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2019-12-27李天予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

李天予

摘  要  Vlog作为短视频领域的新竞技场,自2018年以来获得爆发式发展。Vlog本身的真实性、日常性和审美性等特征,给新闻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Vlog+新闻的新组合,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  Vlog;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1-0011-03

1  Vlog发展现状

Vlog又被称作video weblog或video blog,强调“视频”和“记录”,是一种以视频方式记录生活,并进行分享的内容形态。Vlog多为作者的个人个性化的生活日常,主题广泛自由,对内容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与规定。2012年,Vlog最早在Youtube视频网站出现,Casey Neista作为“Vlog之父”,在Vlog专业性技巧性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截至2018年1月19日,YouTube平台上每个小时就会诞生2 000条Vlog作品。中国的Vlog发展则始于2017年,2018年开启了Vlog业态的新局面。从背景看,移动互联网费用的降低,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宽带的升级等都为Vlog的发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地。从2018年起,Vlog数量获得井喷式增长,涌现了一大批优质个人Vlog用户,微博Vlog大V“大概是井越”“你好竹子”,以及明星欧阳娜娜、王源等,个人Vlog视频获得广泛关注。除个人意见领袖外,几大视频平台纷纷试水,利用产业推动,使Vlog成为全民热潮。

2  Vlog传播特征

2.1  UGC生产传播鲜明的个人IP

UGC生产是Vlog的显著特征,而日常生活类Vlog是最普遍的创作主题,这样的主题决定了其内容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由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与个人表达都存在差异,Vlog也会因此带上个人标志。而信息爆炸时代,鲜明的个人标志有利于打破传统期待,提供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原动力。利用受众喜好的差异化,可以进一步吸引受众、增加用户黏度。

2.2  基于叙事的真实性特征

Vlog以叙事为基础的特征,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前台和后台都是人们身份表达的两个重要途径,而Vlog的拍摄叙述手法,往往能够达到未经揭露的人格“后台”。Vlog的内容往往不经过刻意策划和安排,而是直接的一种私下领域的展示,打破了常规镜头前的“表演”,让受众以第一视角感受现场的高度沉浸感与参与感。

2.3  强调审美的内容形式

Vlog作为“加长版”的短视频,除了时长,在内容形式方面与短视频都有多种不同。Vlog对于拍摄、后期制作等要求更高,十几秒的短视频往往用手机就能完成拍摄,而Vlog的拍摄除了手机外,更常用的工具还包括相机、Gopro,稳定器等,来保证画面的质量。后期剪辑方面,也要综合考虑时长、配乐、文字和视频节奏等。不管是在叙事结构,和画面色彩饱和度、亮度和色调上都有较高的审美要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偏向,为当前短视频领域带来了一股强烈的新鲜感,开拓了当前短视频领域的审美高地。

2.4  体现强烈的社交需求

Vlog的一个显著属性就是分享,制作者通过拍摄来分享个人的生活、经历等,通过视频内容中体现的消费符号来标志自己,吸引同级的人群。可以说,制作Vlog过程中,人们在获得视觉快感的同时,还产生自我认同和实现社会意义的满足感。制作者通常会以朋友的口吻与受众产生交流,符合年轻一代渴望陪伴的精神需求和人际沟通的社交需求。

3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

自2018年以来,Vlog+新闻的模式进入了人们视野,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Vlog本身叙事表达等方面的特征,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呈现了新特征。

3.1  生活化叙述消解距离感

2018博鳌论坛会期间,新浪网推出了《博鳌映像》等Vlog,走进博鳌论坛的后台。在获得积极反响后,2019年两会期间,多家主流媒体使用Vlog形式来进行报道。央视网推出《我的两会Vlog》、中国日报社推出《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四川观察推出了《王兆开会Vlog》。Vlog+政务新闻的新组合也因此首次进入人们视野。其中在《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中,记者从会前准备开始,到参会、进行采访,进行了全程直播,让观众仿佛化身为两会的参与者,共同进行“两会”初体验。

在此类视频中,记者改变了客观第三者的阐述视角,通过第一视角的镜头带观众亲历无法到达的重大场面。特别是突破了原有的报道角度,不止关注“台前”,也关注“幕后”,将此类严肃的政务类新闻报道加以生活化叙事,融入“生活真人秀”的模式,放下媒体“权威”,坚持以人为本,用平民视角接近受众情感,从而打破传统新闻正襟危坐式播报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有利于消解重大政治新聞带来的距离感。

