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与对策

2019-12-12侯昊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监管制度内部控制

侯昊

摘 要:在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因此,强化、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从内部规章制度、外部经营环境、监督机制等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进行研究,列举了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种种表现,并据此分析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失效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失效 监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把内部控制作为保障。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经营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却常常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频繁出现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所引发的经营风险,因此,探索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对策已经迫在眉睫。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创建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从而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为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财务部门通过向债务人、投资者以及社会或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否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筹码。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分析及未来决策的制定。会计控制是指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对资金运动进行的控制。企业的会计控制组织体系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企业把重心放在生产经营上,而不注重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导致对会计岗位的管理及会计职业道德约束的机制不健全。会计控制组织体系的不完善,为人为造假、虚构经济业务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首先,会计账务处理不真实,人为作假现象泛滥。具体现象有: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成本计算无章可循、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除此之外,会计管理混乱,对于企业重要的原始凭证、发票、回函等文件的管理缺乏监管,导致重要文件破损、丢失或重要信息残缺不全。这些都将给报表的编制造成了极大地障碍,使得报表的制作缺乏依据,报表缺乏真实性。其次,部分企业会设置账外帐,将企业的部分收支款项计入企业总账簿以外单设的账簿中,难以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此外,还存在“内部牵制”原则失效现象。在会计核算过程的重要环节中,如果无法做到各个环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分别掌管、相互制约,就无法防止会计错误、舞弊行为的产生。许多企业的权利比较集中,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等事项都由管理者安排,会计信息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由管理层随意控制,导致会计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公开公正的反映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费用支出失控

企业能否正确对本期的费用进行核算、控制和监督,将直接影响企业对下一会计期间的费用进行预测和安排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对于企业的日常费用支出,有的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业务量,会给予部门经理和企业管理层一定的费用支出权限,但却对费用支出的范围、最大限额、报销比例等没有制定明确的费用监管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的费用支出规定,会计人员对于经理级或管理层提交的报销单通常全额报销。这为一些领导能力不强的管理层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了挥霍公款、资金浪费严重的现象,使本来就获利微薄的企业运营更加困难。其次,对于企业的物资购销制度也存在诸多漏洞,企业的财产物资管理困难,对货物的采购和保管人员的行为缺乏监督。物资从采购到保管、发出等多个环节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相关人员对于存货的购进与发出不能及时的与会计人员核对信息,导致一些存货已经毁损、出售很长时间后仍然没有对记录在案的信息进行更新。这些资产的不当处置行为,都会导致企业的潜在亏损增加,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加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必须做到控制和预防各种风险才能维持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无法避免的导致经营管理中会产生许多问题。首先,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导致各个部门不能紧密配合的完成生产任务,各个部门分散管理、军心涣散,难以发挥出整体的力量,经营管理中的很多工作没有显著的成效,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加大经营管理的风险。其次,企业缺乏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对于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不够敏感,只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注重事前规划,不能合理有效的评估和监控经营风险和经營管理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无法做到规避和转移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潜在威胁,限制企业发展。

(四)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都以盈利作为企业唯一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增加企业的利润,甚至采用违法违规的手段。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业务人员趁机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的漏洞,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首先,有些企业不严格的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通过采取各种不公开的非法手段,故意偷税漏税、隐瞒收入与经营利润,有意虚增企业营运成本、乱摊费用,甚至是伪造、涂改、毁坏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等。通过这些违法手段企图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其次,有些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与企业外部的人员,甚至是不法商人同流合污。在结算交易支出时,谎报交易费用,虚假填写发票,非法占用企业的资金,收受回扣。最后,有些企业的管理层与财务人员勾结,利用职务之便,随意提取企业资金,公款私用。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虽然会给企业带来短期表面的利益,但却埋下了祸根,使企业管理越来越混乱,最终走向不归之路。

二、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首要原因。企业内部控制要想发挥成效,必须由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协同合作,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并没有实质性的执行,大多都流于形式。由于当前的客观经济环境,企业大多以获取收益作为唯一目的,甚至认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使投资者担心企业的效益。部分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很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认为内部控制是无关紧要的,或者没有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直接将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照搬照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无法有效执行,使得企业管理受到影响。首先,企业重心偏离,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企业只注重事后的监督,而忽视事前检查以及事中审核的重要性,使得内部控制的范围缩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控制无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大大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其次,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没有评判违规事件的准则。在面对一些违规行为时,相关的责任人在执行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执行,将天平的一侧倾向自己,将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以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偏向自己。甚至有些事件的相关负责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利用职务之便,操纵企业的经营。一些管理者不是积极弥补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而是利用其缺点与漏洞,谋求私利,损害公司的合法利益。

