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及提升

2019-12-12杨磊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摘 要:经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居民收入问题。以典型石油资源型城市东营市为例,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趋势,发现其存在收入增速变缓、城乡差距变小、收入结构趋于多元化等特点。而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变缓、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出口贸易下降及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金融体系的完善等,因此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营造双创生态环境、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增强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度与广度等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期 城乡居民收入变动

资源型城市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承担了自然资源开采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后,居民本该享有更多的财富。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高度依赖资源的单一经济结构,当自然资源枯竭,资源型产业总体开始衰退,就业机会随之减少,经济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市转型势在必行。世界上一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生态环境较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这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经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更为重要。产业转型进程缓慢或者转型不成功,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或者不稳定,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东营市是一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1961年首次发现工业油流,1983年建立省辖地级市,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近60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20年以来,油气资源产量呈下降趋势,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自2000年以来尽力维持在每年2700万吨左右,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68800万平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不足50000万平方米。油气资源的衰竭使东营市经济、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被迫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入经济转型期。本文以东营市为例,探讨经济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情况及特点,研究引起收入变动的原因并提出增加收入的对策。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差距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般滞后于经济增速(祝洪娇,2018;包忠明,20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过大(张锦宗,朱瑜馨和周晓钟,2018;李卫华,2019;吕世斌,201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差距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城镇化、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等(王慧和李欣章,2016;张亚芳,王悦琴和李佳恒等,2019;元佳琪,2018;冯梦黎和王军,2018)。二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杨磊和乌日斯哈乐,2016;杜勇,2017),将资源型城市发展与居民收入结合的研究不是很多。早期资源丰裕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散见于“资源诅咒”问题以及资源型城市贫困化的相关文献,研究认为资源型地区因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诅咒”效应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张复明、景普秋,2006;段利民,2009)。梁姗姗和杨丹辉(2018)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李倩(2012)以鄂尔多斯为例研究了资源富裕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滞后于经济增速,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定量研究发现收入的增长有益于消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

可见,现有文献中对资源型城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主要针对收入差距展开分析。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受资源开发生命周期的影响,在其经济转型期居民收入问题尤其突出。本文针对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东营市,详细分析其经济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和结构的变动情况,找出居民收入变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识别影响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详细探讨,最终提出增加收入的对策,希望对东营市乃至其他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东营市经济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速持续变缓且进入低位增长期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东营市城乡居民收入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9000元增长到2018年47912元,增長了45倍,一直高于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平均值,且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18年接近17500元,增长了53倍,一直高于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但差距较小。

从图2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东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间虽有波动,2012年以前多数年份增速在10%以上,2013年以后增速降为10%以下,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到2018年降为7%。与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均值相比,多数年份低于全省平均值,2014年以后尤其明显。东营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总体也呈现下降趋势,中间也有波动,2014年以前除2009年外增速均在10%以上,2015年以后增速降为10%以下,且下降趋势很明显,2018年降为76%。与山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相比,东营市2014年后均低于山东省平均值。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但仍然高于全省平均值

从图3可以看出,东营市城乡居民纯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纯收入比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31倍波动下降到2018年274倍。城乡居民纯收入比值绝大多数年份超过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呈现出明显的先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三)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仍然一头独大,但增长后劲不足

从图4可以看出,在东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比70%以上。但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18年的不足70%。由2006年的远远高出山东省平均水平(65%)变为2018年的差距较小(东营市699%;山东省685%)。可见受油气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影响,东营市城镇居民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明显呈现出增长后劲不足的现象。

(四)农村居民形成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头并重的模式,且工资性收入已成为第一收入来源

从图5可以看出,2006、2010年经营性收入仍然是东营市农村居民的第一收入来源,占比高达60%以上。但是随后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到2018年工资性收入占比高达457%,超过经营性收入的415%,成为东营市农村居民的第一收入来源,且超过山东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的平均值(2018年为40%)。可见这十几年以来,东营市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经营性收入一头独大变为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头并重的模式。

