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及心理原因

2019-12-12龚高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1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小学

龚高昌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调查了解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和心理原因。研究结论显示,校园暴力现状不容乐观,有低龄化、女性化趋势,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主要有获得关注的需要和负面标签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04-03

校园应当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场所,但是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1]。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即多达40余起。至于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或者避免事件曝光后给学校带来巨大负面效应的考虑,进行内部消化处理的类似事件更是不计其数。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频率之高、形式之恶劣、增加趋势之迅速,已成为国家、社会及广大学者密切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調查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见文末附件),包括校园暴力基本情况调查、校园暴力类型调查、校园暴力原因调查和校园暴力处理方式调查四个部分。

(二)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校园暴力的双方、父母、老师、同学,以便了解校园暴力的主要心理原因。

(三)被试

本研究随机调查734人,回收问卷675份,有效问卷644份,有效率88%。其中小学调查四、五、六年级,初中调查初一、初二、初三,详见表1。

(四)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excel软件统计。

二、研究结果

(一)校园暴力基本情况统计

644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68份,女生276份;小学317份,初中327份;农村325份,城市319份。其中参与或遭受过校园暴力的179人,占28%,男生120人,占19%,女生59人,占9%;小学19人,占3%,初中160人,占25%;农村55人,占9%,城市124人,占19%,且都有经常参与或遭受校园暴力的同学。(详见表1)表明在中小学校园暴力已是比较普遍,有低龄化、女性化趋势。

(二)校园暴力类型统计

如表2所示,校园暴力类型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恃强凌弱、言语暴力、舆论暴力、打架斗殴、人际攻击、敲诈勒索、财产侵犯、其他。其中男生暴力类型主要有恃强凌弱、言语暴力,女生主要有人际攻击、言语暴力、恃强凌弱、舆论暴力,表明女生校园暴力比例虽低,但暴力类型更多。农村和城市暴力类型主要有言语暴力、恃强凌弱、舆论暴力,在城市恃强凌弱的类型比例特别高。

(三)校园暴力原因调查

如表3所示,校园暴力主要是由琐碎小事引起;相比于女生,男生更有可能因为感情原因发生校园暴力;在小学,主要原因还有作业、考试。

(四)校园暴力处理方式调查

如表4所示,校园暴力处理方式应用较多的有:报告老师、不打不相识、报复、报告家长,处理方式应用最少的是直接报警。男生的主要处理方式是不打不相识、报复、报告老师,女生是报告老师、报告家长、报复。小学生主要是报告老师、报告家长、忍气吞声、报复,初中生主要是不打不相识、报告老师。农村学生主要是忍气吞声、报复,城市学生主要是报告老师、不打不相识、报告家长、报复。

三、校园暴力的心理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校园暴力现状不容乐观。校园暴力的原因有琐碎小事、感情、作业和考试等,但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解,校园暴力的发生存在两个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一)获得关注的需要

通过访谈校园暴力的双方、老师、家长,我们发现校园暴力的施暴方,绝大多数与父母关系不良,部分学生还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学习成绩,而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往往都不佳,是老师心目中的“差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处都找不到存在感。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似乎不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校园暴力弥补了他们获得关注的需要。

(二)负面标签的影响

校园暴力是学校、社会甚至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校园暴力的双方,特别是施暴方,在老师眼里是问题学生,在同学眼里是不敢惹的对象,在社会眼里是潜在的犯罪分子,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2],令他们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异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负面的标签阻碍他们回归主流人群,也强化了他们是不良学生的自我认同。其实,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校园暴力,不需要像躲瘟疫一样避而远之。调查中发现,校园暴力也是学生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双方闹完以后,不打不相识,也有成为好朋友的。

四、建议

关于校园暴力的教育问题,很多学者从法律、制度角度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防治[3]。法律、制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的习惯,但对于“问题学生”,恐怕是治标不治本,只会更加隔离他们回归正常社会。心理的包容、满足关注的需要才是让他们改过自新的力量源泉。校园暴力的双方都是青春期的学生,有些甚至是小学生。他们叛逆心强,喜欢标新立异,容易误入歧途,但青春期也是人生当中进取心最强的时期,他们希望出人头地,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正确地引导、耐心地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问题学生”是完全可以回归正常轨道的。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7C0840。

参考文献

[1]胡平,刘倩.从校园暴力谈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J].教育科学,2006(12):42-45.

[2]郭金金.从校园暴力事件看媒介暴力对现实暴力的影响[J].今传媒,2016(2):48-49.

[3]周松青.中美校园暴力法律规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6-22.

附件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调查

同学:

您好,感谢您抽时间完成此份问卷。为了解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特设计了此份问卷,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此次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请根据自己了解的实际情况填写,在相应的()划“√”或填写序号,再次感谢您的参与与帮助!

基本情况:您的性别: 您所读年级:

您来自(城市、农村):

1.您是否参与或遭受过校园暴力,请在相应的()划“√”:

从没() 偶尔()

较经常() 经常()

2.您认为校园暴力类型从高至低排列依次是(请按1—8序号填写):

言语暴力() 恃强凌弱()

打架斗殴() 舆论暴力()

人际攻击() 敲诈勒索()

财产侵犯() 其他()

3.您认为校园暴力引发的原因从高至低排列依次是(请按1—6序号填写):

作业、考试() 斗气()

看不顺眼() 感情()

生活小事() 其他()

4.您认为校园暴力处理方式从高至低排列依次是(请按1—7序号填写):

报告老师() 报告家长()

报复() 忍气吞声()

不打不相识() 直接报警()

其他()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娄底,4171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中小学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