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犹比较视域下的成人礼探析

2019-12-27夏淑锦

文化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成人礼犹太成人

◎夏淑锦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犹太文明历经磨难、经久不衰,两种文明都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对人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中,两种文明都很重视家庭联系和教育的作用,从两者的成人礼比较便可见一斑。“成人”这个概念内涵丰富,从生理角度看,成人意味着生物体发育到完备阶段;从法律角度看,成人意味着被法律承认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享受成人权利、履行成人义务;从心理角度看,成人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从社会学角度看,成人意味着状态、地位的变化。“礼”,即“仪式”,也就是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成人礼标志着少男少女进入成年阶段,意味着状态的转换。两种文明中的成人礼同中有异,异中含同,通过探究两者的异同点,分析其根源,可以对我国现下成人礼的举行与青少年教育提供有益思考。

二、成人礼的发展历程及内容形式

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成年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人生仪礼。但成年礼的继承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过程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各民族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成人礼的表现形式也是独特且多元的。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就展现了不同的特征。

(一)中华民族的成人礼

从原始社会到先秦的盛行再到明代的式微直至今天被现代化,中华民族成人礼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发展早期氏族公社时期,成年礼也叫“成丁礼”,是年轻人被接纳为正式氏族成年男女的人类教育的萌芽。在成丁礼仪举行的过程中,为了培养青年具有成人的气质,要强迫他们接受一系列的考验如“拔牙”“染齿”“文身”“黥面”“割礼”“度戒”等。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笄礼”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成丁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先秦时代,“冠笄礼”已大大减少其对男女青年的考验成分,更多的是象征意味,通过一定仪式改换青年头饰或改装易服以兆示成年。这时候的成人礼更多地与政治教化挂钩,《礼记·哀公问》“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冠礼一般在宗庙中举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者加冠三次,依次加缁布冠、皮弁冠、爵弁冠,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受笄与冠礼大致相同,由主妇和女宾主持仪式,就是在行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最后用发簪固定。西周到两汉是冠礼的“黄金时代”,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柳宗元说:“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到了宋代,由于佛教等外来文化入侵,给传统儒家文化造成巨大冲击,文人士大夫主张在社会层面“文艺复兴”,希望通过冠、婚、丧、祭等传统礼仪来弘扬儒家的文化传统。但“冠笄礼”在明代日趋式微,单独的成人礼也主要在官宦人家举行,至民国初期,成人礼与婚礼渐渐结合在一起,而后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直至今日,随着一些学校借用“成人礼”的精神内涵,开展“18岁成人礼”,才使成人礼重回大众视野。

(二)犹太民族的成人礼

成人礼在希伯来语为בַּר מִצְוָה“Bar Mitzvah”,“诫命之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年龄到了能够承担诫命的阶段;为女生举行的受诫礼则称为 בַּת מִצְוָה“Bat Mitzvah”,“诫命之女”的意思。“Bar Mitzvah”一词源自《塔木德》[1]。《塔木德》写道,年满13周岁的犹太男子已被视为“成人”,他们的誓言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遵守犹太教的613条诫命,承担宗教义务。由于宗教义务只由男孩子来承担,历史上犹太成人礼也只为男孩子举行,但随着女权运动和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和普及,现在也为年满12周岁的犹太女子也举行成人礼。传统的犹太成人礼一般选择在孩子生日后的安息日举行。成人礼,意味着孩子达到精神、道德和宗教的成熟阶段,他们将享有大人的权利,也应该向大人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典礼上,拉比会进行特别布道,着重阐明受礼人今后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他的家庭和对犹太人社会的责任[2]。受礼人登上诵经坛,用希伯来语诵读圣经,发表讲演和誓言,整个社群都会被邀请一起见证孩子的成人礼,仪式后还要设宴款待,他们给受礼人赠送礼物,父亲赠送祈祷披巾。在犹太文明早期,成人礼并不受重视,在12世纪至16世纪犹太成人礼进入黄金时代,改革派曾自1810年起一度废除个人的成年礼,而改为男女青年集体举行的成年礼。如今,对于耶路撒冷的犹太居民来说,每一位小孩的成人礼都是全城的一次狂欢,从锡安门到哭墙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犹太母亲会叫喊着往男孩身上扔小石头,送上犹太教的祝福。

