴拙,基调平缓静雅,是真挚透彻的美学旨趣。诗人的伤痛和忧郁,怅惘和忧伤,如山溪细流,蜿蜒而清泠。我国古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此一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玲珑之美,于慧谋诗歌来说,亦是恰好的评价。

慧谋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不仅举手投足流淌着士子的风韵,而且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也是深受儒、释、道对外界和人生及心灵认知的影响,对诗歌表现技艺的运用,也深深烙上了书画墨韵的痕迹。譬如,留白、空灵、虚实的转换,心灵和外物的相互投射,等等。在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敬”,释家崇“净”,道家求“静”,三者言说有异,但实则源同一脉,义理同归。道家谈“坐忘”,释家谈“觉空”,都无非了悟生死,得喜乐于行知之间。所谓“清静为天下正”,所谓“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说的并非外物,而是人的心灵、人的欲望。人以淡泊之心察物,以淡泊之心行止,那么,所见的就是单纯的、端正的事物,所做的就是正直的、能称为楷模的行为。

在岭南文化里,一直有一条隐隐存在的传统,即对“心”的极端重视,一方面是对“心”的力量迷信,另一方面是对“心”的探究、拓展和展示,相信心灵是相通的,相信默契,相信顿悟,相信点到即止、以少少胜多多的奇异的感受力。从六祖慧能,到大儒湛若水、陈白沙,无论禅学宗师还是理学大师,概莫能外。这种“心学”的传统,崇单纯,崇朴直,崇清雅冲淡,崇温润恬然。它是人生的智慧、文化的智慧。平静之下,是深流,简单之外,是宏阔。

诗人慧谋的文化滋养里,我相信是承继了宋一脉的传统和岭南“心学”的血脉。他诗歌创作的追求,走的是极简主义的一路,是纯色的、线条式的简约、朴素、自然,但其中的丰盈、浩瀚、苍凉,那多层维度的世界,是否所有的阅读的心灵都能颖悟得到呢?在我看来,慧谋的每一首诗,不论长短,表面看来都不繁复宏大怪诞歧义旁生。不繁复则容易去芜杂,不怪诞歧义旁生则易清雅隽永。慧谋的诗歌,如一道清溪,或者一条大河,流淌得那么清澈,那么不动声色,平缓的如同安稳的岁月,如同日升和月落。但是,这小溪和河流的方向,将目光延伸看过去,看到的却是辽阔、浩瀚的大海!

三只白鹭在水边/圣人在水边/无字的纸在水边。//三只白鹭,三张白纸/又飞来三只。依然落在水边/现在是六只,六张无字的纸在水边/圣人不在水边,风却来了。//风吹皱水边的六张白纸/吹乱六只白鹭身上的羽毛/这是我独享的黄昏/南村只给我六只白鹭/六张水边无字的白纸/我不要圣人,只要风/风指给我看,白鹭的白在白里。

——(《白鹭还乡·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

这是长诗《白鹭还乡》的第一节。整个是素描的画风,简笔勾勒,纯线条的运用,着色上的黑白对比,对数字的着意强调,对颜色“白”的渲染,以及像是风中的自我吟哦,水边的低声慢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看似简单直接、干净自然,实则清雅灵秀、迂回隽永的美好效果。“白鹭的白在白里”这一句,似乎很简单,是一句大白话,但结合起前面一句“风指给我看”时,却感到技巧的老到,简直是大巧若拙的功力,用心极深。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颗敏锐的心灵,是断然看不见也感受不到的。没有优雅、精致的心灵,也吟哦不出这些如瓷器一般的诗句。

慧谋写诗,很重视诗歌的形式,他的形式感非同常人,常常具有仪式般的神圣意味。这首《白鹭还乡》在慧谋的诗歌里算是长诗了,全诗7节,每节开头标上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作为该节诗歌的引领,让诗浸于节气时令的氛围,并与其蕴意相契合。这样,节与节相衔接,环环相扣,自成体系,让每一节看上去都是独立的,自然的,是随意的叙写,诗句的触须都是向外伸张的,但整首诗一回顾,却感受到了全诗是回环自洽的,成一个首尾通连的圆。诗人借此形式,写下了自己对自然、岁月循环的体认,对生命循环的体认。

