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

2019-12-20金梅

中国教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

主持人语

教育部2013年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随后审定了小学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随着教材的正式启用,各地开始进行书法进课堂的工作,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了,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刚开始的新领域,需要落实、探索与研究。本期刊出四篇相关文章予以探讨。金梅的《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书法课堂教学的多个问题,并试图提供解决的策略。胡俊杰的《优化书法课 倡导五步法》具体论述了书写实践课堂的五步流程,贡献了细致深入的个人经验;赵杰的《书法课堂中的写字指导策略》描述了六步书写指导法;张天蓉的《书法课堂中的写字指导策略》则以笔画“撇”为例,细致地阐述了课堂书写教学的要点。后三篇文章都是讨论具体的课堂实施方式、方法,有同有异,但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出来的。

——查律(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北师大版书法教材执行主编)

【摘 要】书法课堂教学面临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阻碍了书法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有效提升学生书写能力和书法学习兴趣,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经验,更新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把握学情,探索书法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渗透书法文化,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打造高效、乐学书法课堂。

【关键词】书法教学 课堂教学困境 高效乐学课堂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正式颁布,书法课程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接受书法教育,预示着全民书法教育时代的来临。目前书法课程开设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课时保障等问题经常被提及讨论,而对于书法课堂教学内部存在的问题,还少有关注。小学书法教育的根基在于每一节书法课。有效提升学生书写能力和书法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乐学书法课堂,是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书法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书法教学观念滞后

(1)固守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

由于书法学习以书写方法的学习为主,书法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因此面对学生时会有一种错位感,即教师是此种技能的拥有者,对教学有绝对的主宰权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指导。在此种观念的支配下,一进入书法课堂,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已经形成。在一些书法课堂中,教师对书写技法的讲授细致入微,具有艺术高度,范写也比较准确,然而学生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体现在教师讲得投入,学生听得涣散,书写时对教师重点讲授的技法掌握并不理想。这样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组织,缺乏对学生学的基本关注。

(2)对书法学习目的认识欠全面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书法的文化意味、艺术趣味应渗透于学生技法学习之中,而不仅是简单的用笔、结构训练。有的教师以书写训练目标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课上安排大量单调的练习,缺乏有效引导和对学生个性书写体验的关注,长此以往,学生只能从课堂上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枯燥,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字还没有写好,根本谈不上书法作品的欣赏,更谈不上在生活中的运用,人为阻断了书法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学生无法获得学习书法的持续动力。

(3)忽视学生如何学的研究

中小学书法技法学习,当是动作技能的学习。在书法技法的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研究学生在练习中的个性化体验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的技法讲授,是以个人学习经验为基础的。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欧体楷书“浮鹅钩”的写法时,提示学生出钩时要指向正上方(见图1)。而学生照此方法写出的钩方向多有些向左偏(见图2)。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发现,教师强调“向上出钩”是因为他自己过分关注“浮鹅钩”左边缘线向右上方延展的特点,总把钩写得偏左向,是基于他的个人体验。而学生书写时得到此提示后,难免矫枉过正。因此教师教授技法难点时,应基于学生书写的普遍问题加以指导、演示,以个人经验代替学生书写经验,容易使指导出现偏差。

其次,书写能力形成离不开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练习形式、数量全班统一,或是练习形式、数量学生自控。采用统一的练习形式、数量,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的需求差异。而学生自控的练习,在学生还未养成良好读帖习惯、没有掌握读帖方法时采用,无异于失控,教师指导的缺位很难使学生完成高效的书写技能学习。

2.书法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目前书法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技法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书法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先讲后练”的基本书法教学模式。但是有些教师在集体讲授技法时用力很足,待学生练习中出现困难,需要教师辅助支持时却采取放任的态度,仅做“裁判”打分,不做“教练”指导。然而由于书写中需要手部小肌肉群的精细配合与控制,所以学生练习中有意识的自我校正与个体经验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书法课堂教学中不宜固守“先讲后练”的模式,重视两者结合,并灵活设计安排,方能推动学生高效练习。

