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路径选择探析

2019-12-24王晓洁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王晓洁

摘 要: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从2016年起苏州地区开始使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本文就“郑和下西洋”一目的新授课为例,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和历史价值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路径选择和实践运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郑和下西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19-2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将其编入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本文就“郑和下西洋”一目的新授课为例,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和历史价值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路径选择和实践运用,希望能对“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设时空情境,多方位透视历史事件

1.任何历史事件,都依托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华师大余伟民教授曾强调:“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如果忽略时间的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或简单组合。在正确把握历史时间的前提下,空间因素的表达也十分重要,因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叙事就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地域具体展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概况时,教师们往往平铺直叙地展示《郑和下西洋线路图》,勾勒出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印度、沙特、索马里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强调“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知识要点;或者仅仅使用教材中《郑和宝船》图片来概述七次远航的船队规模。在课后反馈中,学生能机械地记忆线路图,但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仍然没有深刻的理解。究其原因,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学习历史必须对具体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制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离开了时空情境空谈历史,学生很难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状态和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使用丰富典型的图片显示、影视播放等生动的方法创设历史时空情境,引人入胜地展开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

例如,选取央视数字平台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片段再现历史,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长,请你介绍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结合课文梳理表格)。在梳理郑和下西洋概况的基础上,继续提出历史猜想:这场伟大航海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一项能够圆满完成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使得郑和把皇帝的异想天开变成不可思议的现实?600多年前的中国是否能够造出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面积的超级巨轮?没有无线电和卫星定位系统,这么多艘船只又是如何步调一致地穿越大洋?即使这一切都有可能,那么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又给郑和船队的命运增加了多少变数?在学生感悟明朝前期国力强大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比较,引发思考:与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相比较,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概括其特点。

2.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考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地图、示意图以及讲述和对文献史料的解读,展现了郑和远航前的时代背景、途中友好交往情况、到达的国家地区范围广阔,以营造“郑和下西洋”特定的时空情境,在此情境下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空前盛况是特定时空下的选择,通过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下的历史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深刻理解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透视细节的过程中,不仅增添了课堂氛围的生动性,也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成性,更促进了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内化。

二、运用史料实证,多角度评析历史事件

史料实证素养指运用可靠的史料经由严密的逻辑推理建构历史认识的能力。史料实证的核心内涵在于科学性。郭沫若指出:“无论做任何研究工作,材料的鉴别是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因此,如何获取史料,辨析史料的证据价值,形成证据进行实证,论证时的逻辑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史料实证需要考虑的范畴。在日常教学时,有些教师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如为证明教材中现成的观点而搜集套用史料、材料堆砌过多、排列逻辑混乱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研究对象,多类型、多角度地选用史料进行互证,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材结论的补充和扩展。

例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目的时,可以补充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自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i,带着)币往赉(la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福建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

这两则材料属于文献史料,描绘了明成祖派郑和出海远航时的画面,揭示了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流亡海外的惠帝、宣扬国威、换取奇珍异宝三个目的,对教材中“示中国富强”的结论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明了郑和远航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态度,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通过典型的文献史料,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为理解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意义做了铺垫。

又如,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笔者还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的插图,以图说历史的形式进行插图教学。这些图片充分说明了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有助于学生从全球视角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三、领悟家国情怀,理解历史事件的价值追求

历史价值观,带有一定的情感态度特征,是在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同时还注重创新实践和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关注细节、叙史见人、培养情怀,最终形成基于理性认识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例如,在感受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设计问题: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郑和精神。

通过对郑和精神的概括,培养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感悟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联系汉代张骞通西域、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到明朝郑和下西洋,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汉唐以来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将成为每一代炎黄子孙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又如,在以史为鉴环节,设计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说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较郑和下西洋有哪些重大发展?(提示:从航线、到达范围、主要活动、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各国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通过学生对4月25日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比郑和下西洋更开放、更广泛、更持续、更能促进各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运用历史思维联系现实治国理政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从2016年起蘇州地区开始使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阅读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又要在实践中探索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继续行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中,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

[2]凤光宇.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太仓市良辅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