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A与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

2019-12-10陈再彦李朝平严冬刘国庆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夹闭术瘤体下腔

陈再彦 李朝平 严冬 刘国庆

(桂平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西 桂平 537200)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的常见病因,动脉瘤破裂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大多患者在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前,其临床体征与症状并不明显,MRA与CTA具有无创性等诊断优势,故适宜采用MRA和CTA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对于已破裂动脉瘤患者,MRA和CTA亦可作为DSA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前的评估、定位。故本次研究主要探讨MRA与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进行诊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动眼神经麻痹等。其中,男性54例,女46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6岁;蛛网膜下腔出血为92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为2例,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6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使用3D-TOF序列扫描,扫描参数TR25ms,TE7ms,FOV200×100,层厚0.6mm,间距0mm,矩阵256×320。后处理主要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

使用东芝16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管电压参数为120kV,管电流参数为200mA,扫描层厚1mm,重建层厚5mm,准直器层厚1mm,矩阵512×512。采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肘正中静脉给药,将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50mgI/ml注入,造影剂速度3.5~4ml/s,造影剂用量50~60ml;并采用造影剂跟踪法,采用Volume Rendering 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证实结果为诊断标准,对比MRA与CTA对动脉瘤数目检出率情况,并对检出患者的颅内动脉瘤体最长径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与计算,并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率表示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颅内动脉瘤瘤体最长径表示为计量资料(x-±s),以t检验。

2 结果

比较MRA与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37例患者DSA和动脉瘤夹闭术检出43个动脉瘤,术前MRA检出36个动脉瘤,检出率为83.7%;63例患者DSA和动脉瘤夹闭术检出72个动脉瘤,术前CTA检出65个动脉瘤,检出率为90.3%;经统计学软件计算与比较,两者诊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05)。

MRA检出的36个颅内动脉瘤中,其颅内动脉瘤瘤体最长径为5~25mm,平均最长径(9.62±5.35)mm;CTA检出的65个颅内动脉瘤中,其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为3~26mm,平均最长径(9.86±5.83)mm。经统计学计算,两者颅内动脉瘤最长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0.10,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主要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大多数病人来诊都是动脉瘤已经破裂,致死、致残率极高,故对未破裂的动脉瘤(40岁以上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工作,对改善颅内动脉瘤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无创性MRA、CTA等影像学检查是临床早期筛查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其中,MRA检查时无需注射对比剂,无创性、无辐射,操作更加快捷、方便。MRA成像不受颅底骨的影响,对显示颅底海绵窦段、床突段附近的颈内动脉瘤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准确测量动脉瘤大小及与载瘤动脉关系,即使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亦可清晰显示,并能反映血流速度,可避免静脉污染。但MRA对于直径小于3mm的动脉瘤难以显示;MRA空间分辨率相对低,细小血管精度显示欠佳,三维结构显示不如CTA,容易受到局部血肿、水肿的影响;此外,操作者的技术同样影响MRA的准确性,MRA的敏感性较CTA低。

CTA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敏感性高,需使用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肯定,在许多医院可部分取代DSA。CTA可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空间立体结构,可以任意旋转角度,多方位观察动脉瘤数量、位置,可清晰显示长径≤3mm的瘤体。CTA可显示动脉瘤与载瘤血管和周边颅骨的解剖关系,特别是与前床突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神经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CTA缺点:容易受到颅底骨的影响,尤其是海绵窦段的动脉瘤,CTA难以清晰显示,易漏诊;难以完全区分动脉期和静脉期,受到静脉干扰影响动脉瘤观察;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过低,减影效果得不到保证,影响诊断医师观察。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经DSA和动脉瘤夹闭术证实,MRA的检出率为83.7%,CTA检出率为90.3%,其检出率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MRA颅内动脉瘤瘤体平均最长径为(9.62±5.35)mm,CTA颅内动脉瘤瘤体平均最长径(9.86±5.8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在早期对高危人群筛查颅内动脉瘤时,可选择MRA,MR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略低于CTA;对已经破裂的动脉瘤检查,首选CTA,根据CTA检查结果,可直接进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可不另行DSA检查。由此可见,MRA与CTA两种检查技术均有不同诊断优势,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检查技术进行诊断,继而提高其检出率。

猜你喜欢

夹闭术瘤体下腔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