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演奏训练中意识的作用

2019-12-13刘帅达

乐器 2019年12期
关键词:潜意识本能二胡

文/刘帅达

一、显意识与潜意识对二胡演奏的影响

1.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认识

近代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他把人的意识比作是大海中的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意识是我们一般能察觉到的意识称之为“显意识”,海面之下的部分意识则是“潜意识”。

“显意识”是相对于“潜意识”而言的。指人类心理活动中能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意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总合,称为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之类的东西。带有主观性、目的性、刻意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潜意识”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主观上不能认识或没有认识到的部分,是人们客观上“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主观意识状态的活动过程”。它是隐藏在我们一般意识下的一股潜在力量,集聚了人类数年来的遗传基因信息,囊括了人类生存法则中的本能与自主的神经自动反应系统,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

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两种“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是一种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潜意识,“无意识”则是另一种通常被压抑的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使之成为有意识的潜意识(如图1)。

图1

“潜意识”一般很难察觉到,但是它作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无时不刻在影响我们的行为,甚至在一些时刻往往会对人的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表现出的是“本能的”“自动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手被开水烫到了,会及时缩手,缩手之后,我们才会感受到疼痛。还有当飞虫撞向我们的眼睛的时候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提前闭眼等等。这些例子都能很深刻的让我们知道潜意识的存在,潜意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场能意识”,潜意识的本能反应过程就是 “场能”在一点点不断的被激活的过程。

2.显意识与潜意识对二胡演奏的影响

二胡演奏是由意识控制的。影响二胡演奏的因素不仅仅是我们显意识层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还有我们的潜意识。学习演奏的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形”的渐进潜意识过程。想想我们的演奏学习过程中的识谱、视奏、技术训练等直到随性演奏,实际上就是一个显意识逐渐消失的过程,许多“关键技术”进入潜意识状态,那些精彩纷呈的成功演奏都是潜意识的力量,显意识的那些分析、判断、控制与刻意来不及处理演奏中的“人体工学与关键技术”,演奏中的关键技术和最重要的东西都在潜意识里。

在二胡演奏的训练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显意识有时候还是一种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有时候你可能觉得演奏中关键技术很困难,但再坚持一下,过了临界点,就会突然变得很轻松了。所以,显意识在演奏训练中有它的两面性,显意识这个客观物质的映像都是一些粗糙的物质,它们需要通过训练而产生的记忆跌入意识阈限之下变成本能动作或者自动动作,这就是显意识向潜意识演进的一种转换模式,对我们的演奏记忆和演奏认知进行排列组合和再编辑。若有类似的刺激源再现,又会经过催生激化、重塑、重组等自组织过程再反馈到显意识。这是个循环、回路、轮回的神奇生理进化过程。

在训练的世界里,显意识的最高境界就是潜意识,反过来潜意识又决定了显意识的高度、起点和质量。显意识与潜意识是“双回路”相互转化的循环关系,也是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记忆、想象、情绪等生命质量的“进化”的过程,就是“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一贯了解”。显意识向潜意识的沉淀积累, 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跃变迁移,构成了人类意识演变进化中的双向动态推移,催生了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自组织化认知的同步共振效应,而这也是直觉、顿悟、灵感等潜意识形式触发的心理机制。

二、显意识与潜意识在二胡演奏训练中的内部机制

1.显意识与二胡训练的关系

显意识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意识,二胡训练中有很多方面是显意识发起的、参与的、控制的、感知回馈的。比如:判断自己所做的动作是否符合老师教导的动作标准;判断自己的演奏方法是否符合科学的演奏模式;判断就自己目前的演奏水平所需的努力方向等等。

2.潜意识与二胡训练的关系

“艺术效果的最直接的原因隐藏在无意识之中,只有深入到这一领域中去,我们才能弄清艺术问题。”(维戈茨基语)

潜意识相对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显意识而言,在二胡训练过程中,它多表现为由遗传、本能、训练等积淀形成的一种在主体自觉意识之外自动控制进行的意识活动的潜效应。例如:出生在音乐世家的人的音乐天赋往往比一般人高,他们对音乐的敏感程度高于一般水平,学习与音乐相关的知识的速度比一般人更快。还有很多演奏技能技巧,练习的初期很困难,随着熟练度的提高会越来越简单。

灵感的发生与潜意识有着天然的契约关系。当我们的显意识把追求某种结果的意识作为“指示性信息”输送给潜意识,在潜意识中蕴育成熟后突然联通涌现于显意识,成为灵感。比如当我们在演奏曲目的过程中突然灵光一闪觉得“这样处理一下更好听”“这里多一点揉弦会更好”等等。