(二)管理层控制失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管理层控制是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基础,如果管理层控制失效,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企业管理层控制失效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都由一人担任,一人担任两个或多个紧密联系的岗位,工作分工不明确,没有做到职责分离,具有潜在的舞弊风险。在监事会中,出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兼任监事的现象,并且,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企业董事会成员,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监事会成员的薪金、晋职等都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决定,所以监事会做出的决定也大多是遵循管理层的治理思想,监事会有名无实,没有监督作用。同时,董事中缺少职工代表,董事会做出的决定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考虑职工的利益,没有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企业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之一。当前企业主要是以利润作为考核的标准,导致管理者盲目追求利润的增长,甚至指使财务人员弄虚作假、虚增利润,以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从而顺利通过考核。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三)人员素质低下、配置失当

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各方面的经营管理都需要人的参与,即使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如果领导者、财务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欠缺、素质低下,内部控制也难以发挥出良好的效果。首先,管理层领导能力不够,道德素质低下。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需要具备分析行业情形、预测未来经营情况、以及良好的沟通和管理能力。而现在有些企业的领导却缺乏这些基本的能力,只会在领导过程中发号施令,凭个人意志制定一些缺少合理依据的决策。或者有的企业领导者只以自身利益为主,甚至为了利益寻找理由或借口特意绕过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有章不循、知法犯法,導致企业管理混乱。其次,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够,职业判断能力低下。近年来,会计人员大量增多,但伴随的会计继续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赶不上会计人员的增加速度。尤其是近年来会计准则不断更新,而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不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故步自封,导致业务能力不强,工作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核算已发生的经济业务。然而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传统会计正在逐步转向管理会计方向,更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预测行业发展的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筹全局的能力,否则将不能有效发挥会计对于企业的控制作用。再次,人员配置失当。在企业管理的关键控制点位置上缺乏相应的重要人员。部分企业没有明确哪些是关键的控制点或者在关键控制点上配置的人员业务能力不够,缺乏对关键控制点的监督。最后,企业员工缺乏责任感,对企业内部控制不关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管理层或领导者所关注的事情,与底层员工无关,没有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考虑。

(四)内部监督制度混杂

企业内部监督主要依靠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三个部门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工作标准,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困难。首先,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关注企业的资金管理,但对企业管理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够关注,关注面狭窄,导致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及企业业务衔接不紧密,无法发挥企业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其次,内审部门主要负责对企业的经营业务的结果进行监督,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实质上属于事后监督,所以在监督过程中缺少相关经济业务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难以对决策制定与执行的事前和事中加以监督,无法有效地防范风险发生。此外,由于内审部门的性质,有些企业领导者会直接对内审部门发号施令,并且在工作中易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审查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审查的结果不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在一些企业的实际经营中,内审部门只对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审核,而无法准确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使得内审部门难以发挥作用。最后,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的内部控制工作,因为其并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法掌握工作重点,偏离业务重心。

(五)企业外部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

除了企业内部监督,企业外部的监督也同样不能忽视。政府虽然在逐渐完善由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同构成的外部监督体系,来一起约束和监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甚微。首先,不管是政府监督还是社会监督,其都隶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这些监管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个部门的监督标准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监督职责范围却有重叠之处,导致了各个监管部门的分工不合理、监督目标不明确、缺乏执行力。其次,各个监督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各个监管部门都独占信息,信息交流存在障碍,各方都无法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合作难以进行,不能真正实现合理有效的共同监督。再次,部分监督机构是营利组织,以自身利益为主,不能公正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法发表客观的意见。最后,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相应的责任感,无法发挥包括电视、报刊等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不能成为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对策

(一)健全企业现代管理制度

首先,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应当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建立以股东会为权力机构,董事会为执行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企业组织结构。其中,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由董事会制定公司基本管理制度,执行股东会的决议;监事会监督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可以引入外部董事,由外部董事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督促企业合规经营。企业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有对企业勤勉尽责的义务,不得侵占企业财产,做出损害企业经营的行为。其次,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企业应当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消灭“一股独大”的现象,增强每个股东的话语权,切实保护股东的利益。同时建立内部管理机构。企业要按照经营需要设立内部管理机构,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各个关键的经营环节,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工作,做到专人管理、职责分明。

