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社会心态引导

2019-12-27王玺

人民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青年

王玺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丧文化”“锦鲤文化”“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每种亚文化流行的背后,都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全社会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心理调适机制,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 青年 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54亿,10—39岁的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网络不仅是人们工作之余的消遣之地,更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网络媒介早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特性与亚文化粘连性结合产生的传播特性使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如何透过流行的网络亚文化了解并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成为青年心理健康建设的又一重要议题。

多重因素影响网络亚文化的传播

在社会时代特性、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亚文化的粘连性、商业资本推波助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首先,当代青年成长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外来文化冲击和社会時代特性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变化。“丧文化”“锦鲤文化”“佛系青年”“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的出现引起了青年群体的共鸣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这种利用网络的虚拟特质以及在网络中实现双向自主选择的交流方法,使青年群体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在网络上宣泄负面情绪。

其次,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与亚文化的粘连特性结合产生了较强的渗透性。网络亚文化是相对于网络主流文化而言,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传播语境的变化过程中生成、发展、传播以及衍变,并被多数青年所接受的亚文化形态。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式多样、传播范围广泛、传播内容覆盖全面等优势,而亚文化的非主流特性、不确定性、消遣性和叛逆性与青年群体网络交往特性十分契合。因此,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亚文化的粘连性、参与性等特性相结合,迅速渗透并盛行于青年群体中。

最后,商业资本借助网络平台推波助澜。从借助“丧文化”迅速走红的“丧茶”到支付宝锦鲤“信小呆”的一夜暴富引爆网络,网络亚文化无疑已贴上商业的标签。商业资本的注入为其发展和传播带来了不竭动力,亚文化的盛行也为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资本、媒介以及受众的“一拍即合”促使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

“丧文化”“尬文化”“佛系青年”等网络亚文化盛行

社会对青年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部分青年倍感压力。“卖丧信佛”式文化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最初这种文化的出现被认为是以自嘲的方式进行自我慰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青年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青年来说,长期处于这种主观上不愿奋斗的消极状态,而客观表现为自我嘲讽、自我贬低,实际上却抗拒外界的评价,这对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如何有效矫正这种心理,已成为青年社会心态引导的重中之重。

“锦鲤”是近年引爆网络的文化符号,“锦鲤”一词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但其作为幸运的符号被大众用来祈福是源于某选秀节目的选手。而“锦鲤”一词引爆网络则是支付宝的一次抽“锦鲤”活动,豪气的奖单让人瞠目结舌,从此“锦鲤”活动流行于商家之间,资本的注入使“锦鲤”成为商家吸睛式经济手段。资本的推波助澜使“锦鲤”文化助长了部分人群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使他们沉醉于“锦鲤”带来的幸运的精神麻痹中,以此慰藉心灵,抵抗生活带来的压力。但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长期在此文化影响下容易养成寄希望于外物而失去自我奋斗的意识,并极易造成价值观混乱。在狂欢式的参与下逃离现实困境,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

“尬文化”源于“尬舞”一词的出现,之后因出现“尬聊”“尬演”“尬唱”等各种和“尬”相关的词汇而成为被关注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尬文化”流行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心理学来看“尬”本身是一种心理不舒适、不和谐的体验,而很多事明知尬却做,体现了当代青年敢于自我突破、关注自身、不在意外界眼光的精神,“尬文化”这种追求真我、不做作的文化标榜使其在青年群体中备受推崇。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尬文化”看似不在意外界眼光,实则追求外界身份认同以及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和理解,在追求真我的同时也是一种对外界的温和反抗。“尬文化”中追求真我、渴望被认同是青年群体成长必经的心理状态,但对任何时期心理状态的渴求都不能过度,不可一味因“尬文化”的流行而全然无视尬的原因,不分场合地上演尴尬事件。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也是青年社会心态引导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路径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通过科学监管和合理利用网络媒介,紧抓当代青年群体特征,建立多平台心理问题疏导模式,引导青年树立起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网络媒介特质和商业发展中资本的推动作用影响了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形成。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监管,不仅要加快建立并优化专职队伍,还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在社会舆论中的导向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相关部门除了对舆论进行正向引导外,对出现的一些负面舆论,也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处理,正面疏导、有效控制、及时发表正确的观点,避免影响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网络媒介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聚焦生活,深入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利用平台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青年、引导青年、鼓舞青年。

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具备更多自我意识也渴望被“看见”,因此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高度关注和支持。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心理问题疏导体系,建立网络心理问题咨询、心理疾病诊治、心理危机干预平台,避免青年群体因害怕面对面交谈而延误心理问题的治疗;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两种教育的教学效果,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促使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此外,还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提高心理健康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实效化。

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对青年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应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妄自菲薄,要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学会调节情绪、自我减压;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青年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