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19-12-27曹家翔张一奇

绿色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乡村景观生态文明建设

曹家翔 张一奇

摘要:指出了在当今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城市不断对外扩张,原本处于城市边缘或者城郊结合部的村镇不断被蚕食,村庄迸发出了更加强烈的生态价值。通过对生态美学的存在状态、哲学基础、审美状态、生活方式的研究,将生态美学中的“生态论”的存在观、“诗意地栖居”、“简约生活”理念与乡村景观的生态、景观、人文要素相互结合,得出了乡村景观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建设方向,推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以郎溪十字镇新和村为实践研究对象,提出了在生态美学视野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路径,充分发挥生态美学的自然美学价值与人文美学价值,通过高水平的乡村建设来夯实乡村经营的基础,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生态美学;乡村景观;生态文明建设;经营乡村;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19-05

1 问题的提出

生态美学这个新兴学术课题的大热与其他生态学相关学科一样,以生态问题的出现为背景。生态美学所反映的其实是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飞快、人口扩张迅速、生态逐步恶劣的大背景之下,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在审美思维中的认识。生态美学作为传统美学观念的延伸与发展被提出,自然意味着人类对于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近5.8亿人居住在农村,想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经营好美丽乡村。近年来进行的如火如茶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其深层次内涵其实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置于乡村的生产生活之上,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乡村内部和乡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面貌[1]。

但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出现的模式化、近城市化,规划设计忽略了乡村本身的生态特性,对乡村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这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系统性的建设策略以及科学的引导,这导致水平层次不齐的建设者具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容易发生偏离[2]。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正在探索建设中的美学概念,对于其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都只能是一种尝试。在如今公开的文献资料中,鲜有学者将生态美学应用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例。本文将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从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人手,对美丽乡村的科学建设进行深入探究,并以安徽省十字镇新和村为例,将原本停留在纸面上的美学理论与实际乡村规划项目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2 生态美学概念

很多人会把自然美与生态美这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分析古今中外对于“自然”的理解,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界定:第一种是哲学概念,自然代表着“本性”;另一种解释自然即为“自然之物”,包含了地球生物圈,同时也将天体自然纳入其中。所以其实自然美的定义会相对生态美来说更为宽泛一些,所谓的“生态美”其实是“自然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也就是说自然美不一定是生态美,但是生态美必定是某一种型式的自然美[3]。

正是因为说到生态人们总是会联想到大自然,所以生态美学常常会被人理解为“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系”,其实这是一个人们想当然的误区。生态美学关注入与环境的审美关系,因此,它应该属于一种围绕人类生活的知识领域范畴[4]。但是生态美学中所包含的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理解太过于深刻,不愿将自身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去划等号。其实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本应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城市与乡村这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到处都充满着人文生态的痕迹,理所当然也拥有自己的“生态美”,学者将这种人文生态之美称之为“社会美”。它涉及的范围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乐,换言之,只要有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产物,都是“社会美”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生态美可以从狭义与广义方向去进行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以此提出特殊的生态审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不仅指人与自然,而且包含人与社会以及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3],称得上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

3 乡村景观与生态美学的契合

3.1 生态要素的契合

从某种角度来说,城市和乡村其实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如果非说哪一个更重要,那应该体现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人口的堆砌上[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不断对外扩张,原本处于城市边缘或者城郊结合部的村镇不断被蚕食,村庄迸发出了更加强烈的生态价值。一直以来,乡村在对于自然环境的维护上所产生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如对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天然物质的供应,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各类生态能源的利用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也许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这和生态美学的内在价值是完全契合的,生态美着眼的内涵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上,这些状态或许平凡无奇、貌不惊人,正因为如此,它所产生的功能与存在的价值经常遭到忽略[3]。所以生态美的研究和推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社会整体的生态素养,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当中,要因地制宜,以保护自然环境为首要前提,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工程”。

3.2 景观要素的契合

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因为地域性、天然资源、民族性或宗教信仰等因素,不同区域的乡村会拥有风格迥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吐鲁番的坎儿井、江南的水乡等等,每一种乡村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拿笔者最熟悉的江南田园风光来举例,当成片的田园以块状或条状的形式似规矩又似无序的排列组合,用一种最纯粹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时,大家或许会被蕴藏在其中的“如画性”所倾倒。这种真实存在的,且不是人为刻意雕琢的乡村日常最原生状态的展示,会给人们以艺术般的享受。

景观中生态美学的内涵可以分为自然生态当中的美感、人文生态当中的美感以及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交互的美感。这三类美在乡村景观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如春樱夏荷秋桂冬梅,不同季节的植物形态展现了自然生态美当中的生物与生命的形式(体)之美;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并且居住环境随着历史的变迁有机演进,体现了人文生态美中的人类社会文明进化与创造之美。至于那自然与人文交互美中的历史与记忆痕迹之美、资源共享与存在包容之美在中国的乡村中,更是数不胜数。归根结底,乡村在历史浪潮中翻涌前行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的走到现在,是因为它维持了自然生态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假若有一天乡村弄丢了它,那所谓的“乡村”,也该不复存在了吧。

