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19-12-09熊楠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7期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质量并发症

熊楠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风险管理处理,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风险管理机制运用在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机制;脑梗塞;护理质量;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c)-002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等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脑梗死占全部脑死亡中的80%,脑梗死多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在医学方面应用广泛,风险管理为并发症提供了有效的控制,能提高患者护理的质量[1]。因此,该文以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风险管理机制在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脑梗塞患者10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8岁,平均(65.82±5.09)岁;病程3~6年,平均(4.91±1.86)年;文化水平:小學4例,初中6例,高中25例,大专及以上15例。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1~79岁,平均(63.11±4.01)岁;病程2~8年,平均(6.01±2.09)年;文化水平: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标准;②患者均获得病理学测定确诊;③同意且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干预。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等其他部位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②近3个月使用其他方法治疗或对该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③不能积极认真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④合并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谨遵医嘱、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基本的护理达到基本标准,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精神状况等测量[3]。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风险管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结合该院情况制定好完善的计划和护理风险护理的组织建设,对于护理风险的分析,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等;加强护士交班管理,护理人员夜间进行查房。②健康教育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护理的教育,让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③加强出院后管理。对患者康复情况做出整体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出一套康复方案,加强患者风险护理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或不适随诊;并指派相关护理人员做好沟通及跟踪随访工作。知晓患者出院后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发生并发症患者及时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比较。②观察两组患者尿道感染、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尿道感染、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吸烟酗酒会引起血管收缩,使管腔变得狭窄,暴怒或者是长时间忧虑、焦虑的时候,会使脑血管收缩,从而引发脑梗塞的出现[4-6]。脑梗死患者发病较急,发病前无明显症状,脑梗死发病后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还会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痛苦和沉重的负担。目前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许多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多数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许多并发症,因此预防感染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问题。要求医生必须在短期内做出正确的分析,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及时正确的进行护理,患者可能会转危为安,因此对重型颅内损伤患者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7]。风险管理机制是对患者在临床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认识、预防,并做出有效的护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对尚未发生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发生风险事故的原因。在风险预防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因素等进行考虑,分析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对机体的危害,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危重患者多有身体虚弱、不同程度上的意识障碍、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对于重症患者要加强临床护理。在风险管理中抓好安全管理是重要环节,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的准确性,护理人员要建立与患者的有效沟通[8]。将风险管理机制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培养护士对安全护理的态度和信念,保证护理人员都能了解护理风险知识,增加护理风险意识,消除潜在的危险,降低风险的发生[9-10]。该研究中,护理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还可以保证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将风险管理机制用于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柏晓玲,王天兰,石国凤,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2):158-160.

[2]  乔秀颀,耿秀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19(S2):444-447.

[3]  蔡少青,曾艳,杨露.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2):258-259.

[4]  倪鳴飞,李雪松,陶定波,等.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图对缺血性脑梗死局部氧代谢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5):314-317.

[5]  张起顺,陈勇,王朝辉,等.C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梗死后微循环再通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6):2534-2539.

[6]  王萍,黄燕,陈敏琴,等.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偏瘫中对策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6,32(5):1156-1157.

[7]  王剑英,李拴荣,王静,等.微课教学联合标准化病人考核在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1):1339-1343.

[8]  赵丽,陈晓斌,李海燕.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与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22(10):1176.

[9]  程秀梅,王维利,谢伦芳.PDCA循环在初发脑梗死患者出院后行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 33(10):739-743.

[10]  邹蕊.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91.

[11]  鱼红,张会仙,曹维娜,等.早期护理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704-706.

[12]  武彦霞,贾吟昱,张钊霞,等.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急救及护理康复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s1):226.

(收稿日期:2019-06-23)

猜你喜欢

脑梗塞护理质量并发症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