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贵在多读和感悟

2019-12-09石声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多读阅读素养感悟

【摘要】本文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的要求,提出让学生乐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加强感情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在读中比较的教学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进而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语文 阅读素养 多读 感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28-02

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应以读为本,贵在多读。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素养,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然而,要读出效果,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就必须注重在读中感悟。所谓“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其中“自得”就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就特别强调“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可见,只有“有所感”,才能“读出韵,读出情,读出神”。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呢?

一、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读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是引导学生感悟的先导。

例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笔者从课题入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手术台”一般指的是什么地方?2.“阵地”指的又是什么地方?3.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然后给学生提示:答案就在课文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样设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又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又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先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饱含激情地对学生说:海滨小城如此美丽,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你读了以后能不能也介绍给别人,尝试做一名出色的小导游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个个跃跃欲试,争当小导游。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乐于读书,为下一步的感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多次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文章精神所在,以及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以读代讲,从繁琐、非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善于点拨,精于诱导,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去体会和感悟。

例如,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句子,教师可以采用“问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段落、厘清层次,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而对于一些段落长、有精彩句子的段落,教师要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中的重要对话部分,教师可以留足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重点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另外,为了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刻理解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巧妙科学地安排各种读的形式,如默读、小声读、全班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读书。学生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巧妙的布局和感人的情节,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学生一旦熟读,就能为下一步的读中探索、读中感悟打下良好基础。

三、朗读与想象相结合,加强感情朗读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还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课文,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与作者及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真正发挥感情朗读对感悟的激活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必须与引导学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是训练学生读中感悟的关键。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思想,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播放混有浪潮声的配乐课文朗诵,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此刻的你就站在钱塘江大堤上的人群中,面临着即将向你滚滚奔来的钱塘江大潮,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心情怎么样?这样设计,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在想象中感受钱塘江“大潮来前”“大潮来时”“大潮退后”形、声、速的变化,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犹如千万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好词佳句的精妙,理解观潮者的激动心情,并从中得到感染与启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奇特的、难以估量的,他们在想象中的感受与体验又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学生想象、朗读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的过程。

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不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才能达到透彻的理解。所谓欣赏,是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把好滋味辨出来。”叶老所说的“细细咀嚼”的过程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一个感悟的过程。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词句品读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加强语言敏感力。

例如,《罗盛教》一文主要写了为了及时救出落入冰窟窿的朝鲜孩子小崔莹,中国志愿军罗盛教前后三次跳进水里,最后救出女孩,自己却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在本课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施救小崔莹的方法:第一次是“罗盛教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第二次是“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第三次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她顶出来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这三句话,笔者利用多媒体把这三句话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语气、声调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体会。然后,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读(但这几名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基本上一样)。对此,笔者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抓住“摸、托、顶”这三个表示动作的重点词来品味揣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什么用“摸”呢?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而且在水下寻找孩子看不清,要想救出孩子是很艰难的,同时感受到罗盛教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很着急的。接着,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托”这个词,并想象在结了冰的水中,他穿着一身厚重的棉衣把孩子托出水面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罗盛教必须一边不停地踩水一边使出全身的力气把孩子往上托,孩子被托上去的同时还给罗盛教一种反作用力,此时,他一定更加艰难,处境更加危险。从中,学生体会到岸上的孩子们看到伙伴被托出水面,既高兴又为他们担心、着急。学生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品读的这句话,也正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理解“顶”这个词。结合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能体会到罗盛教把全身最后一点劲全都用在了孩子身上,由于他在冰冷的水中待的时间过长,身体冻得僵硬,精疲力竭,此时他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清楚地体会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小崔莹时,尽管所面对的困难和危险是非常大的,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丝毫没有动摇他救出孩子的决心和信心。学生边品读边体会,通过反复品味和教师的适当范读,读出了文章的真情实感。“情自心来,情自口出”,学生也被罗盛教那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伟大的形象永久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五、在诵读中比较、琢磨、感悟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中比较,反复琢磨,引发感悟,达到“意会”的目的。引导学生比较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感知词语的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邱少云被烈火烧身这一处时,笔者抓住“包住”一词,先让学生说哪些词是“包住”的近义词。学生提到了“围住”“罩住”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在“包住”和它的近义词当中,此处选用哪个词最好?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包住”用得最准确,理由是邱少云被烈火“包住”说明他全身到处都是火,处境非常危险。运用换词比较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强化感性认识,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又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出现了“陆续”“断续”“连续”三个词语。为了使学生清楚深刻地理解与区别这三个词的用法,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这些词的所在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品读比较:

1.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2.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3.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通过品读比较,不难体会出这三个词在词义上的差别:“陆续”是一个接着一个,中间间隔的时间较短;“继续”是做一项工作时,中间有间隔,时间比“陆续”要稍长一点,而后又接着做;而“连续”则是指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一直持续下来。通过比较,学生从中受到启示。最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这三个词各造几个句子。这样训练,促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不同词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其中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便是比较训练。通过运用“对比”“增加”“减少”“更改”“变序”“总结”等方法,以及采用比比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理解字词句,学生明显感受到语言之间的区别:是否简练、是否生动、是否具体、是否细腻、是否形象……最终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贵在多读,重在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多读多悟,把课文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以滨湖路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17C3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石声美(1973— ),女,广西钦州人,硕士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系南宁市骨干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多读阅读素养感悟
多读?会读?巧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多维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