现在由于犹太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成人礼的举办场所不一,但大致流程相同:(1)受礼者提前学习希拉伯语和经文;(2)受礼者从长辈手中获得圣约柜中的圣经或者佩戴装有微型经书的经文匣(一般来说皮革缠在手上代表行动,头顶戴着小盒子代表智慧);(3)受礼者诵读经文,发表讲演并宣誓;(4)长辈送上祝福;(5)集体进行庆祝仪式。

三、成人礼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意义

成人礼作为一种过渡性仪式,象征着一个人对自己民族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关系的转变,它赋予每个人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认同族群并认识自我。无论是对中华文明还是犹太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意义[3]。

1.肯定其作为成人后的权利与义务

中华民族“冠笄礼”用仪式肯定青年成人的身份,肯定其作为成人后应享受的权利和必尽的义务,使人成为“人”,符合其特定社会角色的“人”,能在“人子、人弟、人臣、人少”这个社会结构体系按照自己的地位(角色)合理地行动——“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的社会成员[4]。在犹太民族“受诫礼”过后,男子可加入社团进行宗教活动(犹太教社团宗教活动参与者必须是满13岁的成年人),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遵守613条戒律。

2.有助于孩子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

冠礼三加冠,首加缁布冠,念祝词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即教育冠者要放弃童稚之心,端正仪表容貌,慎修德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5]。之后的命字礼,要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即教育冠者要保证自身德行配得起美好的名号和父兄的期望。

受“诫礼”亦同。在受礼者进行经文诵读的时候,父亲常常默默祷告“愿这孩子……”,主要是对受礼者的道德心灵与宗教自律进行教诲,通过保证他对妥拉训诫的忠诚,一直保持着持久的尊严。

3.增强族群凝聚力与生命力

从产生的背景来看,中国的各类仪式往往是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而举行的;而犹太族受宗教深刻影响,其成人仪式也与宗教密不可分,为了保持团结和维持信仰,成人礼势必要具备上述功能。

在中国,冠礼的主持者为受冠者之父或兄,若父亲已死,受冠者加冠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告祭祖庙,正式告知九泉之下的父亲,他已有香火延续。而笄礼一般是在许嫁后进行的,给女子取字就是替她确立一个新身份——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有当一位女子具备妻子名分时,能够进行生育、实现社会延续,她才真正成为了社会正式成员。因此这种成年礼在起到性别教育的同时,保障着种族的延续。

在犹太,受诫礼一般由父辈主持,经文代代相传,仪式举行前还会告知各地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即使身处各地,也会奔赴参加仪式,送上祝福,这也为族群联络感情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利于代际延续、增强族群凝聚力。

四、当代中国成人礼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犹太民族即使处于离散状态,其成人礼也基本保留着原来的仪式。在以色列建国以后,成人礼也有了更具仪式感的举行地点,比如“哭墙”,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其文化价值与功能意义。

在当代中国,成人礼大致以三种形式呈现:少数地方的乡土成人礼,如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拟古复古式的汉服成人礼,一般依托于某些国学组织;学校举行的“18岁成人礼”,一般与高考百日誓师相结合。在这三种形式中,由学校举办成人礼最为普遍[6]。这是成人礼淡出大众视野后的一个积极尝试,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第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高考冲刺期间举办成人礼往往是为了鼓舞士气,可以选择更好的时间点;为了节约时间将成人礼简化为短暂宣誓和领导讲话,应该可以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更有意义的环节。第二,“过成人门”“戴成人帽”“赠宪法”“写感恩信”等环节浮于表面程序,需要突出感恩和责任教育,更多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7]。第三,针对照搬其他学校经验的问题,建议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社会发展主旋律,细化成人礼的德育目标,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通过活动锻炼毅力,面对现实、勇于担当,面对历史、勇于传承,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五、结语

一个人的所谓“成人”,绝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和法律的认可,而应该是更有责任、有担当。成人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心理的蜕变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人的“重生”,也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好地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我们需要有使命感、有担当的栋梁之材承担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使命。希望能借鉴国外成人礼的分析,为我国成人礼的复兴与发展提供有益思考[8]。

猜你喜欢

成人礼犹太成人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成人礼感想
特别的成人礼
养大成人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成人不自在
成人礼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