另外,目前的书法教学,技法教学一枝独秀,对欣赏课、实践课等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亟待加强。书法课程需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贯通学习的研究,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内书法学习与课外书法欣赏、书写实践相结合,建立书法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凸显时代所需的、义务教育阶段书法课程的特色,全面完成《中小學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教学要求。

3.书法课堂效率有待提高

当今书法课程的开设,受到课时少、班额大、教师专业素养待提升等诸多因素制约,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多种矛盾,效率亟待提高。

(1)课时少和学习内容多的矛盾

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在小学三至五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根据各地各校不同情况,一课时的时长从30分钟到45分钟不等。书写技能的提高必须以相应的练习时长为保障。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毛笔书法学习内容,不仅有楷书基本用笔、结构内容,还包括欣赏书法作品、了解书法作品幅式、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汉字演变等书法文化方面的内容。从现行教材编排内容看,一节课要学习一个笔画或一种结构类型,练习两个到四个范字,并相应安排了书法文化知识。这些内容的学习在30~45分钟时间内完成,难度很大。书法学习时间与书法丰富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

(2)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矛盾

传统书法教学以个别指导、口传心授为主要形式。个别指导,甚至是一对一指导,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因材施教”,指导的针对性强,学习效率会更高。而目前学校教学班人数多在30人左右,更有突破50人的现象。这么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书法,又有课时限制,一对一个别指导显然不能作为首选的指导方式。因此目前书法课堂教学往往以集体指导为主,个别指导时间极为有限。因此,提高集体指导的针对性,协调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的关系,是提高书法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

(3)“讲”与“练”的矛盾

承接上文所谈的课时问题与指导形式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与学生“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制约着书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教师指导与学生需求的不对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学生真实学习难点与教师预设错位

书法教师一般一人任教多班,面对众多学生。由于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了解,并缺少获取准确学情的手段,因此备课时对学生学习难点的预设经常会与学生真实的学习难点不一致。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调整,必将导致教学的低效。

例如,在教授歐体楷书“带斜钩的字”这一内容时,教师预设学生会在“斜钩弧度”的掌握上存在问题(见图3)。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触摸斜钩字模”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斜钩的弧度,同时让学生施划辅助线,体会斜钩弧度要适当。这两个环节占据教师讲授新知的大部分时间。然而从学生第一次试写斜钩的效果来看,班级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处理斜钩的弧度,这与语文硬笔习字课上的指导练习有关。而试写问题集中在斜钩的倾斜角度不合理,使带斜钩的字重心倾斜(见图4)。但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这一学习难点,仍然按照预设进行教学,所以直到下课,学生书写中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指导。可以说,这节课对于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②统一的书写练习难以解决个性化问题

由于书法技法的复杂性,所以面对一个笔画或一种字形结构,不同的学生面对的书写困难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无法通过集体学习解决所有书写问题,就需要更科学地设计个性化练习,以期解决不同学生的书写困难。教师预先设计的一样的练习形式、一样的练习数量、一样的练习顺序,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达到高效练习的目的的。

③评价随意,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

由于书法教师自身素养以及对书法教学认识等原因,现今书法课堂教学中对评价不够重视,呈现出评价目的不明、评价内容随意、评价方式简单等普遍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与课堂学习重点脱节,定性评价多,缺少针对书写问题的具体建议等,难以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提升书法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1.借鉴相关学科经验,更新教学观念

书法学科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思维过程、学习形式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不断探讨、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作为重回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书法”,可以从相关学科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全面认识书法学习目的,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加强对学生书法学习方法、学习心理机制的研究,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书法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书法教学中,我们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者的区别在于,教教材更多考虑教材本身,忽视了教材使用者—学生;而用教材教,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需求,教材只是学生学、教师教的知识载体。书法教师要找寻到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1)重组模块

书法教材的编写一般是按照模块划分内容的,每册教材的模块基本固定,如技能技法模块、书法汉字文化模块、书法知识模块、综合性学习模块等。把同一模块中各册内容串联起来,教学脉络清晰可见。有些内容逻辑顺序明确,不能随意调整教学顺序,但有些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调整,比如,在结构教学中,可以边学结构类型,边穿插学习偏旁部首的写法;又如,在学笔画的同时,加入集字练习等,都是可行的,可提高学习效率,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2)更换素材