(二)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经营情况、规模大小、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权力制衡。一是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约束机制,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规范,使员工按规定的程序办事。对于企业重要的业务,应该采取内部牵制原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负责,使其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二是创建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需要覆盖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应当制定有章可循的工作标准,对违反企业准则的行为严厉惩治,防止企业内部舞弊行为的产生。三是成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不仅对管理层负责也要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有效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有序开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稳定发展。四是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应当完善预算考核机制,对预算进行合理的估计和预判,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并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三)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对于管理层以及各部门员工的绩效管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对绩效的考核,而是希望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的改进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员工的付出和回报,并且激励员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完成率。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对会计人员的考核评价,并且维护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会计控制的成效,企业应当设置合理的机制,考核和奖励会计人员,奖惩分明,保障会计人员的利益,充分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不仅仅要考核其对于日常会计工作和会计报表的完成情况,还应该对其是否积极协助管理者进行预算决策、风险预判等工作进行考核。企业不仅应合理的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同时还要对表现优秀的重要员工进行薪酬奖励,这也会激励其他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当中。当下企业中流行的薪酬激励为股权激励,这种激励政策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可以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更好的为员工谋福利,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确保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营。

(四)发展企业文化,构建内部控制环境

发展企业文化是进行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是促进企业平稳发展的一种无形力量。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对管理者和普通职工都公平一致的道德行为准则,营造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其次,企业应通过文娱活动、职业培训、团队建设等团体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认识,强化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使员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完成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也是为企业内部控制出力,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每一个底层员工也息息相关,而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最后,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打算。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完成情况、日常表现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劳动模范、道德标兵,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中,从而提高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影响。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导致信息标准不一致、信息混杂,甚至有些重要信息无人负责管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积极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内部控制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这其中离不开信息的传达与沟通。通过及时准确的传递信息,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業务进展情况,并且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加以改正,控制潜在风险。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运营发展的信息沟通系统,并且将各个部门的软件操作平台统一规划,使各部门的信息沟通系统兼容,实现管理者与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没有阻碍,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另外,建立的信息沟通系统应覆盖企业各个角落,上至董事会及管理层,下至底层生产人员,有效保证各层级的相关人员都能够及时发出和收到信息。其次,企业同时也要加强信息沟通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操作权限以及操作流程的监控,防止人为因素干扰信息传达,确保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效率。再次,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削减部分无用的中间环节,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关键部门。尤其是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之间传递时更要注重直接传递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最后,要构建信息追踪系统,对重要的信息要建立跟踪记录,实时记录信息的传递情况,在传递的各个关键环节里,接收信息的主要负责人要将传达时间、跟进情况等在信息跟踪记录上注明并签字,确保已准确收到信息。

(六)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全面落实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首先,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一方面应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提高管理者的领导水平,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使其能够独立于财务部门与管理层,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审查企业的业务活动,评估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监督机制的约束力,促进企业改善治理,增加企业价值,使企业更好、更快、更稳的达到预期目标。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外部监督。不断健全由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共同组成的外部监督机制与企业具体情况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监督标准,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次,应当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披露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有效督促企业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最后,可以利用舆论作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比如: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中违法乱纪现象进行曝光。

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需要企业不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创建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健全内部考核评价机制、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曾凡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成因及治理对策[J].财会学习,2019(08):253

[2]葛家澍,占美松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J].会计研究,2018(5).

[3]李敏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5(16):40-41

[4]唐学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表现、成因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4(32):115-116

[5]江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11):84+86

[6]刘伟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表现、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5(07):253-254

[7]姜鸿灵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3(07):146-147

[8]闫秀琴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8(09):141-143

[9]杨伟鸽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以新华制药为例[J].财会通讯,2018(23):115-118

[10]周惠萍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会计师,2013(16):53-54

[11]陈汉文,韩洪灵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43-347

[12]王琳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能源行业为例[C].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2016:3

[13]张君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失效表现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7):189-190

猜你喜欢

监管制度内部控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管制度中的困境及其对策
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的监管制度重构
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的监管制度重构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