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适度原则与中学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安排的结合

2019-12-23唐子涵魏杰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组数心率机体

□ 唐子涵 魏杰(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学生体质却严重下降。2007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近段时间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并关系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提升学生体质就成为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核心组成要素,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论中的量变质变的辩证原理之一:适度原则,合理控制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安排,能够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下合理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对此,探究适度原则视域下中学生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安排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适度原则与中学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安排的结合。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适度原则与中学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安排的结合进行探究,运用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以适度原则、中学生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等主题词检索2010-2018年的文献,并进行归类整理、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关适度原则视域下中学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安排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适度原则的内涵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包含“量”与“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则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有存在于一个“度”的范围内,只有在这个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而超过了这个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量变能够引起质变,质变会得到一定的结果,而不适当的质变就会超出度的范围,即造成物极必反,质和量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对此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本文研究通过理解适度原则的内涵,降之运用在中学生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安排中,能有效的控制学生参与运动的“量”与“质”,将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2.2、运动负荷的内涵

负荷在相关辞典中被解释为“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因此,运动负荷就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我们的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承受的工作量。其大小是通过一系列的负荷指标来衡定的,如机体在一定运动时间内的负重重量或做功功率。那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就是在体育课堂的运动中学生的机体在课堂时间内所能承受的工作量,这些负荷可以通过学生的心率、练习组数、练习强度、练习密度等指标来体现。

3、适度原则视域下中学生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现状分析

3.1、准备活动时间不充分

我国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成分不足,往往是由体育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准备活动,学生在中间是被动运动,学生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准备活动不足,因此,学生在准备活动中的运动量不够,一方面,量不够不能很好的让机体达到中度唤醒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强制进入接下来的练习阶段,促成不合理的质变,提早的进入高强度训练,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中受伤,进而影响接下来的练习,因此,准备活动在中学生体育课中非常重要,只有准备量足,才能很好的遵循学生身体发展状态,继续提升体质。

3.2、女生心率普遍低于男生

学生在体育活动锻炼时,心率达到110次/分以下时,心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机体的血液成分、尿蛋白及血压、电图的变化并不明显,此时的健身效果不佳,这类负荷为阈限下负荷;而心率持续在110-150次/分范围之间,且在此范围练习达到总练习时间2/3时,健身效果良好,此时为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阈;而心率在有效价值阈范围内,达到120-140次/分时,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得到充足的养料供给和氧气,此时健身效果最佳,称作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阈。然而在中学生体育课堂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女生的心率普遍低于男生,同样,运动后心率低表明运动强度不足,此时的量明显没有达到标准,只有合理的量变才能促成合理的质变,因此,将心率维持在120-140次/分,才能在这个合理的“度”中有效的进行锻炼,从而增强体质健康。

3.3、运动练习密度不合理

运动练习密度包含练习组数、练习间隔、练习时间等要素,我国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没有很好的达到心率要求的重要原因是练习组数太少、练习间隔时间太长、练习的时间太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适度原则来解释,组数少说明量不够,间隔时间太长,错过学生机体的最佳运动时间,练习时间太短,也是量不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标准,难以达到质变的临界值,当然学生的心率也就达不到标准,这个时候强制进行下一组练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此,在练习密度上有必要加强,只有让训练的量达到运动负荷的标准,才能让机体更好的适应接下来的运动,才能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与进步。

3.4、学生课后恢复不足

课后恢复是体育课堂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关系到学生对整节体育课内容的消化与吸收,当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了运动负荷的标准时,若没有进行积极的课后恢复,则会造成运动量过大,无法让机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健康状态,即超过了“度”,没有很好消化的、过度的运动量会让机体保持在高度唤醒状态,难以恢复到运动前,对学生身体的损伤非常大,然而我国中学生在体育课后往往是及早的下课回教室,课后的恢复运动没有充分重视,导致学生在课上积累的运动量得不到消化,产生形式多样的损伤,如:乳酸堆积小腿胀痛、抽筋、虚汗等症状,学生身心状态得不到恢复,精神萎靡,汗流不止,不利于学生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引起其他课程教师的不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如今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首要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负荷作为每节体育课中的核心内容,将在提升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将适度原则运用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保持在“度”的范围内,才能很好的达到负荷效果。

4.2、建议

(1)提高准备活动的时长和强度。

延长体育课堂准备活动的时间,在安全为第一前提条件下通过一定强度的练习适度地增加运动负荷,促使学生提早进入最佳运动状态,促使学生机体的量向中度唤醒状态的质的转变,同时又不超过“度”的范围,合理的控制学生的负荷量。例如:以8-10分钟的标准带领学生进行全身准备活动练习,可适当增加协调性练习穿插其中,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同时在准备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心率测试,观察准备活动的效果。其次,在准备活动当中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分组比赛,例如“抢瓶子”和“背夹球”等游戏,在充分唤醒学生机体同时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2)建立学生心率诊断机制。

在学生进行每组练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脉搏诊断测试,可以利用手、颈部等部位进行15-20秒地脉搏测量,通过心率诊断了解每位学生地运动负荷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负荷情况进行分组教学,例如,心率低于120次/分的学生分在一组,心率高于120-140次/分的学生一组,心率在140次/分以上的学生一组,进行分组针对练习,心率低于120次/分的学生需进行练习组数的加量或是练习强度,并进行实时心率诊断,心率在120-140次/分的学生进行维持练习,过程中需更加注重质量,心率在140次/分的学生需进行适当的休息调整,教师此时需着重关注学生们的面部表情和心率状态,防止学生受伤,整个过程以安全为主,遵从适度原则,同时在量不够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的加量,在过量的状态下进行调整缓和,始终将负荷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3)合理安排练习组数。

合理的安排练习的组数和强度,通过前者的心率诊断,分组练习,并实时了解学生运动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保持量的足够的同时也在“度”的范围内,例如:通过心率诊断和观察发现学生练习强度过低或过高,则相应的增加或减少组数和强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提升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兼顾整体与个体,安排适度的负荷。

(4)建立课后恢复监督机制。

充分重视学生课后恢复练习,至少余留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恢复运动,并通过学生体征、面部表情、心率等症状了解学生恢复状况,督促学生课后的恢复状态,并提出恢复注意事项,例如:练习结束后,观察学生身体状态并询问是否有不适现象,因每位学生的身体状态不一,学生需向老师反馈身体状况,老师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症状的学生进行肌肉或者关节上的恢复练习,适度的调整学生的身心状态,加强机体的恢复能力,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接下来的课程学习。

猜你喜欢

组数心率机体
心率多少才健康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离心率
邓俊峰作品选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
论高三体育考生训练中的力量训练
南,兼寄屈原
发动机铝机体气缸表面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