小学书法教材中的素材主要包括学生临习的范字、书法欣赏中涉及的书家书作、不同书法家的故事、汉字文化介绍中涉及的不同例字等。选择这些素材自然有教材编写者的考虑,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正确把握教材编者意图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更换素材。

例如,各种书法教材中的范字书体不同。有的是欧体、有的是颜体、有的是电脑字库中的楷书。这些书体审美趣味是不同的,艺术格调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参照自身喜好擅长、学生学习兴趣、帖本清晰程度,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考虑,用其他书体对教材中的范字书体进行替换。

还有,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名人辈出,书家名作也是举不胜举。在书法欣赏教学中,也可把教材中的欣赏内容替换为本地著名书法家作品,这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书法作品的距离,更能够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书法综合性学习,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体现书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合并与补充知识点

现行教材中一般一课会选择2~4个范字供学生练习,由于课时问题,经常会出现练习不充分的现象,教师应该对此做出处理,如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合并,集中精力练习1~2个范字,保证练习质量。

3.准确把握学情,教学有的放矢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提高课堂实效,前提都是要了解学生。特别是书法教师,一般任教班级较多,各班学生学习情况不同,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不能于学生学习困难处加以有效指导,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对于书法教学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情分析尤为重要。

首先,认真分析本节课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以及本节课与本次教材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确定学生本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进而分析学习本课内容,学生需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而目前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知识能力与生活经验储备,学习本课内容最大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其次,教师应该在课前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学生活动,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时,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教师要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学情分析。

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书法学习上,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都有可能是不同的。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任教的学生学习兴趣点,课堂上,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

学情分析除根據教材内容、教学经验等进行外,重要的依据,是“前测”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书法教学来说,“试写例字”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前测方法。在课前,可请部分学生试写课上将要教授的笔画或例字,对学生书写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应作为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设计,个性问题应在练字时给予个别指导。

最后,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对后面的教学做出调整,也可以在下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加以关注。通过课堂观察获得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减少备课的盲目性。

此外,作业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从中发现学生书法学习的普遍问题,作为规划新课的依据。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从中找出学生书写中的共性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态度、书写速度、书写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

4.不断探索书法教学方式,打造乐学书法课堂

书法课采用的教学方式,应符合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同时与学生年龄特点、学习风格吻合,使书法课堂成为学生好学、乐学的课堂。书法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问答法、练习法等,仍然在当今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探究法”“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强研究。

探究法在书法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指导,完成探究性的任务,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在新技法的传授中,也可以用于指导学生书法学习方法。请看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用毛笔书写竖钩时进行的探究法教学尝试(见图5)。

此教学设计片段,反映了探究法的基本教学思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多途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教师总结。可贵的是,这位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穿插于学生的书写实践中,体现了书法教学特点。

传统的书法教学,笔画写法、结构方法多是由教师传授,学生照着教师的写法模仿。但是如果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学习书写技法,可谓事半功倍。体验法在书法学习中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比如,教师为学生探究竖钩的写法提供的方法包括“摸字模”“生活事物联想”等方式,都属于体验法。“摸字模”就是学生通过用手触摸字模的外边缘线,体会笔画或圆润或方整的形态,以及笔画轻重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见图6)。“生活事物联想”就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帮助理解笔画形态,如联想鸟的尖嘴理解钩画、联想扫把形状理解捺画等。还可以利用触摸身体帮助学生体会笔画的形态,如利用胳膊肘、肩膀的形态,帮助学生理解横折的角度等。通过体验,学生往往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笔画、结构的形态,并记忆牢固。

书法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的练习必不可少。学生学到的书法知识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技能。但并不是只要练习,学生的书写技能就一定能够提高,练习必须得法。首先,书法课上的练习应该目的明确,练习的内容、形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不能盲目。其次,根据年段要求和学生书写水平,适时安排摹写、廓钩填墨、临写等形式的练习,练习由易到难,体现出训练的层次,同时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收获。最后,练习形式应力求多样,调动学生练习兴趣,避免机械重复。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提高练习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
书法欣赏在高校书法教学中的作用解析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怎样激发小学生对书法课的学习兴趣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小学书法教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方式探寻
书法有“法”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教学研究
书法教学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