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文明之都”视域下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路径研究
——以宁波慈城古镇为例

2019-12-27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居民文明素养

许 烽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城市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宁波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是对城市发展规律、文明演进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演绎。近几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连续几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彰显了宁波城市文明的发展水平,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强调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必须聚焦宁波城镇地域文化,必须关注地域文化对人的作用,新形势下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是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着力点。

(二)小城镇地域文化概述

1.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范围中文化的有机整体。地域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区域性,沿时间轴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沿空间轴是地域文化纷呈异彩的写照[1]。换句话而言,对地域文化的解读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入手,它是基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能够和其他地方有所区别的地域风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人格心理等。地域文化是独特的,也是带有当地时代烙印的,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历史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文明素养与道德水平。

2.与居民文明素养的关系

文化是人骨子里的精神,对人的文明素养和道德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浙江为例,浙江地域面积不大,自然资源匮乏,但自古以来浙江的地域文化十分繁荣,具有较好的历史传承性和发展性。浙江大地蓬勃发展延续至今的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互相交织,把山的文化与水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也集中展现了浙江地域文化的特质。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并造就了特定区域的群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又集中反映在当地居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方面。从普遍意义和集体印象来看,南方人灵慧、精明、细巧;北方人憨厚、爽直、豁达。江南文化格调委婉、气象明丽、神态诗意、心思缜密,诉诸内省;北方文化格调激昂、气象开阔、神态雄浑、心思刚直、诉诸质朴。而浙江的地域文化崇尚“经世致用”“温润醇实”,与中原内陆农耕区域的“安土重迁”“重义轻利”等有很大的不同。

3.地域文化传承的意义

从小城镇地域文化着手,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观照和研究,一方面可以梳理和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建设提供资源供给,特别是在顶层设计当地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对提升当地居民文明素养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强镇、文化塑人,加快建设文明之都,具有重要的智力与舆论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对居民文明素养提升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慈城、宁波乃至浙江近几年的持久发展动力,得益于高水平文明素养的浙江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益于浙江深厚的地域文化的重要影响。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应重视人的力量,特别是人的文明素养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影响力和作用力,探寻地域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轨迹,对新一代城镇青年及青年人才崛起、推动文明之都、品质之城和城市全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研究方法

课题组首先采用文献收集法,仔细查阅了《宁波慈城文化内涵挖掘及开发研究》《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地》《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慈城慈孝甲天下》《风流千古说慈城》《雍正宁波府志》《慈溪县志》《光绪慈溪县志节选慈城部分节选》等文献,了解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及城镇特点。

在此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在古巷社区、浮碧社区、景明社区、慈湖人家社区、望京社区、云鹭湾社区等6个社区,面向城镇居民发放问卷246份,回收244份,有效回收率99.18%。其中,城镇新居民98名,占比40.16%。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在19-61岁,涵盖不同职业。问卷集中时间统一发放,现场填写,以提高问卷填写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与12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男性5人,女性7人。调查组走访了宁波市档案馆、江北区档案馆、慈溪市档案馆等机构,实地走访慈城古县城、慈城古巷社区等6个社区,深入了解慈城地域文化风貌及其对居民文明素养的影响。

二、调查现状

(一)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居民传承优秀文化

慈城古县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传统古建筑约50万平方米。近年来,政府地域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众多的古建筑完成修缮后,慈城古县城全面统筹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在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彩绘台门开设“母亲的艺术展”等。目前,已经入驻慈城古县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家,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家:泥金彩漆、骨木镶嵌、螺钿镶嵌、越窑青瓷,宁波市级项目1家:龙船木雕。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历史古建筑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合堪称完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广大居民体验到更多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二)社区乡村基层文化推动居民传承地方文化因子

在社区调查中,61.7%的居民在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中感受到邻里和睦的氛围,82.6%的居民认为社区平时较少开展地域文化方面的教育活动,但近几年随着浙江大力推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慈城的村落文化日渐兴盛。通过访谈得知,慈城有深厚的老底子,村落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演绎着慈城独特的文化魅力,“民间高手”分散在全镇的各村、各社区,聚合成了近百支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如古韵舞蹈队、慈孝越剧队、老年大学文艺队等。村落文化的兴盛,契合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情理所在、实事所求。

(三)学校主题实践课程激发居民地域文化代际传承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48.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或他们的孩子所在的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活动,25.6%的受访者对与学校是否提供了该类活动态度模糊,26.1%的受访者直接认为,学校还需要继续努力开展地域文化活动。当前,慈城中小学大力推行“慈城文化之旅”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比如,中城小学充分利用慈城悠久的慈孝文化和学校百年来积累的传统内涵,持续开展了“亲近孔庙”“亲近父母”“亲近学校”等系列活动,依托慈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孔庙、清风园、保国寺、河姆渡历史博物馆等场馆资源,开展以主题实践和场馆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师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深入研究慈城的历史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四)家庭教育活动推动地域文化的常态熏陶与感染

