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019-12-23王富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事例

王富荣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呈现现象和事实;列举事例;由旧知引出新问题;激发心理矛盾提出问题;提出猜想。

关键词:问题情境 事例 心理矛盾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主张要“以最佳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把学生“一般发展”作为所有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1]所谓一般发展是指促进儿童智力、情感、道德和性格等等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核心是智力的发展。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一切思维过程的开端永远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学认为:每当主体遇到不做进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完成的情况时,就遇到了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和发问,都是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适当的心理努力才能完成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赞可夫还认为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建立在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之上,按照这一理论,通过适当的努力才能完成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像肌肉一样给以适当负担,加以锻炼才会发达。

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问题,实际上物理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全过程。[2]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提出问题。所以问题提出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出主体内部的冲突,在于动摇主体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平衡状态。那么在物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最近发展区,努力让学生思考,在智力上提高一级,在认知上再上一个台阶,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训练。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实验呈现学生未知的现象和事实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等手段,呈现想要解释的现象和事实,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中进入问题情境。在进行液体的蒸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如下实验:用小电风扇对着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吹风,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蘸有酒精的棉花,再用小电风扇对着温度计吹风,温度计的读数迅速下降。演示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猜想?怎么解释这些现象?这就使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从而创设了一个物理问题情境。

二、通过列举学生未知物理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列举许多生活有待解释的事例,引发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心理,使学生从矛盾的心理中进入问题情境。在进行惯性知识教学过程中,举例说明:人奔跑时被绊倒后通常会向前扑倒,而人走路时滑倒往往是向后仰倒,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前,作出正确的解释很难,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三、通过物理知识实际应用来创设问题情境

列举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相关应用,让学生发现这些问题的共性,从而提出问题。在进行“变阻器”教学时,教师先讲述如下: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许多电器设备要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改变工作状态。如:改变台灯的亮度,改变电视机的音量和屏幕亮度,改变电动机的转速,我们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呢?这就为引入变阻器的教学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四、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引出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经认知的旧知识中,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进入新的更多的问题情境。在进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教学时,学生已经学过“通电导体(电流)”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提出:通电导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导体(电流)是通过周围的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的。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磁针也要通过磁场对通电导体(电流)产生力的作用。那么,通电导体(电流)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或者可这样提出:两个不接触的磁体间有力的作用,这种力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它们周围的磁场来发生作用的,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的周围存在著磁场,如果把一个通电导体(电流)放在磁体的磁场中,那么磁体的磁场对通电导体(电流)的磁场会产生力的作用吗?如果有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五、通过激发学生心理矛盾提出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原有认知相矛盾的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前概念发生冲突,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学生为了达到认知平衡从而进入了新的问题情境。在进行额电功率和实际功率知识教学时,让学生先观察两个白炽电灯泡,一只标有“220v ,40w”,另一只标有“220v,100w”。然后将两只白炽电灯泡串联后,接在家庭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引导学生观察两只白炽电灯泡的亮度并进行比较,发现40w的白炽电灯泡反而比100w的白炽电灯泡亮得多,这个现象就与学生原来的判断或观念有冲突,已有的认知平衡被破坏了,于是把学生带进了问题情境。

六、通过学生猜想和验证猜想的过程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布置学生用生活中的用品进行课后的动手实验,使他们对观察的实验现象困惑不解,上课时让学生先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从而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前,先布置学生课前完成一个小实验:取几张白纸,上面分别刻有小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的孔(尺度大约3mm)和大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的孔(尺度大约1cm),把它们放到日光灯下靠近桌面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桌面上出现的“光斑”分别是什么形状?最后通过实验检验猜想。很多学生认为“光斑”的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但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用大孔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与学生的猜想是一致的;用小孔实验时,观察到的光斑都是细长的长方形,这会使学生困惑不解,于是进入了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然后按“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以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只是常用的几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边的方式来创设问题,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6)
现行宪法施行三十周年三十件宪法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