3.2  剥离记者角色实现直接对话

2019年3月28日《新民晚报》新媒体部发布一则Vlog,名为《Vlog|宁国里“大管家”的一天》。Vlog讲述了在上海杨浦区宁国里,74岁的“老爷叔”仲根生作为街坊公认的“大管家”一日的故事。区别于传统报道中记者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在这篇人物报道中,主人公仲根生直接作为第一叙述者直面受众。在2019年8月25日新华社发布的《总书记参与劳动的八步沙林场是啥样》Vlog中也运用了这一形式,Vlog全程由林场场长郭万刚手持设备,面对镜头直接叙述,不通过中间人进行“直接传播”。

在新闻报道中,用来表现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时,往往需要进行深入、直接的阐述。记者作为故事的引导者和讲述者与事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过程,Vlog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这个过程,让受众产生“我可以和新闻主体进行对话”的感官体验,增加了传受双方的交往实践与对话能力,从而推动新闻事件的深化传播。

3.3  情景同步增强真实性

2019年6月8日,海南警方发布了全网首个抓捕犯罪嫌疑人的Vlog,7月8日,海南警方推出全网首个抓捕Vlog,记录的是海南警方打击电诈犯罪“蓝天二号”行动的收网现场,行动中皆是真枪实弹。Vlog将警方实施抓捕前的准备工作、现场紧张的行动氛围全部交代清楚,在移动拍摄情况下虽然画面质量不佳,却能更好的体现警方行动的惊险感与刺激感,极大满足了受众的求真欲。新闻报道致力于通过真实事件的报道,来实现广大人民在精神、心理层面的认同,新闻不断发挥着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Vlog特有的基于叙事的内容特征,使之天然富有传递“真实现场”的作用。根据梅洛维茨的“情境论”,Vlog在这一过程中混淆不同情境之间的界限,合并了传受双方所在的空间情景,让受众实现了情境同步,更有利于感受现场,调动受者情绪,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4  Vlog+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多重视角建立立体化报道新格局

Vlog在新闻中的应用打开了报道的新领域,以第一视角直击现场,在深度报道或者特写层面,Vlog的第一视角可以带来极大的理解力,而当前由于Vlog在制作编辑的难度过高,在突发报道等,仍是以现场直播与快讯为主,Vlog可以作为幕后或者报道细节的有利补充说明,或是作为拉近用户与新闻的距离感,有利于搭建立体化报道矩阵。

4.2  新技术助力Vlog视听新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5G的发展,包括Vlog在内的短视频的制作正朝着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VR AR等技术的运用更大大增强了Vlog新闻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2019年3月,央视网将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Vlog的制作中,推出多部《VR Vlog》系列,如《VR Vlog: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等,优化传播效果,达到身临其境的视听效能。

4.3  内容沉淀形成深度思考

在当前短视频领域,主要形成了以快手、抖音类1分钟内短视频与Vlog长达几分钟短视频两种主要形式。相比较快手、抖音类短视频追求瞬时捕捉与迅速吸睛的特征,Vlog不追求短时内的强烈刺激,而是通过节奏平缓直白的内容引导用户进入视频所营造的世界。这一趋势表现的是用户转而对真实性、生活化的内容的兴趣和期待,长期以往内容筛选过滤后,将优质短视频内容进行分发和曝光,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利用优质叙述结构讲述新闻故事,帮助引导用户进行深度思考。

5  Vlog+新闻所面临的挑战

5.1  缺乏个性化媒体品牌

个人IP的打造一直以来是Vlog视频的重要吸引点,而Vlog新闻目前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内容重复性过高,如重大会议的政务视频,通常由记者扮演“主人公”进行探访,多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出现高度重合。Vlog+新闻报道,有利于增强媒体品牌意识。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大大增强,打造新闻媒体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审美取向,实现针对多种用户特征的行为细分,从而增强用户黏性。打造个性鲜明的新闻品牌,将媒体自身优势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将来不仅是未来新闻领域突出重围的武器,更是吸引年轻受众的鲜明旗帜。

5.2  全能记者成为人才缺口

Vlog的出现迎合了融媒体时代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媒介和各种传播形式的融合,这也要求融媒体从业者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术业有专攻”型记者人才已经不适应融媒体的时代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学会“跨领域”发展。从传统文字记者转型到出鏡记者,从文本编辑到音视频全能编辑,需要记者掌握更多的融媒体技能,向跨界、全能记者方向发展,尤其在Vlog+新闻的新趋势下,现场语言表达能与危机处理能力等或将成为记者的新考验。

参考文献

[1]饶鉴,苏艳.Vlog内容特点及商业转化方式[J].新闻传播,2019(5):10-11.

[2]韦赛群.Vlog本土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报业.2019(12):22-23.

[3]吴珊珊.两会Vlog:“新闻+Vlog”报道模式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9,5(10):27-28.

[4]谭斌.新闻报道的新形态:Vlog新闻的发展与前景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114-115.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