家庭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地方文化作为一种外在的精神力量和可依靠的精神寄托,所体现的文化品性和道德形态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判断和行为举止,外化为一种群体的集体文化记忆和道德符号,得以代际相传、根深蒂固。家庭教育活动不仅传承和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形态与内涵,更使这种教育活动有了合理化的依据和约定俗成的规约。家庭成员在地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活动中受到地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得到地域文化的实践经验,从而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品行养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63.4%的慈城城镇居民家庭对孩子的地域文化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口耳相传”,52.4%的居民会经常在传统节日和家人、朋友团聚。由此得知,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地域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家庭成员道德文明素质的养成和规范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调查结论

(一)慈城地域文化资源呈现丰富性与独特性的特点

古老而文明的县城孕育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从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到文质彬彬的书香文化,再到声名远播的慈孝文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浸润滋养着慈城一代代居民的文明素养。同时,调研发现,礼序布局的古城文化奠定了居民家国情怀的基础、书香传承的望族文化提升了居民的人生智慧,崇孝乐善的慈孝文化推动了居民伦理理想的升华。慈城地域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受了时代的洗礼和人民的实践,在价值文化多元的当下仍发挥着文明素养的涵养价值,足以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力量。

(二)慈城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从教育主体看,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共同发力,构建“四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传承体系,且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居民文明素养教育得到了不同社会层面的覆盖。从教育内容上看,既有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推广,又有居民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基层性文化传承演绎与宣传,丰富了居民对地域文化传承学习的内容,扩大了地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构建全域教育的地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从教育对象上看,慈城地域文化教育既有对青年学生一代特殊个体的关切,也有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成员的社会群体观照,男女老少都能在慈城文化浸润中得到文明素养的熏陶与感染。

(三)慈城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不足存在多元归因

新形势下,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域文化认同的断裂、地域文化顽疾的侵蚀和地域文化传承的不足。一方面,很多当地人十分怀念地域文化中质朴、勇敢、诚实的精神;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已经走向工业化,地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原始土壤,地域文化没有了环境依托,就会受到不断冲击,从而影响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另外,一些落后思想仍侵蚀地域文化的整体风貌。比如,封建迷信思想未从居民思想意识中完全根除,家族本位观念导致社会交往方式私人化,等等。与此同时,地域文化传承不足,体现在学校地域文化教育不够均衡,家庭地域文化传承不够积极,政府地域文化传播不够到位,活动单一、形式老套、格调不高、特色不明显、挖掘不充分等都制约着地域文化的传承。

四、提升路径

(一)重视地域文化制度整合机制建设

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过程中,不管是社会公德素质,还是职业道德素质、家庭美德素质,制度整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中国古话所说的“木就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这一点讲,制度是塑造人的文明素质的模具。在宁波地域文化建设中,制度整合功能具有重要价值。这种内化表现为他律向自律转化,权力向责任的转化,制度文明向个人文明的转化,因此,把制度文明转化为个人文明的中间环节是生活方式的有序化。生活方式的主体包括社会、群体、个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体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制度体系,而各个层次主体在实践其制度文明时,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实践的,因此,只有制度规范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制度文明才转化为个人文明,要通过制度不断提高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觉知与认同,经过地域文化的代际传承,从而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地域文化认知与实践,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二)着重地域文化教育训练机制建设

教育训练首先要重视家庭地域文化教育的示范。家庭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特点,是地域文化的缩影。老辈可以与晚辈进行分享教育,父母可以与晚辈进行言行示范教育,注重家庭成员行为规范的养成。此外,小城镇家庭教育要逐渐形成一种重视礼节的文化模式,在家庭中倡导家风家训教育与传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以培养城镇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要重视学校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认为,乡土教材是人们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让人们认识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学校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特别是要借助文化达人、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作用,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体验与互动中凝聚起对地域文化的共识,做地域文化学习、传承的实践者。最后,要重视城镇居民自治精神的培养。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要注意乡镇的习俗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教育,提高城镇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培养城镇居民的自治精神和公民意识,进一步提升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

(三)着力地域文化环境塑造机制建设

环境塑造机制构建首先要注重城镇人文历史精神的建设。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生态氛围。国内有学者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多反映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趣,以及他们那种纯真、质朴、善良,崇尚真善美,追求理想化的人格品性[2]。在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注意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保持民族文化建筑的原貌,保留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工艺、艺术表演场所等,让文化发展有环境依托,使小城镇的文化遗产、人文特色、风土人情、自然山水与建筑相融合。其次要构建城镇地域文化生态的布局。应进一步遵循生态化建设的原则,加入更多地域文化元素,促进地方文化再生,创造独特的地方文化生态,让人们在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生活。最后,要发挥城镇民间文化德育的功能。民俗节日是“历史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的标本、社会理念的彰显、亲情乡缘的寄托,代表着一种相当生动而独特的人文形态。”[3]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投入,鼓励利用“非遗”传承,组织更多农民艺术队、民俗表演队,使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文化队伍遍及城镇和周围农村地区,发挥民间文化德育功能。

猜你喜欢

居民文明素养
请文明演绎
石器时代的居民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漫说文明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