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在沧州小学美育课程中的校本化实施

2019-12-27◎杨

文化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沧州校本美育

◎杨 茜

(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育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的美育活动进行情感体验。应强化小学美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把“非遗”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校课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沧州非遗概况及实施价值

沧州目前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作名录,34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代表作名录。这些“非遗”项目既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又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在沧州市群众艺术馆、沧州市非遗中心举办的“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暨“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有相当一批非遗项目走进了小学校园,如狮舞、皮影戏、泥塑、剪纸等。沧州市建兴小学、凤凰城小学甚至推出了特色课程,邀请了木板大鼓、剪纸艺术传承人到校任教,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活态传承,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了解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和魅力,又提升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感受了艺术熏陶。

“非遗”作为校本课程融入小学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素养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1]。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非遗”项目故事性较强并带有说书意味,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等,可与学校现有音乐课程进行整合设计,针对具体剧目开展探究学习;有些项目对手工及创造能力要求较高,如剪纸、泥塑等,可与学校美术课程整合并进行展示;有些项目健身娱乐效果好、便于普及,如沧州落子、武术等项目,可组织专项展演;有些项目挑战性、刺激性较强,如舞狮、杂技等,则可利用娱乐形式开展教育传承。利用本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将其内容融入学校校本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沧州地区小学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已经率先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进行了相关美育教育,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非遗”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非遗”教学的师资缺乏,导致了美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较低和素养不足,缺少后期的拓展和延伸。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不够,部分教师甚至缺乏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不用说审美体验等层面的教学。

(二)“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个别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不重视“非遗”文化的问题。教师不能将课堂上“非遗”文化的讲授和课下的传统民俗活动相联系,甚至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使得“非遗”传承的具体措施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视[2]。

(三)教师对“非遗”文化研究不深入

学校教育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但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力量薄弱、缺少创新精神。有些小学开设的如剪纸、陶艺、民间音乐等校本化“非遗”课程中,教师对于“非遗”元素的诠释仅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缺少体验、研究所包含的内在审美含义。

(四)开展、落实情况不佳

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尚未实施校本化“非遗”课程,有的学校已实施但其课程开设时间不固定,甚至于无论何种类型的校本课程都在自己教室进行,没有专门的上课地点。学生得不到系统性的学习和充分指导,课程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实施氛围。

三、实施建议

(一)打造高素质美育教师团队

校本课程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在“非遗”传承下的美育校本课程实施中,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是重要保障。邀请“非遗”研究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培训和辅导,能够丰富学校教师的文化积淀,增强“非遗”传承意识;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到校任教并传授技能,拓展“非遗”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校内师资,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走进“非遗”一线,了解体验非遗的魅力,切实提升全体教师的审美素养、提升教师教学共水平。

(二)保证充足的课程资源

“非遗”文化的课程设置要注重校本化的营造和构建,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均要保持学校文化和成果形式的特色性。

首先,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展示的项目作为长期课程入驻校园,学校亦可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让“非遗”项目专家在学校扎根,形成教师和专家共同授课的模式,保障课程质量。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在了解“非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各项技艺,培养动手实践能力[3]。

第二,设计“非遗”系列、富有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沧州市具有地方戏曲、地方文学、地方音乐和美术等课程资源,学校可结合地方资源特点进行优化和组合,例如学校通过开设“非遗音乐”“泥塑与艺术”“剪纸与篆刻”“武术与杂技”等课程凸显学校的美育特色和审美品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浸润式的学习体验。

第三,开发校本教材,让传统文化从书本上“活起来”,融入课堂,尝试推出以“非遗”为主题的研学项目,带领小学生深入田间,接触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从而对“非遗”文化产生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领略文化的魅力,形成“一校一特、一特一品”的特色学校新格局。

第四,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参与第一,成绩第二”为原则。课堂上采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表演、互动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课外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操行评定”的评价方式。例如沧州市解放路小学实施的“馆校联动,打造‘小小非遗宣讲员’”活动,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展现自己的同时,锻炼了其写作、组稿、演讲能力,全方位展示了当代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建立健全美育校本课程保障机制

组建核心团队,加强课程引领,构建科学的“非遗”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开展高品质的美育实践活动。在课程建设中,为保证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平台,另外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特色校本课程发展,帮助教师发现美育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收获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沧州校本美育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论公民美育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