大雪无雪,田园空寂/今日白鹭不来,我替白鹭还乡。//怀抱娘的骨盒,从数百里外款款而归/学白鹭的样子,回到家门外的水田。//我学习白鹭迈着轻盈小步/从水田这边到那边,走一圈/再走一圈。像白鹭那样/伫立水田中间往四周观望。//护城河边上/有人挑着木桶在菜地上浇水/多像我娘,二三十年前的模样。//我无法学白鹭起飞/这个黄昏,只能原地行走/像白鹭那样轻盈,走一圈/再走一圈,绕着水田/直到暮色四合。

——(《白鹭还乡·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

因为节气的运用,这首诗有了传统文化的痕迹,有了返璞归真的韵味,那种炊烟屋瓦市井生活的气息,暮合四野中草民孑立的况味,泠泠然拨动读者的心弦。面对至亲者的死讯,庄子是鼓盆而歌,陶潜是悲怆中托体山阿,而诗人慧谋是归来的赤子游魂的经忏,默无声息的点滴过程,是至大的悲恸。在诗中,景象与故事交替,简单与繁复对应,让诗歌于无声处酝酿波澜。在诗的结尾,诗人张目远望,所见是“天地苍茫。南中国海红树林湿地上/五只白鹭,一行走动的诗”“落日把黄昏带走,暮色把村庄带走/五只白鹭飞向青天,带走一海的苍茫”。由诗开头近景精细的勾勒,到结尾此刻的苍茫,诗人的察看和眺望,岂只是眼中之所见,都是诗人心中的另一个世界啊。

海德格尔说:“诗是存在的神思。”每个人都存在着,每个诗人都在思索,但每个诗人的世界又是多么的不同。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说:“要打动一个现代读者混乱的心,或许是更为困难了,但穿过喧嚣到达宁静的地带还是可能的。”这段话仿佛是专为慧谋而说的。的确,我读慧谋的这本诗集,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宁静,一种外表清雅、淡然、安详,而内里忧郁又忧伤的宁静。这是诗人慧谋建构的诗性世界,以奇异的风格,立在纸上,立在海边,立在我们目光所及的天地之间,像一片祥光,引领着我们。

附:张慧谋的诗

白鹭还乡(节选)

6

(白鹭的白还给羽毛,寺灯的白还给僧人)

比雪地更早的是雪粒。比寒冷更早的是瓦上霜

比春天更早的,是含在茉莉花苞里的香气

比黑夜更早的,是黎明前的那抹鱼肚白

比一只字更早的是纸。比池水醒得更早的

是睡莲。比秋风来得更早的是蒲公英

白鹭的白还给羽毛。渔火的白还给风灯

夜来香的白还给叶子。浪尖的白还给大海

寺灯的白还给僧人。瓷片的白还给柴火

汉白玉的白还给那个朝代。闪电的白还给天空

最初的白。也是最早的白

露水贴着梨花的唇边说,你是最早的

卷帘对着竹影下的月色说,你是最早的

白骨对着青山说,你是最初的

乡愁对着炊烟说,你是最初的

7

(五只白鹭,一行走动的诗)

天地苍茫。南中国海红树林湿地上

五只白鹭,一行走动的诗。

这行诗,平实,洗尽铅华,不考究韵律

这行诗,寓于高远旷达的意境中

这行诗,大师们捻断数根胡须也挑不出毛病

这行诗,是活了几千年的五只字,野趣盎然

走动着,时而小立,时而交换位置

它是古今最耐读的五言佳句。

落日把黄昏带走,暮色把村庄带走

五只白鹭飞向青天,带走一海的苍茫。

猜你喜欢

白鹭维度心灵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白鹭于飞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白鹭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简笔画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