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圆桌

2019-12-09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融合专业教育

@ 曲绍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副理事长):

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特征显著,即以创新项目为基础而开展的创业活动。作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校,首先,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现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专业知识是反映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以及多学科间交流的最新知识。其次,专业能力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在研究型大学接受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其创业活动提供了智力保障与理论支持,以专业为背景的技能大赛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同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也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思维与活力。最后,以专业背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现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发展能力与创业能力,促使参与创业的学生能较好地发挥理论知识优势,进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学校的创业导师与实践指导制度也保障了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因此,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是大学创新创业的基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立足高质量的专业教育。

@ 王滨(同济大学教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专创融合成为国内“双创”教育最前沿的内容。首先,明确了专创融合是“双创”教育的应有之意和主要突破口。其次,从方法论层面探索专创融合方法论。提出了全员融合、有机融合、尊重差异的融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融合等原则。再次,探索了不同融合路径。第一种方式是采取“专业+实践”的方式进行加入融合,专业教育中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育活动都算融合,包括与专业实践结合、与各类学科竞赛结合、开放实验室等。第二种方式是采取“专业+新课”的方式进行融合。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增加诸如专业方法论、跨学科方法论、通用创新方法、专业历史、专业前沿导论等课程。第三种方式是融入一门具体课程中。同济大学探索出一种PMRT的教学模式,通过为专业教师提供工具包的方式,让专业教师通过这些工具包自觉将创新方法与自己的课程结合。这些工具包主要包括:Problems—基于问题库的问题分析;Methods—基于方法库的方法渗透;Resources—基于资源库的全局贯穿;Tools—基于工具包的辅助工具开发与利用。

@ 刘玉峰(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创新创业已成为全人类应对技术变革、商业模式迭代、社会环境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本性使然,也是教育提质、引领变化的必然。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一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集国家之智、全社会之力构建了“政、产、学、研、金、介、贸、媒”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二是从教育的本质入手,遵循“三全教育”理念,形成了“课程教学—项目实践—竞赛实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就创融合”“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把培养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依托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搭建平台让其释放潜能,以包容、开放、共享、协作的思维和行动,彰显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

@ 施永川(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为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的痼疾,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跨越,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屏障、国内与国外之间的隔阂,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国内外互动。近年来,教育部门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立课标、开金课、建基地、办大赛、强实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与发展模式,完全可以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输出中国“双创”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球创新创业的舞台上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个别领域实现领跑,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体现我国应有的大国担当。

@ 张鹏(优客工场首席创新官,团中央中国青创联盟孵化器協作会副秘书长,原任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项目合作部主任):

第一,当今是一个由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我们都需要敬畏并积极拥抱新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快。人与人联接形式的改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而今天,也定会诞生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智能化的链接颠覆了过去一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各种认知和看法,而未来三十年将会有大量的应用层创新,这是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传统行业的全面结合。第二,未来创新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变革,我们要学会用换位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他们。在日本,线上虚拟偶像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超过了活生生的人,这对于中年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太快,导致今天社会主导者与年轻人脱节的程度比过去要大很多;另一方面,是社会主要的决策者和主要建设者们将“90后”十年的人口结构简单地“标签化”,还没能接受一代人的群体细分观念。

@ 黎怡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法国巴黎商学院DBA创新创业及科技产业化方向博导,南京燃慧咨询与iLink加速器合伙人):

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它涉及到各层各面。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社会创业家及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说:“人人都是创业者。当人类还居住在山洞中时,我们都是自营业主—自己觅食,自给自足,那是人类历史开始的地方。”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创新、创造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但当我们长大了,这天生的能力去哪了呢?美国著名设计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天赋也逐步地被磨去了。爱因斯坦也同意类似的看法,他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我们以爬树的标准来判断鱼的能力,那么,鱼将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是一无所用的”。设计思维的引领者—汤姆与大卫·凯里兄弟,在他们合著的《创造力自信》 —书中,特别感谢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发挥其创造力的自由与信心。他们也说到“多失败能让成功早到来。”由此,世界上的优秀教育者们都开始意识到,鼓励学生培养创造力、培养主动思考和信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

@ 王正(北京体育大学教师,美国杨百翰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的创新创业已经融入全球发展的大环境中,成为国际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平台。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其独到经验。例如: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业中心举办的课外活动,如讲座沙龙工作坊;创新创业大赛。这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类似,也是我们可以继续将这一模式延续下去的经验支持。在此基础上,全美高校越来越重视“精益创业”,将其列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之一,基于“方法论”和大量案例指导的教学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可操作性和可延展性,使得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一样可以上好创新创业课。中国自2013年以来,不断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在短短六七年时间里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目光。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奋战在创新创业教育一线教育者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有底气、有信心,继续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命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创业、创造道路。

@ 韩晨光(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波动日益增强,以往模仿式创新和次级创新面临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大。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均以各种形式强调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特点需要格外关注: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进行再认知,在世界银行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培训项目(EETP)当中,明确地将创业的教育和创业的培训进行了区分。创业(创新)作为一种教育,其本质反映人的综合成长,而非简单的技能生成培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为首,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涯发展中,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来解决问题,而非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办一家公司。二是方法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愈加凸显。随着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一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体系、工具体系被总结、发明出来,如发轫自美国大学的“设计思考”方法、源自硅谷实践的“精益创业法”等,受到包括中国高校在内的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界的重视。优秀的方法和工具将极大提升教育效率,但对于舶来工具的本土化改造,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教育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刚柔并济
部分专业介绍
破次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融椅
专业修脚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