3.3 人文要素的契合

在城市化进程飞快的当下,或许“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的乡居意趣已经成为了不可复制的曾经,但是可观、可游、可居、可品的田园意境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升级为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乡愁寄托。发扬古人因地得宜、和谐生情、浑融自洽的东方栖居智慧,继承乡村景观生存为本的淳朴价值,充分发掘每一个乡村所蕴含的丰富自然景观美学底蕴,最终达到经营乡村,实现乡村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生”是如今美丽乡村建设中无法绕开的三座大山,也正是这三座大山构成了完整的乡村人文生态系统。美丽乡村的实质就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想要建设发达的乡村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前提是保护好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然后通过整洁的村庄面貌,完善的公共设施,优美的人居环境夯实乡村经营的基础,生态、生产、生活相辅相成,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持续性。

想要发展特色乡村生态产业,首先你需要去深入挖掘每一个村庄的乡村特色,评估它的价值,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品级、丰度、状况都要有大量的分析,在规划设计中突出表达区域生态元素,顺应生态空间,通过景观规划的手段表现出特色村落,形成品牌吸引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乃至多景”的村落格局。用生态学理念指导第一产业的发展,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变“产品”为“商品”,变“农民”为“股民”[9]。若想要建立区域的生态优势,光靠一本规划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源头抓起,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和法制完善,树立村民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培养他们“简约生活、绿色生活”的生活方式,然后通过村民带动游客的方式宣传生态教育观与生态审美观,弘扬生态美学社会美。

4 新和村“生态美学”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索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与生态美学资源评价

4.1.1 研究区概况

新和村隶属于安徽省郎溪县十字镇,位于十字镇东部,距十字集镇10公里,溧黄高速穿境而过,与广德县誓节镇毗邻,全村16个村民组709户人家,2600人口,面积13km2,水田3060亩,旱地2020亩,属丘林山区,也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并且是安徽省脱贫示范村。全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社会和谐,见图1。在《郎溪县十字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中对于新和村的定位为:特色生态旅游,见图2。

4.1.2 研究区资源概况与评价

(1)地貌地势——一低丘缓坡、山塘镶嵌,呈显异域风情

新和村所在地区的地形是皖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山丘陵地形,地势整体平整辽阔的同时地形微有起伏。在研究区东部广袤农田中,每隔一段距离会有几株中小乔木组成的植物组团,具有一定的景观可塑性;西北角山茶园的地形肌理十分具有特色,纵横的小路穿插在苗木林之间,时而比直时而蜿蜒,并带有一定高差,具有较强的景观体验性,见图3;同时在苗木林的周边还有形态十分优美的梯田景观,与小型丘陵隔河相望,视觉景观冲击力很强,见图40整体丘陵地貌的生态美感保持良好,但是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差。

(2)植被风貌——一疏林茶园、山花烂漫,植被特色凸显。新和村规模苗木栽植业与农业发达,植被空间布局北密南疏:东北部千亩樱花林一枝独秀,每年4月千亩樱花节吸引省内外数万名游客前来赏樱探景;北部百亩紫薇、玉兰、海棠、桃花交相辉映;西北部山茶林与松林形成独特地形肌理;中部大量油茶为村民带来可观收人;南部村庄周边有成规模种植的白茶、桂花等植被,与村庄联系相对紧密;东部农田中油菜花、烟叶面积庞大,新和中心村荷塘中更是栽有百亩荷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美感凸显。虽然新和村拥有如此庞大且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并且拥有千亩樱花节吸引而来的稳定客源,但是却依旧没有留住游客,无法通过旅游达到提高村民收入的目的。因为现状游线仅有一条土路,路况差,游赏方式单一;且林中郁闭性很强,体验感不佳;主要开花作物的花期主要集中在2-5月,以开花乔木为主,时令性非常明显,待花期一过,整个新和村再无其他吸引游人的手段,旅游业态发展难以为继图5、图6。

(3)现状村落——一村落散布、村景和谐,风貌略显雷同。现状基本所有旅游资源都集中在场地西北部,而大部分的村庄则分布在场地的中部以及南侧,旅游资源与村庄之间联系较为薄弱;同时新和村摘掉头上的贫困帽子的时间并不久,所以现状村庄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薄弱,未实现雨污分流;私拉电线,垃圾随处乱丢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村庄建筑特色雷同,以村民自建房为主;景观风貌相仿,特色不明显。并且村中无旅游服务设施,无法承担大规模游人人村时的服务接待,因此游客基本上来了就直奔樱花林,在他们看来村庄并没有吸引他们的地方也没有值得他们人村的价值,仅仅是美丽风景的“附带品”,新和村徒有人气,并无效益。

