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9-12-20张岭军北京瑞赛科技有限公司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

文/张岭军,北京瑞赛科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思路,分析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综合实际状况探究合理有效的管理对策与手段,通过科学的方式强化管理,探究适合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是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重点。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人才培养定位过高

现阶段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就是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科研等专业人才,主要就是培养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而分析市场需求可以发现多数岗位需求不同,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整体上来说现有人才培养的定位相对较高。

1.2 专业核心课程同质化

现阶段多数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中虽然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核心课程还是大致类似,多数都是根据人力资源模块开设对应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开设过程中缺乏特色,目标定位不明确,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吻合,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需求。

1.3 缺乏职业素养教育

现阶段高校学校的就业能力以及质量是高校发展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关键内容。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而在整体上来说现阶段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1.4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

在整体上来说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系统有待完善,在实践中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以及综合训练的比例失调,无法实现校外实践。

同时,本科院校缺乏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模式单一,缺乏对理论课程的重视,导致学生理论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在整体上来说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为了有效的解决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问题与不足,就要综合实际状况,分析市场发展规律特征,综合企业发展以及高校实际状况,探究科学合理的培养路径与手段,这样才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较严格,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综合实际状况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根据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综合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设定分析,现阶段要综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教学指导要求,综合学校实际状况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要培养人力资源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系统思维能力、职业素养,要将专业技能作为核心,培养计算机、创新、分析以及服务等多种综合能力。

高校人力资源专业要综合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满足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公共管理部门组织管理的不同需求,要基于专业技能,提升敬业精神,培育学生的市场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争取的价值观念,就是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偏差问题,进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2 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内容

2.2.1 避免重复性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中更要综合专业课程以及核心课程,分析课程的交叉点,根据课程要求拓展课程内容,要综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设置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体系,有序开展。

2.2.2 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素质是学生就业求职的重要素质能力,在实践中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合理的渗透职业素养,加强细节管理,根据职业素养教育,要综合实际状况有序开展。

2.2.3 增加特色课程

在企业用人角度分析,培养人力资源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特征,分析区域经济特点有针对的设置具有行业特征的课程,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2.2.4 创新创业素养培训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培训,重视思维素质能力、基本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创新创业作为学生的一种技能,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课程模式。

2.3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同职业岗位中的核心课程都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设置的,高校要综合专业特征,在全方位、多角度构建一个全面的培养模式与平台,在专业人力资源人才培养中,要强化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3.1 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校内实践活动,

教师要综合人力资源学生培养目标,分析学习能力与水平,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专业的教学环节与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招聘、编制工作说明书,制定培训计划、薪酬体系等防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在无形之中是学生可以掌握专业的技能与水平。同时要重视课堂环境设计,通过任务化的方式将理论与实际岗位系统融合,合理的设置各种任务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学校可以构建形成“基于管理角度开展的实习模式”,鼓励学生通过管理者的角度做好基础工作,了解、收集实际的现象、分析数据,探究问题,总结对策与手段,通过教师专业指导了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灵活应用专业知识。

2.3.2 拓展校外实践活动

学校与促进校企合作通过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咨询等方式与企业构建一个完善的实习协议,建设实习基地。在实践中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工作环境以及岗位责任,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氛围与要求,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与要求,进而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充分的了解专业的知识,提升岗位技能,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掌握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可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专业人才,进而满足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内以及校外企业教师要做好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掌握基本知识也可以在岗位中灵活的应用各种活动专业技能。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真实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实践中不仅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职业岗位技能,也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增强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在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中,要与校外企业做好合作,通过岗位实践+专业实习+行业体验+毕业实习等多层次为基础,实现分布递进的实践学习模式,为综合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4 竞赛与课程结合,调动积极性

通过有水平、有质量的竞赛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外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与不足,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以及方式与竞赛有效融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5 人才分类培养,实现定制化学习

职业规划是较为重要的课程,将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有效融合,综合人力资源专业特征将职业规划转化为学习计划与学习行动,形成一种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规划,通过虚拟班的方式,实现定制化的服务,通过网络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学校通过分享公共课程资源,通过专业性的针对指导,在寒暑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配套设置以及资料、资源,根据不同企业对于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的不同需求,总结归纳同质性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合,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6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请进来”与“走出去”。学校要通过要求专业的人力资源团队、管理队伍深入企业中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讲授专业的经验,接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动态,根据企业管理人员的具体建议以及意见调整现有的学习模式。高校教师可以综合实际需求以及岗位要求深入企业之中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票融合,进而在无形之中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为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

3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明确自身的问题与不足,了解自身在教学模式、人力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优化课程系统,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与其一积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重视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本期主题:为学
读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