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审辨力:小学说理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9-12-13任红娟简中兰

成才之路 2019年31期
关键词:事例论点观点

任红娟,简中兰

(1.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它的目的在于设法“确定某种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数量并不多,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5 篇,却在培养学生思维审辨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审辨,顾名思义,即审视与辨析,是说理类文本蕴藏的理性所在。审辨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说理文属于说明性文本,讲求明观点、明事例和明论证,说理文教学当然要明晰这些方面。而这“明晰”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审辨力的过程。

目前,说理文教学多从说理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关注文体特征,关注文本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关注语言形式等。课堂上,教师通常抓住“说了什么理、如何说理”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感受说理文的“理性美”。如特级教师姜树华将《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为:“品读启示,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感受说理文观点表达的理性;对比阅读,感知说理文事例的概括性特点,学会概括事例的方法。”但这样的目标拟定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依然是浅层次的。因为对于文章中的观点和事例,教师和学生采取的态度仅仅是接纳,这也就未能彰显说理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思维审辨力。

下面,从“三问”《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谈起,呈现教师“点明”的过程,让“理”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鲜明。

一、“一问”:文章论点是否严谨

每一篇说理文都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把握观点是说理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但在课堂教学之后,如果学生仅仅知道并接纳了这个观点,教师完全有理由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因为“明观点”不仅要清晰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更要追问这个观点是否能够成立,是否严谨。教学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场,并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教学片段1】

师:我们把目标聚焦在论点上。(生齐读)相信这个论点吗?有怀疑吗?(生犹豫)

师:(PPT 出示:“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这个观点强调什么?

生:强调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师:(PPT 出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强调“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说的是我们要努力;第二句强调“百分之一的天赋”。

师:爱迪生指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老师要告诉你们,爱迪生还强调,那“百分之一的天赋”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甚至要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重要。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告诉你们“百分之一的天赋很重要”呢?(生轻声讨论)

师:我们再看课文的论点。“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同意吗?(多数学生摇头)怎么改?

师:中心论点要经得住推敲,不能有漏洞。

生1:“就一定能够”改成“就有可能”。

生2:“就一定能够”改成“就更有可能”。

生3:“就一定能够”改成“再加上天赋,就一定能”。

师:论点的语言要严谨,要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想一想,应该怎么表述论点?

生4: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提出的观点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知道,“(只要)……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表示一件事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可以出现相应的结果。很显然,“实现理想”只具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条件是不够的。因为“实现理想”需要很多条件,“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该将关联词修改为“只有……才……”。说理文的功用在于唤起读者理智的活动,使读者明事理、辨是非。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和对问题的准确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了学生的“辨伪存真”。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表达观点、善于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二问”:文章论据是否恰当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教学说理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证据逻辑”思维:观点的表达要有切实可靠的依据,让“模糊”的“据说”确实转变为“有据可说”。小学阶段说理文多以举例论证为主,辅以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形式。举例论证,即采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形象、更有力。“明事例”就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事例与道理是否相关,二是事例的阐述是否清晰、准确,三是事例的编排是否有序。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认识。”

1.事例的选择要有力

说理文首先要解决“事”与“理”的关系问题。《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作者列举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雨水)。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为什么就选择这三个人物事例?这些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雨水这个事例是否多余”等问题推进教学。要在整体视角的观照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晰三个人物事例的“同”(都是凭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精神”最终取得成就、都是大家熟知的名人事例)与“异”(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等),体会事例的典型价值。然后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与讨论交流中辨析反面事例说理的作用,并充分理解:因为反面事例的存在,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不只包含“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突出强调“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文章举出充分印证作者观点的正反事例,能够增强说理的力度。至此,学生已能理解“事”与“理”的关系,明白“事”是紧扣所说之“理”,更是为了有力地证明“理”的。但仅如此仍不够,还要追问:“为说明文章的观点是否只能选取这些事例?是否可以选用其他事例?”要让学生懂得尝试利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对事例的审视与辨析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事例的表述要精当

“说理文中的事例与叙事性文本中的事例有何不同?”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说理文语言表达特殊性的关注与初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概括李时珍杰出贡献的事例与“李时珍故事”片段进行比较(可参看姜树华讲授《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寻找说理文语言表达的“秘妙”。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明晰说理文中的事例是为说明观点服务的: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说明“目标专一”,“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说明“持之以恒”,“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说明“实现美好的理想”,字字句句都指向文章的观点,体现了语言的概括性、精练性。这是否就是说理文的语言密码呢?说理文的事例都是高度浓缩的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说勤奋》中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在《说勤奋》中,为了凸显人物的勤奋,课文对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展开适当的描写:司马光“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直到“滚瓜烂熟”;童第周在学习成绩落后时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总是”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这样的描写,让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好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毋庸置疑,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笔调,但说理文的事例并非简单追求概括与浓缩。在追问和比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这样说”,并逐渐明白: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表述要精准、恰当。无论是事例的适当阐述还是概要性呈现,都是为阐明文章的观点服务的。“紧扣其重心,选择能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内容展开叙述”,与论点无关的东西不作叙述,体现出很强的逻辑感,这才是说理文中事例表述的“秘妙”。

3.事例的编排要有序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作者从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等方面选取各具特色的事例,不重复却又互为补充,选例全面,具有说服力,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智慧。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明晰“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说理智慧,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应继续深入,引导学生关注事例编排的顺序。

【教学片段2】

师:我们再看文中的论据。课文首先举了三个正面事例,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课文这样安排三个名人事例行不行?

生1:可以,因为是按时间排序的。

生2:不可以,因为按国别看是无序的。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一找依据。哪句话对论据安排有暗示?