(五)城乡居民多元化收入格局正在形成

市场机制激励下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是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动因。由图4和图5东营市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可以看出,东营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不断丰富,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逐渐逼近转移性收入比重,2018年这两项收入比重之和达到1674%。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已接近10%,转移性收入比重也有小幅提高。可见,城乡居民多元化收入格局正在形成,但传统的城乡生产方式及收入分配制度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相对稳定的,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作为收入主渠道仍然没有改变,城镇居民形成工资性收入为支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有效拉动、转移性收入保障托底的收入模式。农村居民的收入主渠道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超过经营性收入,呈现出双头并重的模式。

(六)多元化财产性收入来源正在形成,提升潜力较大

财产性收入是由居民财产衍生的收入,指居民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房屋、车辆、土地等)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和红利、房屋出租和房屋买卖收益、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图6显示近几年东营市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较高,且增幅较大。东营市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从2010年的547元增长到2018年4291元,农村居民从363元增长到1658元,分别是山东省城乡居民平均水平的13倍和38倍,且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值。2018年东营市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和95%,远远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东营市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结构也有了较大突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模式逐步形成。城镇居民由以存款利息为主转变为利息收入、有价证券收益、房产出租和转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等多元化收入来源,农村居民虽然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仍然是最主要的财产性收入,但其他收入来源日益复杂化。可见,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空间较大。

(七)转移性收入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偏低

图7显示,东营市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一直远远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018年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114倍。但是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水平偏低,自2013年以来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仅为山东省平均水平的1/4。2018年东营市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是农村的112倍,差距过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偏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转型期东营市城乡居民收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动,居民纯收入水平仍然在持续增长,但增速变缓,进入低速增长期;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两大支柱来源,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增长,但传统的“工资性收入主渠道模式”仍然没有改变,且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呈现出增长后劲不足的现象。

二、东营市经济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期东营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影响居民收入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因素的變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也不同,城乡居民收入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社保支出、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变迁等因素均会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为探寻影响东营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计算城乡居民收入与其他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见表1),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产业结构优化、对外贸易、金融市场、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上。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简单易行,但对数据组数有一定要求。本文选取了东营市2006-2017年数据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不同的收入来源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存在着直接关联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是社会经济运行合理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协调,总体表现还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尤其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影响着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政府财政收入通过财政支出主要影响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影响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通过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影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城镇化进程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主要影响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经济转型期东营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成因分析

1经济增速变缓,引起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近十年以来,东营市受油气资源开发生命周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传统化石能源挑战的影响,出现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变缓的趋势。图8显示,自2005年以来,东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从2005年的177%下降到2014年的10%又继续下降到2018的45%,且从2015年开始,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速下降的背后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景气,无能力给职工增薪甚至出现解雇员工的状况。这使得职工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可能失去收入来源,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图8 2005-2018年东营市与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东营统计年鉴》(2017)、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018)、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2015、2018)

2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引起居民转移性收入提升变缓。转移性收入是指政府或工作单位等对居民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价格补偿等转移支付,是对居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居民转移性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财政收入。图9显示,自2000年以来东营市财政收入增速出现明显的波动,最大增速达30%(2005年)以上,最低值不足1%(2016年)。整体上看,东营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且自2011年以来低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速的变缓引起财政收入增速的变缓,而财政收入的变缓造成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速的下降。东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15%来源于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中3%来源于转移性收入。因此,东营市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引起政府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增速的下降,进而引起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速的下降。

图9 2000-2018年东营市与山东省财政收入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东营统计年鉴》(2018)、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山东省统计年鉴》(2018)、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使得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图10显示,东营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低于5%,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816%持续下降到2018年的62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116%增长到2018年的343%。但是与山东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平均值相比(201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65:440:495),东营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而且在东营市的第二產业中,油气产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支柱产业,2018年油气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高达6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经济转型期东营市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调整优化进程中,但进展较慢,产业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都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进程使得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影响着居民收入的提升。

4出口贸易下降及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影响着居民工资性收入。对外贸易的开放能够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对外贸易中,东营市严重依赖石油化工产业,橡胶轮胎、化工产品、石油装备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2017年仅橡胶轮胎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50%以上;同年进口产品前五大类分别是原油、铜及其制品、矿砂、原料油和橡胶类商品,仅原油进口占比高达637%(郭丹,2019)。东营市这种典型的资源型进出口贸易结构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图11显示,2014年以来东营市出口贸易额出现明显的下降,且自2008年以来,东营市对外贸易出现贸易逆差,逆差数值不断增大。东营市出口贸易的下降和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增大影响着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

