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多元路径探析

2019-12-23杨惠燕张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杨惠燕 张程

摘 要:“健康中国”背景下,着重分析了传统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与“健康中国”指导思想相符合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基本思路与多元路径,旨在为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优先,“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还明确规定“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同样对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做出了重要部署。历史回溯至上世纪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颁布实行,乃至更早期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及“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等,均在以宏观政策驱动、营造社会氛围的同时,显明表达了两个基本内涵,即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人们体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体魄强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及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30年来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效果还不尽人意。调查表明:7~22岁城市男生肥胖率增长了约 24倍,视力不良率高且呈低龄化特征,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人体基本素质持续下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或有多种,但青少年缺乏自我锻炼是最主要的因素[1]。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课与课外锻炼之间没有形成很好地连接。目前,虽然对课外锻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然缺乏对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缺乏对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契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此,如何实现高校体育课与课外锻炼一体化、充分整合和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优势,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对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的反思

1.体育课程课时设置不足,“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之间缺乏有效连接

在体育课程课时设置方面,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三、四年级(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 从当前的各高校体育课程课时设置情况来看,各高校一、二 年级全部开设了公共体育课,每周1次,每次2学时,但上课周数从14~18周不等,还没有达到《纲要》规定的四个学期144学时的基本要求,只有极少数高校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而各高校研究生根本不开设体育课[2]。 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组织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的教学和练习上,运动强度往往达不到要求。通过对可穿戴设备对体育课堂的心率和练习时间的监测发现,大多数体育课运动负荷偏低,练习密度相对较小,运动时长不足[3]。其次,运动技能不仅在课堂上要强化练习,还要在课后多练,才能学会、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纲要》对课外锻炼没有课时方面的硬性规定。

2.资源配备缺失,体育理论教学难以落实到位

《纲要》规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学期大约4个学时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一般包括:体育卫生保健、运动损伤与防治、体育文化、体育运动赏析等。通过对六省市各五所普通高校10 余年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状况调查情况看却不尽人意,体育理论课程开设课的时数安排、方式方法、内容选择和教学效果都远远达不到《纲要》的目标及体育理论课教学理念的要求[4]。首先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能满足;其次,多数学校并没有把体育理论知识纳入体育期末考核之中,所以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落实不到位,健康教育势必更加难以通过体育课实现。

3.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增强学生体质”目标之间脱节

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是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的,是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实施,旨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5]。虽然近年来学生体质测试得到了各地区、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体质测试活动,但是体质测试的结果并没有对学生本人起到很好的评价作用和健身指导作用。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学生有没有完成体质测试上,而对体测结果不深究。学生往往也只关心自己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对改善方法却不关心。例如,一位大一男生的座位体前屈成绩是7.9,评分标准是66分,代表他柔韧性比较差。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往往就告诉他坐位体前屈是7.9,至于多少分、柔韧性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下一阶段该采取什么样的练习来提高柔韧性等则不做深究。长久以往,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只能是数据,不能变成学生体质的提高,达不到体质测试应有的目的。

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多元路径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通过整合现代信息移动通讯工具、校园网络平台和传统课堂教学,把体育理论教学、运动技能教学、身体素质训练和课后锻炼相结合,细化和完善管理制度,把课外锻炼(包括社团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自己锻炼)纳入体育课评价体系,实现“课堂教师教”和“课外自己练”有效连接,最终达到“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一体化;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态度转变一体化。

1.“课内外一體化”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将课内、课外目标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建立以推动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主线的目标体系。

2.“课内外一体化”突出“健康教育”“专项技能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课外锻炼”的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健康知识教育,二是健康行为教育。健康知识包括伤病防治、保健养生、饮食营养知识等;健康行为包括按时作息、安全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深化教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包括该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到运动比赛欣赏的能力。“身体素质教育”指通过健康体质测试,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一个客观明确的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在体育课堂上安排提升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的教学,并结合校园网络平台上的健康体质测试扩展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练习,提升身体素质。“课外锻炼”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参加体育竞赛,对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二是参加体育社团的训练;三是自主地经常性、持续性地参加有氧运动,提高身体的心肺功能和运动机能。

3.“课内外一体化”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线上”是利用校园网络创建体育理论知识线上学习平台,通过移动通讯工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在线上学习、答题和教师、同学互动。“线下”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学习1~2项专项体育技能。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健康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不仅可以解决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和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在学习态度和锻炼态度上发生转变。

4.“课内外一体化”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除课堂上考核体育技能,还通过校园网络的体育理论、健康知识的学习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答题考试。每年进行体质测试,体质测试进步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另外,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督和指导,把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和课外自主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管理的体系之中,“课外锻炼”纳入教学评价。学生课外锻炼的管理可以通過学生体育社团的登记、竞赛名单、跑步APP等方法进行。

5.“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架构

结语

“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本研究提出把“课外锻炼”纳入高校体育评价体系,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与路径。从课程内容入手、开发多方位的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注重实施与落实,使高校体育课与大学生实际需求更为贴近,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学习健康知识、体育理论知识来科学地锻炼身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兴趣,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扶民,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3-72.

[2]王汉臣.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3):25-26.

[3]于素梅.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乐动会”体育课堂建构[J].体育学刊,2018,(3):63-67.

[4]李春荣,王彦成.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96-101.

[5]陈浩庆.试论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16-18.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