生3:“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师:课文中用“古今中外”小结事例发表议论,仔细研究研究,文中的事例如此编排是否妥当?

生2:李时珍是古代的,爱迪生、齐白石是现代的,符合“古今”。但根据“中外”的顺序,就应该先写齐白石再写爱迪生,这样的顺序才更合理。

上述教学片段对人物事例排序的讨论似有吹毛求疵之感,但正是这样的追问,引起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前后关联的思考。事例的编排不仅要考虑时间的先后还要兼顾国家的差别,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古今中外”这个总结词。梳理事例的顺序,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辨析文中论据的条理性,明晰说理文不仅要言之有理,也要言之有序。这样,学生选用其他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时必然会严守这个“顺序”,在练习中不断锤炼思维的精准度,审辨力亦随之得以发展。

三、“三问”:文章论证是否合逻辑

逻辑思维是审辨力培养的基础。说理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理”,还要引导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更要让学生学会“讲理”。“明论证”就是要澄清道理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清楚、说透彻的,这是说理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文章结构是否合理”。

1.说理需要层次

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先写由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自然现象获得的启示,引出观点,接着举出正反事例论证文章观点。文章通过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正面事例和“雨水”不能将石块滴穿的反面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归纳结论,回应开头,在深化论点的同时,号召人们铭记启示。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让人信服。教学时,要循着这样的“文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辨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教学片段3】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看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生: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先举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个典型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又补充“雨水”的例子从反面进一步证明,这样就很有说服力。

师:反面论证是我们本课新学习的方法。作者先从正面论证再从反面论证,层层推进,说理很有层次。正反举例议论说明中心论点,让我们不能不信服。

师: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三个人物事例,体现了事例的典型性、广泛性。如果考虑一下事例在证明观点时层层推进的作用,你还有什么建议?请同学们课后再认真思考,深入交流。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留下了一个很有挑战性,却很有必要的问题。说理文不仅关注“事”与“理”之间的一致,还关注“事”的排列和“分论点”的衔接。这可以体现作者的说理智慧,也可以反映作者的论证思维。说理文中所举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但学生读懂事例,并不等于读懂了“说理文”,还需要理清作者说理的思路,明白作者论证的过程。《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的,相比《说勤奋》只从正面举例更体现说理的层次性。但教师进一步提出了对事例编排递进性的深入思考,为后续说理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谈礼貌》这篇课文:从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和三处议论看,先引用俗语议论,再阐明礼貌待人的作用,最后点出礼貌对于个人修养的意义。而且这三个事例和议论是处于三种不同的情形之下,即“有求于人”如何讲礼貌,“有愧于人”如何讲礼貌,“人愧于我”又如何讲礼貌。事例编排层次分明,论证过程严密。学生们在课后通过拓展阅读、思考交流,能让说理智慧沉淀,逐渐提升思维品质。

2.说理需要技巧

说理文是说明事理、提出主张的文章,理性是说理文的必然要求。说理文的笔调常常是分析的、判断的,常用概括性、思辨性很强的话语而缺少“诗意”。如何让“说理”不再生硬、冰冷?如何让学生学会生动地“讲理”?这需要关注说理技巧。

【教学片段4】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除了运用正反事例论证观点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说理技巧?

生:第二自然段中“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和第三自然段中“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都是反问句。作者运用反问句强调“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师:你敏锐地发现了作者的说理技巧。作者采用反问的句式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作者的立场,突出文章的中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第三自然段中的那句小结语,将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路上遇到的困难比作“顽石”,“滴穿顽石”就是“克服困难”,读起来感到生动、有趣。

生: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设问句。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的原因:因为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作者这样说理,既让我们明白了道理,又让我们学会一种有意思的说理方式。

生:我还有一个发现。第一自然段中“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三自然段小结语中“你看,……”和第四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些语言读起来特别亲切,好像作者就在和我们对话。

师:你很会学习!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运用。

薛法根老师经常强调:既要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说理策略,以便帮助学生学会说理。如说理要有情感、关注说理的对象、注意说理的语调等,这样的说理更能达到说服的效果。

3.说理需要节奏

说理,不仅要强调有理、有据,更要强调有节。也就是说,说理文不仅强调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还要关注说理的节奏。因此,说理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审视作者谋篇布局的合理性,体会说理的节奏感。

【教学片段5】

师:现在我们看文章的整体结构,看看“身材”是否合理。

生1:课文的重点段落,也就是“肚子”太大。

生2:朗读这一段的时候,会有一种来不及喘气的感觉。(生齐笑)

师:你们打算怎么改?

生1:把李时珍、齐白石的事例放在一起作为一段,爱迪生的事例单独作为一段。

师:理由?

生1:体现“古今中外”。

生3:也可以按照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的顺序,让每个事例各自独立成段,最后再加上作者的议论。这样,“身材”就会比较协调,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课文,善待课文,充分利用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教师和学生也要打破“唯课文”论,要把课文作为审视和辨析的对象,在思考与讨论中正确认识课文。上述教学片段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习作经验和自己的朗读感受评价课文的结构布局,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诚如学生所感受的,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三个正面事例及议论)太长,读来“不轻松”。若能加以适当调整,让说理者有“喘息”之机、读者有思考之时,张弛有度,说理的节奏感会更好。这个教学片段所体现的,正是用说理的方式来教说理文,呈现说理文教学的理性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三问”《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观点,揣摩说理方法,体会说理智慧,懂得如何实现以理服人。在一次次的质疑、思考和辨析中,学生的“审辨”才可能从意识变为能力,并逐步变为一种习惯,从而充分发挥说理文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说理文教学应给予审辨以高度的重视与关注,让思维在场,提升学生的思维审辨力,使学生成为理性而睿智的人。

猜你喜欢

事例论点观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