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大强竹笛制作工艺及其在广东音乐中的运用

2019-12-13郭惠君屠金梅

乐器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竹笛音准

文/郭惠君 屠金梅

广州竹笛的产生与粤剧关系密切,竹笛作为粤剧伴奏乐器之一,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发展。《越秀区志》记载,明崇祯年间,濠畔街乐器作坊林立,甚至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濠畔街当时为广州城归德门南护城濠畔,竹笛制作艺人们皆纷纷在这里汇聚,并专工于竹笛的制作。

民国时期,伴随着广州轻工业的发展,乐器制造业也迎来了春天,广州笛箫制作在这一时期也初具规模。据文献记载:“1920年,广州开始陆续出现了较有名气的竹笛生产专业户‘巨亨泰’‘王文记’等,从业人数大约有12人。”①广东音乐在这段时期十分兴盛,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为“国乐”,因此当时被确立为广东音乐“五架头”之一的笛箫在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大。

广州竹笛制造产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建国初期,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广州竹笛的市场需求。《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记载:“1956年5月,广州笛箫制作第一代传承人赖权联合其他从事笛箫制作的师傅共同组成岭南笛箫合作社,竹笛年产量达到2.4万支,花式有20余款;1957年更是激增至35万支。”②该厂制作的笛箫出口苏联、罗马尼亚、朝鲜、匈牙利等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民族乐器制作产业衰落,广州最后一家制笛工厂关闭,许多笛箫制作工人纷纷转行,老一辈的笛箫制作师也渐渐离世或退休。只剩下了郭汝灼一人在广州独自坚守着笛箫制作技艺,他随后也转入现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白薇街竹篙巷,仍然从事传统手工笛箫的制作。郭汝灼将笛箫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子郭大强、郭大民及女儿郭珊珊,并于1986年创办“粤声乐器加工厂”,他们提出“做中国最好的笛箫,为民众娱乐生活出力”的口号。传统的笛箫制作技艺在他们父子共同坚持下得到了复兴。

本文通过对广州著名的笛箫制作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笛箫制作类传承人、“粤声(郭氏)”笛箫第三代传人郭大强的竹笛制作工艺访谈和调研,来具体记录竹笛的制作工艺。

一、郭大强竹笛制作工艺的主要流程

(一)选材

对于选竹,郭大强指出:“选竹方面我们一般挑选3至4年、竹壁厚薄在3.5厘米至4厘米之间的竹子,竹壁太厚会导致音色很闷的,太薄又会音色漂浮。同时也要考虑竹子的粗细、节距、颜色、长度、厚薄等各方面实际因素去选择合适的竹材。”在我国有很多个竹子品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适合用来制作竹笛。在访谈中,郭大强讲起:“箭竹、观音竹品种长且直,但密度较低,因此这种品种制作成的竹笛声音不够集中;还有麻竹的竹管太粗,不适合制作竹笛。”因此郭大强制作竹笛选用的竹子多是安徽、福建的白竹(又叫苦竹)。其次是取竹,郭大强指出取竹子也有很多的技巧,一般生长时间在4至5年的竹子是制作竹笛的理想材料,取竹的时间通常选择冬天中的霜降时节,这一时节的竹子水分含量低,制作成为竹笛之后不容易变形和发霉。

(二)烤竹

烤竹是制笛中第一个重要环节,将笛料放在专门烤竹的机器上通过一定的热源进行加温,其作用一是在烘烤的过程中竹子会通过纤维的收缩,把其中残存的水分收干,烘干后也会使竹笛的性能变得更稳定;作用二是使竹材变得柔软,便于下一步扳直竹子,进而稳固竹笛的直度。

图1 烤竹

图2 扳直

(三)测量笛材

烤竹扳直后就要测量笛材的内径尺寸,郭大强测量笛材内径一般不用长度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而是根据经验去目测竹子内径和长度、用手掂量竹子的重量即可完成测量,这样的测量笛料方法看似简单,却十分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笛料选择的效率,误差也不大。测量笛材内径长度不仅为了区分材料的档次,还要根据确定它适合做什么调号的竹笛。

图3 目测竹笛内径

(四)定孔和开孔

将笛料分类完成后,郭大强在笛身上用白色蜡笔画出一条直线,然后计算从吹孔到经音孔的长度,再用白色蜡笔画出每个指孔之间的距离和打孔的位置,这一步即称作为定孔。

定孔之后就是钻孔,近年来,专业的钻孔机器被应用于竹笛的开孔。这种钻孔机可根据需要钻出不同大小的椭圆形孔,省去了扩孔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开孔的速度和质量。

机器钻孔会在笛孔内侧残留毛糙的竹刺,会影响竹笛音色的纯正和降低气流的通畅性,因此后续需要用笛刀将孔内修整平整,其后再用砂纸圈将孔内打磨平滑。之后还需要烫孔眼,即用烧热的烙铁对着笛孔来烫,其作用也是为了把里边的纤维封闭,使其吸音孔没这么大的吸音,竹笛吹奏时出来的音色也就会比较透亮一点。

图4 定孔

图5 烫孔眼

(五)初步校音

初次校音是从八度音关系、超高音和泛音、音高以及音程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检查竹笛是否出现音高问题,以及确定这些问题是否处在可调整范围以内。初步调音前需要用透明胶带把膜孔粘着,再试吹每个音,可以利用调音器确定每个音的音准,但郭大强一般不需要依靠调音器,全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去调试。

