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9-12-09李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

李艳

[摘要] 目的 通过该次调研发现在该院儿科护理管理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因此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促进该院儿科护理的进步和发展。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8月—2018 年7月收治的患儿112例患儿作为该次的管理组,对其实施风险防范与护理管理;同时选取同时期的患儿112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参照组。比较并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风险事件情况。结果 经有效统计发现,管理组一共发生5例(4.46%)护理风险事件,而参照组一共发生23例(20.54%)护理风险事件,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必要在全面分析护理风险事件成因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并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

[关键词] 儿科;护理管理;护理风险事件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c)-006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健康标准不断提高,要求更高。为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服务需求,医学理念,护理工作模式和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于患儿自身的风险意识差、缺乏抵抗力和不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造成儿科成为了医院风险发生率最高的科室。因此,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入住孝感市妇幼保健院的224例患儿作为该次调研的对象,对该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患儿112例作为该次的管理组,对其实施风险防范与护理管理;同时选取同时期的患儿112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224例患儿中,男123例,女101例;年龄在2个月~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1.5)岁。管理组112例患儿中,男64例,女48例;年龄在2个月~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1.4)岁。参照组112例患儿中,男59例,女53例;年龄在2个月~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1.1)岁。对比管理组和参照组两组患儿年龄、家庭背景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风险因素  对所有224例患儿的基本资料展开分析,主要包括患儿年龄、患儿性别、患儿患病类型等,并细致分析其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

1.2.2 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组患儿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管理方案,内容包括:(1)成立护理管理小组。①小组制定合理的医疗计划。由于患儿“易受伤害”,因此对患儿的护理工作的要求必须严格。对于这种比较常见的状况,该院专门设置了以主任医师、主管护师以及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管理小组,以此可以让每个环节可以彼此控制并相互产生配合。在实施护理工作之前,护理人员应当首先对患儿当前的状态进行细致并彻底的分析,细致分析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依据患儿当前的状态做出一套全面的预防和解决方案。②小组成员定期接受培训。在实施护理工作之前,小组护理成员应当接受院方优质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并不断充实其知识和提高护理技能,并丰富其护理经验,进而确保护理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纰漏。对于没有足够专业能力的人员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培训,如果在最终评估前还未通过评估,应禁止其参加重要的护理工作,这样的举措将从根本上减少医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缺陷所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可能性。(2)对护理管理小组人员的要求。①护理人员应加强耐心和责任感。由于患者年龄较小和其他原因,患儿在治疗和护理期间很可能对于治疗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护理人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了解患儿的小情绪和叛逆心理。不断地沟通和理解,逐步建立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让患儿自发地配合治疗。②护理人员应小心开展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是一个相对麻烦而且情况多变的护理项目。绝大多数护理的对象都是心智还未健全的儿童,因此,陌生的人群环境非常容易引起一些抵触情绪,这使得护理过程变得极为困难,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对患儿进行巡房记录时,护理人员应当更加小心细致。尽量与孩子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紧张的情绪,避免强迫患儿进行合作。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管理组实施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一共发生5例(4.46%)护理风险事件;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一共发生23例(20.54%)护理风险事件。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儿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

大多数患儿均表现为年龄幼小,生理和心智还未健全,认知以及依从性上存在很大的障碍,这就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科实施护理管理难度剧增。此次调研调查了224例儿科患儿护理管理的风险特征,结果表明,意外事件、急救抢救、护理失误、心理压力等危险因素与查阅的文献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护理失误主要是由于一些年轻护士缺乏儿科护士的专业知识,缺乏操作经验,尤其是幼儿的穿刺技术,如果反复穿刺,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恐惧和紧张。在意外事件方面,主要是由于患儿思维活跃,具有相当的跳跃性,而在沟通能力上存在较大的障碍,他们又对外界充满好奇,很容易由于好奇心而去触摸或者捣鼓医疗器械,如拔管、乱触碰医疗器械等,进而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此外,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难以自我调节、多变,容易哭泣和挣扎。在沟通不方便时,在相关的治疗和护理行动中,由于不能非常明确患儿的真实意图,导致护理人员未能摸清患儿及其家属的家庭状况,也很容易导致一些风险事件出现。然后,在心理压力方面,首先,来自家庭成员的压力,一些家庭成员对护理的要求很高,对治疗效果要求反应迅速;护理人员自身的压力主要是心理素质低、技术不过关;患儿方面的压力是肥胖、血管细、不合作等,很容易诱发护理风险。最后在急救抢救方面,急救抢救也是患儿住院期间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急救抢救中,患儿的病情更加严重,时间更紧张。此外,要求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配合和操作更加熟练,这随之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

3.2  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预防措施及效果

根据相关研究,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因素管理,符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可以促进幼儿依从性,并可以提高家庭护理的满意度,可以避免医疗纠纷。在某种意义上讲,风险因素管理在提高兒科护理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患儿康复和预后的关键。

从以往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为了尽量减少各类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医院应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讲座或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使他们能够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因素,从而注意预防在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风险。此外,有必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护理风险事件应对机制,并成立专门工作组,分析和总结该院工作中已经发生或未发生过的各类护理风险因素。在开展风险预防教育时,可以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还应及时建立护理工作专项检查组,对医院过去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并从中吸取教训。

综上所述,意外事件、急救抢救、护理失误、心理压力等是儿科护理管理的常见风险因素,为了真正降低护理风险,有必要在全面分析护理风险事件成因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并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护理,为儿童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媛媛.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方式及施行意义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37-139.

[2]  欧梦茹.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3):166-168.

[3]  夏经慧,蒋月姜,刘先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8,25(1中旬刊):69-70.

[4]  陈维娟.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0):74-75.

[5]  俞玲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7):840-841.

[6]  高鲁.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97-98.

(收稿日期:2019-06-27)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