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实践探索

2019-12-09舍娜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舍娜莉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同时也充斥着大量负面的舆论与错误的观点,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政治导向。此时,高校的思政课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思政课切实管用,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成为高校必须正视与重视的新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率先垂范,守住为人师者的行为准则,在大学生面前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高尚人格赢得大学生们的敬重与爱戴,让高校思政课具备足够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要性

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切趋同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这是思政课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2]高校具有亲和力,有助于与大学生建立彼此融洽、充满信任的关系。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间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双方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可以让思政课教学如春雨润物般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只有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赞叹,他们才会心服口服。思政课“针对性”,是指事物的指向性,强调指向事物的核心和关键,思政课教学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最终的目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想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就必须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真心喜爱,让思政课切实管用。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构成要件

1.理论魅力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前提条件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根本要素。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对我国当前重大的理论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才能做到答疑解惑,深入浅出,深刻地剖析事物本质不留困惑。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具有强大的思政理论功力与思政热忱,特别要将爱国的重要意义与思想精髓全面、系统、细致地讲述给年轻的大学生群体。

2.传授魅力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基础因素

思政课教师具备传授魅力有两点要素:一是注重遵循思政课自身的客观规律,了解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政教育是兼具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学科,必须对思政课的政治运行规律、学术研究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接受规律进行深入研究。[5]二是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艺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以情动人,思政课教师要敏感捕捉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针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重点,集中剖析思政课理论难点,使大学生在轻松而专注的状态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思政文化。

3.人格魅力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因素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前提条件是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感化受教育者,通过人格魅力的感染,让受教育者在特定氛围中完成自我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因素及重要保障。只有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的热忱和关爱,才会受到感染与影响,思政课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教师,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真正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提升思政课针对性与“泛娱乐化”倾向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泛娱乐化”倾向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借助看视频、听音乐、讲故事、做游戏等娱乐手段。有些思政课教师,想让课程“接地气”,索性“一娱到底”,上课时干脆将理论知识一带而过,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结果。事实上,将思政课“娱乐化”并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凡事切忌过犹不及,虽然教学“娱乐化”确实激发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忽略了思政理论本身所具备的严肃性与说服力,弱化了思政课理论的阐述与分析,同时不注重规范标准的语言表达,让口头语、网络流行语取而代之,在本应进行理论讲述和事实分析的环节以看电影、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替代,这对于思政课教学有着极大弊端。思政课教师在考虑提升“亲和力”时,务必要平衡与“针对性”之间的关系,不能让严肃的思政课完全“娱乐化”,仍然要重视思政课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逻辑结构与内容联系,在教学内容的选题时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保证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2.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关系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的位置,大学生们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大环境呼吁加强思政教育的新时代,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发动思政课教师改变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以提升亲和力与影响力。在这样的趋势下,许多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一改之前严厉的态度,对学生们过于迁就,以此来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殊不知,真正的教育者对受教人不可一味迁就。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自律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严格管理有时恰恰是帮助自律性不足的大学生。一旦对他们过于放任、疏于管理,反而让其产生懈怠。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全面理解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深刻内涵,亲和力并非单纯迁就,而是需要合适的尺度。

3.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就业针对性的关系

在当今高校思政课上,一些思政课教师忽略了大学生就业方向的讲授,对于即将面对就业的大学生,最关注的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就业环境与社会热点,如就业需要了解的求职知识、面试注意事项、各行业人才需求等。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仅限于讲授空洞的理论条文或笼统的心灵鸡汤,从表面上看,似乎思政课教学工作做得“没问题”,但是因为针对性较差,无法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情绪,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解决实际问题,只会破坏学生们原有的热忱与信念,更谈不上成才。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要从大学生就业角度出发,全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信心,真正与实际就业能力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在大学生没走出校门之前,在思政课上鼓励大学生自主发挥、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增加互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构建更加高效的培养机制,以保障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思政学习氛围,提升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综合能力。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探索

1.开展实践教学,改进教学专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大学生成为“网络原住民”,颠覆了过去传统的生活、学习与交友模式,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能够直观地吸引到他们的眼球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高校要脱离讲大道理的生硬灌输,要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锻炼自己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专题,并不断地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

2.组织教研活动,挖掘教师潜力

對于过去已经习惯以说教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无法做到说改就改、想变则变。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习惯使得许多思政课教师虽然清楚“时势造人”的规律,却仍然克服不了自身的教学盲区,甚至沉迷于上课时在讲台上语重心长的“自说自话”,更有甚者不肯接受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蜕变,仍然抱残守旧坚持自己多年的教学模式,不愿改变授课方式,也不听学生反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大力倡导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教研活动与进修机会,全方位挖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力。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工作,让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加强院系配合,整合优质资源

从目前的高校教学模式看,院系之间的配合有待加强,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让良好的教学气氛散发到每个角落。对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享,让每个思政课教师受益,也使大学生受益。让院系之间达到同频共振,保持联络与沟通,建立思政互动网络开放式学习平台,共享网络上的优质思政学习资源。对于精通上网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文化知识,无疑是增加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们喜爱网络的便捷,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交友都离不开网络。让网络教学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必然被大学生欣然接受。高校要正视网络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社会的事实,越是四通八达的互联网就会存在越多的负面信息与垃圾理论,抢占网络这个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是高校的重要工作。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响应国家的号召。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快速跟上时代的节奏,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个人魅力,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选择及改进思政课的教学专题。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教研活动与进修机会,多元化挖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力,增加院系之间的良好配合,共享优质的思政课学习资源,共同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3]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9):80-84.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