2001年10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小组的发现,人脑在反复接受某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掌握一些简单技能与知识,这一过程称为潜意识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人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的发挥程度具有各种的可能性,在二胡演奏技巧中尤其是高难度技巧的习得与运用通常与人的本能力量有关。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从生活中能找到自发的多种生理反应。比如说“我们能找到演奏中手臂动作运作得要像走路的时候双腿的运作那样自然。”

3.显意识与潜意识在二胡训练中的相互促进

二胡训练中,显意识与潜意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循环互动的。大多数习琴者采用的练习方式是重复性质的“刻意练习”,将一个动作或一个技巧反复练习至熟练。通过主体的反复强化训练,便可以形成惯性的思维模式并转化为潜意识中沉积下来。这是一个由刻意的显意识控制向熟练化、自动化的潜意识记忆逐渐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的自组织化认知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对接成功的。所以,二胡训练认知的发展需要历经“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不断循环的双向互动转化的过程。

一但我们掌握了某些技能,它们就成为了我们的潜在意识,就成为了我们的储备,变成了我们的习惯,就能变成我们的本能。当这些习惯、本能能让我们在演奏中达到“随性”的时候,我们才具备了随性演奏的能力。这个时候显意识与潜意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因为我们通过显意识设立的目标,通过训练达到了,掌握了,变成习惯了,变成本能了。在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循环中,各自增加能量,显意识强大了,潜意识才会强大,潜意识憨实了,显意识的起点又更高了。人才会不断突破原有的极限,演奏才会越来越随性。

演奏活动具有动态性特征的定义,永远处于不同演奏者个性运动变化之中。看待演奏的思维方法不能把“整体演奏”的相关演奏元素看作是不变的,而应看成是演奏家个性动态的“活系统”,是实际存在的个性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合成系统,无论在演奏技术的内环境的“精确、速度、力量”各个要素之间,还是在演奏技术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手到、心到、意念到”之间,都有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这也是曲目意图和演奏技术的最高境界合成。

在演奏技能训练中,通过方向性的显意识和潜意识激发扩大涨落,依靠显意识和潜意识整体合作的稳定性,突破局部稳定性,进入新的演奏记忆稳定态,就实现了演奏整体功能提高和技术成绩进步。但是并非少量刺激就会实现显意识和潜意识某种状态的改变,而是需要无数次的强化、反馈和调控才能实现,也只有某种训练刺激的量和强度足够大时,显意识和潜意识状态才会发生改变,演奏才会向“进化”的有序的方向演化。

心理学家认为,在训练过程中把意念集中到感觉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刺激潜意识。这是因为潜意识较其他信息而言更容易接受感觉刺激类信息,比如说生活中对我们造成了极度恐惧或极度兴奋的场景我们总能回忆起来。这也是属于自我暗示的一种方法。

以二胡的左手按弦为例(如图2)。

图2

图中的触弦面指的是二胡演奏中左手一指按弦时,手指指面与琴弦接触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与指长指短情况都不一样,演奏方法和演奏风格都不尽相同等。因此图中的触弦面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会有些不同的变动。但是无论这些条件如何变动,存在着共性,即它是我们每个人的手指与琴弦接触的面,我们通过它向琴弦施加按弦的力和受到琴弦对手指的反作用力。之后我们要具体到这些力的相互作用带给了手指什么样的感受上,比方说这种接触感让人觉得疼了痒了或是感觉良好,我们要去刻意感受它记住这种感觉,并把它与我们追求的声音相联系。比方说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松弛透亮”的音色,那就根据这种想要的音色调整手指按弦的力度与位置,调整好之后我们就能同时得到演奏中的“音色松弛透亮”和“手指的感受”这两个变量并将它们匹配上,当然还能匹配不同的音色与其对应的手指触感。

人的潜意识随时都在接受着外界的刺激,有些刺激在进入了潜意识里直到生根发芽了我们都感觉不到。好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意识的工作原理,利用一些方法来让潜意识更好的为我们的训练目的服务。这也是笔者此篇文章的最大动机。

结语

我们在二胡演奏训练中,不仅要研究显意识中演奏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复杂情形,还要研究潜意识里演奏技术的历史演化,演奏技术训练从无序到有序、低序到高序及有序到无序的演化或记忆过程。

猜你喜欢

潜意识本能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思乡(二胡短曲)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