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思政融合教育研究

2019-12-09张喜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张喜华

摘 要: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面对时代要求和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等方面探索融合教育以及融合的新路径、新内容、新形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立大学英语教育的思想文化阵地,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融合教育

大学英语融合教育的时代需求

党和国家对高校课堂主阵地作用高度重视。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深化,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基础课程影响广泛,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语言教学在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能极大地助力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大学英语课堂是立德树人的绝佳阵地,在中外文化的比较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语言能力培养能够有机自如地融合起来,与其他课堂一起形成合力,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和人文双重性质。其中,在工具性中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内涵是既要培养学生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要了解中外社会、历史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确立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因此,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丰富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覆盖面广的高校基础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就是探索路径,将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语言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其他课堂一起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英语融合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为3亿,接近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数的总和。课堂上,学生们谈起《哈姆雷特》《简·爱》《傲慢与偏见》《鲁滨孙漂流记》等英美名著时兴趣十足。可是,当被问到《论語》《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时,学生们却哑口无言。”[2]在课堂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学生同样力不从心,难以用英文表述中国内容。究其原因,大学英语教育未能足够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轻视甚至是忽视中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高校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主要强调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其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内容和中国文化内容的传导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忽略了教学资源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和思想政治内容,难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沟通和引导,意识不到英语作为涉猎范围较广的语言课堂所具有的中国文化传递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同中国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很好地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教学重点主要为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如何把中国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地纳入教学体系,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达成育人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重视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忽视甚至缺失了中国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

在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和思想政治素材的内容较少,相关配套练习的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德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原因在于现行英语教材注重原汁原味的西方语言表达以及英美文化,专业导向性强,从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引入和引用。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亟待出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从而在保证语言专业性的同时,亦能体现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国家战略导向,保证英语课堂能够有效地立德树人。

大学英语融合教育的可能路径

探索大学英语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可以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发展和评价方式四个层面着手,从而全方位促进大学英语融合教育,达到大学英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一,完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关专业与大学英语之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使学生从语言的单一性向知识的多元化、宽厚型方向转化,力争做到专业与英语学习的有机结合。然而,大学英语课时少,在有限的课程中,很难单独开设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课程,但必须适当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或模块选修课程,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教育名正言顺地走进大学英语课堂。

第二,深化教材建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展开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教材的宏观指导”。[3]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直面现有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组建编写团队,商讨编写主题和体例,编写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示范性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据此,大学英语的教材编写主题要多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题材,在内容上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导向性;有效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利于大学生融中外、兼知行。

第三,更新评价方式。“从整个大学英语考试来看,大学英语测评方式较为单一,大学英语主要测试方式是书面测试。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题型主要有作文、听力、阅读理解和翻译等。除翻译涉及到中国文化外,其他三种题型都以英语语言测试为主,即便翻译考虑到了中国文化,分值也仅仅占了15%,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4]普遍而言,现有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聚焦在语言层面和技能层面。大学英语测评中对于内容和育人功能的考评得到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姜钢和何莲珍(2019年)强调“测评体系建设以解决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宗旨,着重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5]在大学英语的融合教育改革中,测评体系的改革能够起到一定的指挥棒作用。在现有大学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六级测试和即将推行的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NETS)中,九级量表是考评的语言能力体系,中国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应该同样纳入到考评的内容体系中。

第四,促进教师发展。课程、教材和测评体系的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英语融合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跨文化意识和政治意识应该内化于心底、外化于行动。大学英语教师个体要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弥补短板;学校和主管部门也要给予教师以学习进修的安排,给予教师定期充电的机会。唯有教师先有了融合意识并融合必备知识,才能开展有效的融合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驾驭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融合教育环节。“第一课堂”的有效利用能发挥大学英语育人功能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教师注重讲授教材中知识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性结合好的文章,在进行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补充融合知识,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助力全方位育人,如以国际大事或国家政策为主题,举办相关英文演讲赛、跨文化大赛、朗诵赛、辩论赛、主题讲座、英语征文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无论何种方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教育的有效把握都重在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发展需要建设一个长效机制。

结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八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发挥文化育人作用”。[6]《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和人文双重性质。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下,大学英语融合教育大有作为。在处理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路径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可通过明确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合理选编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兴趣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途径得以实现。”[7]大学英语教育要与时俱进,以中国文化为载体,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融合的新路径、新内容、新形式,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等方面探索融合教育路径,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立大学英语教育的思想文化阵地,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KDB027);“大学英语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JRH17A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9-07-14].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陈丽梅.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3(30):174.

[3]王晓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90-92.

[4]周红.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7):161-162.

[5]姜钢,何莲珍.构建系统连贯的考试体系,促进英语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J].中国外语,2019,16(3):4-10.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4-20)[2019-08-17].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7]田蘇,高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6):124-130.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