5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镇,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和第三产业。城镇化进程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图12显示,2000年以来,东营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41%增长到2018年57%,城镇化进程平稳有序进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6金融市场的完善,带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40多年的经济发展,东营市目前是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2017年全社会人均存款量达到19万元,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三位。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房地产、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等市场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资产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存款利息,股息和红利、其他理财产品收入、房屋租赁和转让等收入不断提高。可见,金融市场的完善带动了东营市城乡居民的理财需求,带来了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的提升。

三、东营市经济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营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独大的单一收入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收入结构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正在形成“优势收入结构”。所谓“优势收入结构”是指在市场机制激励下,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以及两者的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的态势和与居民的总收入增长形成显著正相关性的结构。经济转型期东营市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应在增强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收入来源的形成特征,强化“优势收入结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增强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提高居民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所得,主要体现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提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应以加快经济增长为核心,夯实实体企业增收基础,继续推动经济转型,激发增收活力,增强对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拉动效应。实现东营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一是拓展油气产业链条。油气产业仍然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值占比高达70%以上。东营市应依托但不依赖油气产业,积极发展油气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产业,如研发、生物制药、精细化工产品、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提高油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培育油气产业的接续产业,是实现东营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信息软件产业、批发零售业、高端物流业等,构建多元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三是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循环、高端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东营市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才有增长后劲,才能实现较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同步增长的关系。

(二)营造双创生态环境,提升经营性收入

目前,东营市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占比非常低,2018年不足8%,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以简单农副产品出售收入为主且占比不断下降,2018年为41%,两者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东营市应积极营造双创生态环境,推动双创富民。加强双创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创业型、创新性人才。组织科研单位、企业、社会协同创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享,激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为农民提供创业培训,扩大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受众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返乡人员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扎实推进普惠金融工作,满足小微企业、农民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扎根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如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增加农民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农民经营的资金短缺问题。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经营单位组织化,包括建立各种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三)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藏富于民的思想,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具有显著的滚雪球效应,对市场经济运转、资本市场发展、社会扩大再生产、社会繁荣和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东营市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居民财富存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财产性收入是潜力极大的收入来源,以财产要素获取收入成为拓宽居民收入分配渠道的重要途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普及投资与金融知识,增强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多渠道、多手段地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应加速农民土地产权的证券化,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能够在货币形态上得以实现,成为农民提高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加强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信托机构、小额存贷款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网点在乡镇的建设与普及,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支持。

(四)增强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度与广度,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政府转移性支付的目的应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現实反映出的特征却相反。东营市城镇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2018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0倍以上,转移性收入不仅没有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反而加剧了城乡不平等程度。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通过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对农村的养老、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水平,增加扶持“三农”的资金、支持扶贫脱困的财政拨款、价格补贴等,增强转移性支付的“造血功能”,形成有源之流,并转化为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祝洪娇河北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

[2]包忠明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性问题研究—基于常州统计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8(06).

[3]张锦宗,朱瑜馨,周晓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特征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

[4]李卫华缩小居民收入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的制度创新[J].经济地理,2019,39(03).

[5]吕世斌收入差距的城乡分解:城市化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讨,2017(12).

[6]王慧,李欣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08).

[7]张亚芳,王悦琴,李佳恒等哈尔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19(06).

[8]元佳琪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我国34个大中城市的实证检验[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18

[9]冯梦黎,王军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8(01).

[10]杨磊,乌日斯哈乐转型期石油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东营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2).

[11]杜勇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7

[12]张复明,景普秋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6(06).

[13]段利民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增长[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4]梁姗姗,杨丹辉资源型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8(03).

[15]李倩资源富裕城市居民收入状况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16]陈自芳城乡居民收入的多元化结构特征及其增长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

[17]李博,张旭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服务业发展-基于我国107座地级资源型城市的比较分析[J].西部论坛,2018,28(03).

[18]沈坤荣,赵倩江苏居民的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及其提升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8(04).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
绿色审计视阈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破茧成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供给侧改革推进下对激发资源型城市消费的初步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