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9-12-28王志坚葛吉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导向素质体系

王志坚,葛吉霞

(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学,江苏常州 213164)

在社会岗位应聘时,企业选拔人才首先考量的是应聘人员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同时,职业素质也是人才入职后从事的工作或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职业素质指的是劳动者基于先天的生理基础,经过后天教育与社会适应,而逐渐养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且内化的本质素养。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高职院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改革正成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根据现阶段的数据调查,国内的高职院校数量已经逾1 200所,每年的招生量突破了320万,超过全国高等学府招生数量的60%,这也是社会人才诞生的摇篮。因此,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现代职业需求,不仅能够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率,也能够确保社会劳动力有较高水平。

1 现有高职学生培养评价体系的问题

在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发现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评价与企业对于人才评价结果大相径庭,甚至存在甚多相反现象。诚然,高职院校更多地从教育层面进行学生评价,而企业对于人才评价更多从岗位胜任层面,两者存在差异情有可原,然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不能完全与社会对于人才评价机制脱节,应与企业和社会实现有机对接。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测评体系应将学生真实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展现出来,对于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提升,充分发挥测评体系的激励和反馈作用。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高职院校能力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可以着重改进,具体如下所述。

1.1 职教特色未能充分展现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将实践操作贯穿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之中,达到二者的结合。根据当前的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应用的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一般是参照本科院校的现有体系,但本科院校更注重基础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方面。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为目的的,照搬本科大学的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不能体现,抑制了其个性化发展,专业课成绩被过度强调,所以得出的学生全面评价并不是完全客观科学的,而高职院校的特色更是无从谈起。

1.2 评价体系功能性有所欠缺

高职院校一般按照学业绩点排名,然后对优秀对象进行奖励,而绩点的主要成分为学科成绩,这种方式尽管会使得班级间的良好风气可以很好地树立,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高职学生在成绩方面有其特殊性,如此易导致两极分化的情况出现,评价体系的激励导向作用将无法充分发挥。正常来说,教师不能仅依据学生学习排名进行评价,应该是将学生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的评价标准,综合评定学生能力。

1.3 评价体系组成人员相对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来源主要由执教老师给出,部分来自学工老师,组成评价体系的人员结构缺乏多样性。例如教师是从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究竟如何,因此结果呈现片面性,并无法反映将学生真实情况。如果在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时,将评价人员进行多样化处理,增加用人单位、同学及学校其他部门教师,因此,对多渠道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由此得出的综合评价结果将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1.4 评价体系内涵较为匮乏

我国的很多高校,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更多是重视评价结果而忽略评价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取得的各方面成绩在评价指标中占据主要部分,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这就与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的目标相去甚远,评价的过程也误导了部分学生努力的方向。简而言之,如果评价体系中并不涉及与职业素养有关的内容,则学生对于此方面的关注也会忽略,这就会导致评价体系的内涵有所缺失。

2 建设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成必然需求

依据国家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我国高职学生培养评价体系应以社会为导向,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岗位的要求,厘定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高职学生培养评价体系应以此为方向进行调整。

2.1 以能力教育为目标的需求

立足职业素质,注重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建设和完善与当前职业结构更新的需求相符,同时也回归高职教育的社会需求。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标准方面,已由注重技术型转向注重技能型,甚至更多的关注职业素质。有基于此,高职教育相应地从学科导向转向就业导向,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要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构建并完善基于职业素质导向下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2.2 构建骨干院校、优质院校的需求

教育部在“十三五”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骨干校、优质校需以“职业素质导向”“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等为目标。由此,基于职业素质导向下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成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2.3 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

经济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职业结构的更新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从实质上使得职业岗位及社会就业方式随之不断变化。这种更新和变化不但需要劳动者能够胜任岗位的主要任务,还应该适应岗位的迁移,让学生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学习、评价,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各种岗位需求。

3 完善职业素养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可单一地从某方面入手,而是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完善。科学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同时包含学业知识、个人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展开综合性评价。有基于此,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诸方面评价入手,试图让评价体系覆盖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3.1 专业基础的评价设计

专业基础知识并非由单一的内容组成,而是包括自然知识、思维知识与社会知识三方面。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在方式方法方面也会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通常不会将思维知识纳入学生考核的标准。一般来说,我们所讲的基础知识指的是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类。基本知识主要指思想道德、数学、历史、文学、政治素养等,专业知识主要分为基础专业知识和核心专业知识,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决定学生以后工作岗位胜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能够迅速适应技术革新的强有力保证。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考察重点应体现在专业实践知识层面,能够引导学生的职业归属和培养职业胜任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进而更好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

3.2 个人能力的评价设计

这里所述的个人能力指的是学生今后从事某项职业时所需要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详细而述,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应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应将其划分为特定能力、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特定能力指的是胜任某专业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的定义范围相对广泛,专业共同技术要求、岗位基本技能等都归为核心能力,通用能力所涵盖的范围是最广的,也是通用最多的技能,可以说是社会行业中共有的最为基本的技能,同时还具备适用性与可迁移性。与此同时,三者关系为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是特定能力的前提,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越强,特定能力也就相应地越强。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三种个人能力,特定能力指的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中应该具备的专业储备知识与技能;通用能力指的则是以后能够在行业工作中可以胜任的能力和技术。涉及最广的为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和中文水平,以及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核心能力则是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主要是指学生参加工作后可以更快的速度适应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和人际交往诸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

3.3 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设计

所谓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在职业教育的培养和职场环境的锻炼之后,逐步形成的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职业要求的最基本品质。此综合素质主要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从业素质及思想品质等方面。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不一致,甚至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部分院校也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更加注重形式,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还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正贯彻和落实,是对全程进行关注、激励和导向,对评价方式有一定优化的方式将会成为教育实现的有效媒介。

4 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方式,而基于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学生能力评价思路。通过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学校培养业务能力强且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学生具有保障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满意度,高职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猜你喜欢

导向素质体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偏向”不是好导向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犬只导向炮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