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滴灌:补齐教育扶贫短板的良策

2019-12-27邱利见

人民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

邱利见

【摘要】在当前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扎实的教育扶贫工作割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从而真正消除贫困现象,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更新教育扶贫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扶贫精细化管理和整合教育扶贫力量,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效果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教育扶贫 补齐短板 精准滴灌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1010年)》《关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育扶贫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目前的教育扶贫工作仍然存在诸如学生再次辍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直接影响教育扶贫的效果。对于教育扶贫中表现出的质量短板,要通过精准滴灌的策略,根据贫困家庭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精准化的帮扶,使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够上好学、就好业。

教育扶贫对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效果更深远、更持续

教育扶贫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代际传递是贫困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也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对于成长在贫困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受上一代人的影响而对摆脱贫困失去信心和勇气,造成其贫困生活的延续。教育扶贫是通过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具备摆脱贫困的信心和能力,并在毕业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终真正摆脱贫困。相较于其他精准扶贫措施而言,教育扶贫是以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精准扶贫,其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脱贫,还割断了贫困问题的代际传递,使家庭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教育扶贫能从源头上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激发内生动力是我国精准扶贫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脱真贫、真脱贫的重要保障。相较于精神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等措施而言,教育扶贫对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效果更深远、更持续。首先,教育扶贫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可以充分弥补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缺陷,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最终真正走出贫困;其次,教育扶贫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持续性的教育帮扶,使其在经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系统性的教育培养后,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并凭借自己的技能实现稳定就业。

当前教育扶贫机制有待完善,扶贫力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教育扶贫理念存在偏差。教育扶贫中的理念偏差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扶贫功能认知不足和教育扶贫思路陈旧。一方面,教育扶贫主体片面地认为教育扶贫仅仅是改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状况,使适龄学生能够有学上,而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教育扶贫难以走深走实;另一方面,教育扶贫主体过多地遵循以往以捐赠为主的扶贫思路,通过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或者为贫困学生捐赠图书、文具、体育用品、生活用品等方式来进行教育帮扶,这虽然能减少贫困学生上学的经济负担,却忽视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造成教育扶贫工作开展思路发生偏离。

教育扶贫缺乏精细化管理。教育扶贫精细化管理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管理主体不明确和管理方法不科学。从教育扶贫管理主体来看,虽然基层政府、村委会、居委会、学校等主体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承担了一定的管理职能,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化规定,一些主体无法清晰、准确地承担管理的职责,导致教育扶贫管理中出现争着管、无人管等乱象;从教育扶贫的管理方法来看,主要侧重于对教育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方面的管理,对学生学习情况改善、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案,导致教育扶贫结果难以被及时掌握,影响教育扶贫工作的持续改善。

教育扶贫力量分散。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为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教育扶贫机制有待完善,扶贫力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扶贫工作缺乏协同性,造成扶贫工作中存在内容交叉重叠、扶贫资源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教育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全面、深入沟通,信息共享不及时,部分地区开展的帮扶工作针对性不强,最终导致帮扶效果不太理想。

构建协同联动机制,通过目标、方向和行为的统一协调来保证扶贫工作的精准开展

强化教育扶贫功能认知。教育扶贫主体要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扶贫工作,对教育扶贫根除贫困的功能产生深刻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兜底等扶贫措施不同,教育扶贫着眼于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通过改善贫困学生受教育状况来培育其脱贫的内生动力。换而言之,教育扶贫是借助持续性的教育帮扶来拓宽贫困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升其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能力。

突破传统教育帮扶束缚。当前开展的教育扶贫是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综合性教育帮扶,其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对贫困学生经济方面的帮扶,因此,扶贫主体要摆脱原来陈旧的帮扶思想,除了捐赠现金、物品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给予足够的关注,覆盖到教育扶贫的全过程。 教育扶贫是涉及贫困家庭子女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工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学生上学、升学问题外,还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帮扶。同时,要对教育扶贫的管理方法进行持续优化,确保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相匹配。

明确划分教育扶贫管理责任。基层政府要充分履行自身的管理主导作用,根据教育扶贫工作实际,对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学校以及家庭等主体应当承当的教育扶贫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要成立由政府、社会和家庭成员共同组成的教育扶贫管理小组,对一些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开展的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避免管理出现死角。鉴于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扶贫工作分为常规工作和特殊工作,对于常规教育扶贫工作,可以通过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具体的开展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特殊性的教育扶贫工作,可以由相关主体通过集体协商讨论确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并在事后进行总结,为以后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指导。

整合教育扶贫力量。教育扶贫力量是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攻坚克难、达成目标的关键性要素。当前教育扶贫力量分散的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协同联动机制,通过目标、方向和行为的统一协调来保证扶贫工作的精准开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动协调优势,对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统一性的指导和协调,使教育扶贫主体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为适应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环境的变化,各主体要形成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经常性地交流扶贫工作中的经验,拓宽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思路,推动教育扶贫效果的不断丰富。同时,要围绕一些典型性的问题开展集体讨论,通过头脑风暴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保证教育扶贫工作的持续优化。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献】

①范卿泽、张健、钟儒成:《基于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6期。

②杨洲:《切实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人民论坛》,2018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
“雨露计划”背景下广西学生资助情况调查分析
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成人教育服务扶贫工作的对策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教育扶贫”惠及贫困地区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