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理论彻底性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关键

2019-12-27占啸成

人民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思政课

占啸成

【摘要】要在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必先认识到思政课的自信底气在于可以“说服人”“掌握人”,而这种力量的本质是对理论彻底性原则的把握,即通过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方法论和先进世界观把握事物本质、认识运动规律,为思政课的说理分析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逻辑指导,充分彰显思政课“以理服人”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理论彻底性 理直气壮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思政课因能“说服人”“掌握人”而“气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课 “气壮”与否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观表现,在思政课的教学结果中有直接体现,即受教育对象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能否取得被“说服”与“掌握”的效果。从教学结果看,思政课“说服人”“掌握人”的第一层次体现在思政课的“趣味性”中,即思政课凝聚人、吸引人的程度。要保证思政课的“趣味性”,其内容必与时代接轨、与实践应证,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器,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彻底的洞察,培育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现实辨识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上下求索的深厚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形成真挚强烈的家国情怀。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第一实践层次是为受教育对象打开认识的大门、埋下兴趣的种子,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人才。

“说服人”“掌握人”的第二层次体现在受教育对象经过思政课系统的学习后,其是否进入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思想阶段,即受教育对象精神力量是否得到极大提升鼓舞,思想对行动的影响是否产生量到质的变化。受教育对象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是这种转化的最好体现,思政课的开设应体现出这种效果。思政课的“气壮”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的优越性,即作为社会主义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在改革、生产的实践中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说服人”“掌握人”的第三层次体现在思政课教学结果的合目的性上。思政课实践结果的合目的性体现在受教育对象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行为活动产生的物质力量表现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进步作用,而多个这样受教育对象产生的物质力量总和正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因此,思政课在“说服人”“掌握人”的最后阶段体现在对人思想“授之以渔”的彻底改造,实现将“自发”的人向可以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具有自由全面发展意识的“自觉”的人的转变。思政课能否“说服人”“掌握人”是体现思政课是否“气壮”的关键,思政课的“气壮”来自于社会广泛群体对思政课的支持和信任,来自于社会整体对思政课改造成果的认可,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对思政课最大的肯定鼓舞。

思政课的“理直”源于马克思主义彻底的学理分析性

在思政课中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说理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是“说服人”“掌握人”的制胜法宝。马克思主义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理论学说,是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方法原则之根本,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系统理论学说,其“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还没有逾越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依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力的思想武器,其蕴含的科学原理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是解决与剖析当下时代难题的理论前提与基石,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丰富充盈了思政课教学的内涵,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极具科学性、严谨性、实践性,是思政课之所以“理直”的根本支撑。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培育“四个服务”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实质是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受教育对象内心,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传播,这个过程必然要面对能否“解惑”的考验。思政课的“解惑”在于可以应答时代之问、时代之思,面对当前时代和历史上人类社会活动中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现象,能够透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引导学生不为现象所惑,认识驱动人类社会交往行为背后的根本因素,认识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规律,培养以唯物主义史观的视角观察现象、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先进思想文化和高尚道德理念自觉内化于心的过程,从而完成立德树人、培育“四个服务”人才的教育目标。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于其学理性、实践性、科学性、政治性的兼备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学说构成了思政课的理论基础,赋予了思政课以现实、历史为依据的严谨学理分析功能,其实践性、政治性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之上,并在这种系统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其整体的科学性,其理论基础之“理直”属性是决定其特殊性形成的根本之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政课之“理”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是以人的根本“人本身”为原则出发的至理,其理论本质是“解放人”的理论,符合新时代人实践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思政课之所以“理直”体现在其“理”之立场与人民利益相契合,与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相契合,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契合。其“理”之彻底在于对历史规律、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始终能经受实践的考验,从而使其“理”始终指明正确的实践道路,始终弘扬真善美的高尚道德情操,实现其政治与意识形态上先进的指导教化功能。其“理直”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被验证,在人民的选择中被验证,也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思政课从来不是靠激昂的雄辩或者绚丽的诡辩“说服人”,而是通过思想理论的武器掌握现实的基本元素,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通过充分的学理分析说服人,在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中证明其真理性。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根本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灵魂性地位和作用,不难认识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根本在于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理论求真到实践应用的转化过程,务必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灼见基础上,因此思政课首先要澄清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曲解,守正清源,还原马克思主義真实的说理高度与理论逻辑,从而在教学过程实现以理服人,把思辨的思维方式深植学生内心。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则必先警惕教条僵化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是具有高度说理性的课程,其理直气壮是建立在深刻的洞察力、有理有据的解释力基础上,这种能力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即根据历史或当前的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相应理论追根溯源地剖析阐释其形成发展过程,还原马克思主义真实的说理过程,展现其基于历史事实的逻辑推理过程,再现其批判谬误理论思潮的辩证否定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帮助认识思维与存在、认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工具,思政课要用好这个思想工具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促进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只有通过充分的理论依据、可靠的事实保障、深入本质的说理方式,才能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十足信心。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思政课
高职思政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对策实践探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提高高效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问题探析
情感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路径优化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