(六)接铜

竹子的吹孔或膜孔与下方按音孔之间有个内外铜质的套筒,叫做铜套,也称插拔口,可用于微调竹笛的音高。接铜即为已经定调与画线开孔后的笛料安装铜套的过程,因此被称为接铜。

(七)美工

图6 接入铜套

美工环节主要包括接老头、内壁上漆、镶牛角、砂光和打磨、上漆、扎线六个步骤。郭大强竹笛为保留天然材料所特有的音色,内壁通常不上漆。中低档竹笛由于内壁纤维柔软或竹壁偏薄,在内壁涂上一层清漆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竹笛的音色。此外,上清漆可以减少笛身受虫子、水、酸碱等外部因素的破坏,进一步提高笛身的光洁度和色泽,让笛身看起来更为古朴。

扎线也叫缠线,是指在竹笛相应的位置缠上紧密的线圈,这是为了使竹笛的音色更加扎实,同时也能防止竹笛因热胀冷缩而开裂。由于气候的变化,竹笛多次收缩后,鱼线也会比较容易松散,因此还要对鱼线进行上漆,使鱼线不容易松散脱落。扎线不仅为了加固竹笛的性能,同时也是为了装饰,让竹笛看起来更美观,在不会遮挡孔眼和影响到竹笛音色的前提下,扎线圈位置会根据个人审美而确定。

(八)反复校音

校音是郭大强竹笛制作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决定郭大强竹笛音色品质的主要环节。郭大强指出,再校音是在初步校音的基础上,对竹笛作更精细的校正。初步校音已使竹笛的音准达到一定的标准程度,笛身经过打磨、上漆与扎线后,笛壁的厚度有所改变,音准会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在再校音这一步骤中,要协调影响竹笛音准的各方面因素,这其中的过程是需要经验、天赋和毅力耐心。需要竹笛制作人一点点去磨,一次次去试,尽量使其音准趋于完善。校音完全依仗个人感觉和经验,若出现差之毫厘的错误就会浪费一块好料。在这过程中每支竹笛都会根据情况需要而进行多次的微调才能完成校音这一步。

郭大强竹笛的反复校音过程是:首先使用校音器检验竹笛的八度音关系是否准确,若不准确,可先用凿刀打磨其发音点,从竹笛制作的角度看,发音点的粗糙与光滑,以及发音点的细微变化,都会改变竹笛的音准和音色,接着就是打磨发音孔,也是需要细致和耐心的手工活,打磨好发音孔后再给竹子上漆,然后再进行多次微调。郭大强也指出校音师的吹奏水平、乐感、音高听辨能力和笛料在定调划线时的准确性,是决定校音质量的两大因素。

最后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用刻刀在竹笛的末端外壁刻字作为装饰,并刷上一层墨,晾干。然后将制作好的竹笛用布袋装好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曝晒导致开裂。

二、郭大强竹笛在广东音乐中的应用

广东音乐能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形成一种独有的风格,不仅仅是依赖着音乐上有着独特的特征,也有着乐器上的功劳。广东音乐“软弓组合”配器中以二弦、竹提琴、橫箫(竹笛)、三弦、月琴组合被称为“五架头”。“五架头”中的竹笛在广东音乐中不仅可以伴奏还能独奏,采用的竹笛主要以C调曲笛为主。广东音乐旋律优美细腻,而使用曲笛在演奏中低音区域时也显得更柔和稳重。郭大强竹笛在制作中为了符合广东音乐的特点,制作的C调曲笛会采用白竹为主,白竹的竹子的管壁较厚,不过其音色浑厚,稳重,非常适合制作曲笛。

为了在民族乐队中体现出与乐队演奏时的和谐性,郭大强通常在制作C调竹笛时比同调的竹笛粗大,使其音色与其他乐器相配合时听起来更为协调,吹奏长音时也会显得更细腻悠扬。除此之外,郭大强竹笛还会根据演奏者的吹奏习惯和手的大小而去进行适当地调整指孔大小和孔距的位置,从而使竹笛能更适合演奏者的演奏习性。

郭大强竹笛的制作和改良也是经过和广东竹笛演奏家们的交流而不断改进的,因此,郭大强竹笛有着其独特的音色。郭大强竹笛深受广东音乐笛箫演奏者的喜爱,例如黄金成、伍国忠、谭炎健等广东笛箫名家都经常来到郭大强工作室交流。“广东音乐家协会著名竹笛演奏家欧阳炳辉认为,以郭大强笛箫为代表的广东笛箫承担了绝大部分广东音乐吹管乐器的配置,是当代广东音乐‘五架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③由此可见,广东音乐的演奏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吹奏技巧和演绎出广东音乐的特色,与所用郭大强制作精良的竹笛是分不开的。

结语

综上所述,竹笛的制作工艺对竹笛的艺术表现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通过研究本人发现,郭大强竹笛的制作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手工技艺,与江浙地区的竹笛相比较,在乐队伴奏乐器与吹奏南方乐曲中,郭大强竹笛更符合广东音乐的演奏需求。笔者认为,竹笛的结构、材料、工艺对竹笛这一乐器在不同领域中的音色、艺术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竹笛的制作品质在竹笛艺术魅力发挥中始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注释:

①贡儿珍主编,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上)》,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年,第898页。

②贡儿珍主编,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上)》,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年,第898页。

③贡儿珍主编,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上)》,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年,第910页。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竹笛音准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My Mother
我的坚守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粤乐唱响上海滩(上)——从文化变迁视角论广东音乐驻沪成因(1867-1949)
竹笛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