4.2 新和村生态美学特色规划的目标定位

我国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还处于“美化提升”的“形式生态”、“环境宜居”阶段,村庄的“美丽”仍倚赖于政府的不断“输血”,村庄自身的“造血”能力是薄弱的。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应锚固“生态保护、产业塑造”两大基本抓手,打造修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保护观与可持续发展、自我供给的生态经济观,提升产业原生动力、延长产业链,激发村庄内在发展活力。在此基础上,提升人居、文化内涵,培养村民公众参与、和谐健康的生态人居观与呼唤倾听自然、与自然再结合的生态文化观,追求三生共荣。由表及里,既注重村貌提升,更注重激发动力,实现由政府的不断输血,到村庄自身的造血的模式转变。

以“资源挖掘、点线并举、整合提升、以精塑品、协同共创”为指导思想,以新和村的景、村、人为依托,以交通线路为媒介,以沿线独特植物景点、精品与特色村庄、新奇游览景点、乡土产品售卖等为特色,南北串联成环,挖掘各自的主题特色,形成集“花海观光、山林拓展、乡村体验、坡地度假”为一体的“花漾绿谷、浪漫新和”旅游精品线格局,展现新和魅力,带动全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特色发展。以四季漫花林、花漾美村落、风情养生地、有机农业谷为四大主题,突出表达区域生态元素,顺应生态空间,通过村落环境提升及文化景点打造,吸引人气与游客,引导民宿及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增长,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乃至多景”的旅游村落格局。既要努力实现山青、水碧的自然生态美,又要全力打造民富、村美的人文生态美,自然与人文生态交织,共谱新和新章节。

4.3 新和村生态审美村落规划策略

4.3.1 拓景及村南北互融,全域景区化塑造新和品牌

形象

以人村乡道为轴,提升沿线景观,并在现状基地北部现状道路的基础之上,将其与南边村庄内部道路联通,打破现状“景是景,村是村”的尴尬局面,并依托现有水库湿地,打造通村绿道,使整体游步道连线成环,游线系统完整,实现“由景及村,南北互联”,为打造系统完整的乡村旅游精品线奠定交通基础,见图7,图80

4.3.2 接二连三,发展旅游、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生活水平提升

(1)产业提升——农业为基础,二产三产联动发展。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油生产、苗木、茶叶,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证农民基本收入。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苗木、农旅一体的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和拓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观光产业等,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生态综合体,依托一产物产为原料,进行二产产品生产,依托一二产发展三产。

(2)旅游发展——完善设施,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依托并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精耕市场需求,策划联系村域的游线和旅游项目,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策划不同产品,从观光旅游道深度体验的转变。同时试点打造一两个旅游服务村,为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服务,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远期深入挖掘各个自然村的村庄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旅游村落格局。

(3)生态优先,文化为魂、“六美”目标指导村容村貌提升。按照“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制度美“的六美总目标,合理打造建设美丽乡村。①保护生态、重塑景观。保护新和村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农田,治理污水,提升村落田园水乡的生态本底,保护村庄文化,展示特色口同时保护新和村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利用。

②乡村文化的传承彰显。保护文化,延续田园乡村的生活生产方式,延续村民的社会网络与邻里关系,保持乡土社会的本真,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创建宜居的人居环境。优化空间,提升品质,延续乡村村落中村景融合的格局与肌理,在处理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上提出“打集聚,小分散、村景融合”的有机分散格局,以此延续田园、山林、民居错落有致的传统风貌。

③乡村节点的优化与营造。对现状村落格局进行优化,梳理公共空间,以文化为主线,打造乡村公园及节点。在为村民创造公共活动、村民健身、集会售卖的空间的同时,也为游客打造既能满足旅游基本功能又能体现乡土风味的旅游集散节点。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无论通过何种手段,使用哪种理念,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经营乡村,通过高水平的乡村建设来夯实乡村经营的基础,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乡村的生态、生产、生活则是相辅相成的,举例来说,发达的乡村旅游产业是通过丰富的生态资源、完善的公共设施、整洁的村庄面貌、优美的人居环境来實现的,这种状态归根到底来说就是人与社会以及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这也是生态美学的存在状态。所以将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进行融合,是必要的,是明智的,也是趋势的。生态美是对生活的思考,是对生活方式的审美追求,也是对生活环境的审美塑造,更是如今社会共同追求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3(9):187~190.

[2]徐文辉,唐立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9):20~23.

[3]秦嘉远.景观与生态美学一探索符合生态美之景观综合概念[D].南京:东南大学,2006.

[4]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2):11~18.

[5]曾啡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174.

[6]翁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1(2):93~96.

[7]海德格尔,孙周兴.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社,2000:107.

[8]罗守贵.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价值及其保护[J].城市,2003(2):31~33.

[9]齐甲子,洪京.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美学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7,19(5):41~45.

收稿日期:2019-09-01

作者简介:曹家翔(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信作者:张一奇(1973-),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乡村景观生态文明建设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