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甄嬛传》之传统色彩应用分析

2019-12-08

流行色 2019年1期
关键词:华妃甄嬛传皇后

尹 珍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48)

近现代艺术理论中,色彩指的是事物表面在光下能够呈现的颜色。梁一儒曾经提到过“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人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最直观的就是颜色的表达,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综合作用,导致不同颜色所传达的情感有所差异。

一、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色彩指的是中国传统的颜色使用和表达,是中国人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心理结构生产的结果,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格,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阴阳五行学说”、“五色观”“五彩”是对中国传统色彩的不同概括,实则都反映了同一种文化底蕴。

五色观自奴隶社会开始,有着明确的方位、季节、五行等象征意义,彰显等级、地位等意义也非常明显[1]。《周礼·考工记》中第一次提到五色,即赤、黄、青 、黑、白,各自对应四方及天地,《尚书·洪范》中提到五色对应水、火、木、金、土,因此五色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有着平衡的意义所在。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的传统色彩又有着进一步的发展。

五色互生平衡的规律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传承下来,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细节结合,尤其表现在服装、饰品、绘画上,加上古代颜料配比较为困难,因此更加的将颜色视作区分贵贱、等级地位的标志。

封建制度下,中国传统色彩也按照身份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正黄色仅允许皇家使用,红墙黄瓦只属于皇亲国戚,黑瓦白墙是草民专属。这样长期下来,在历史的积淀下,中国的传统色彩慢慢表现出了程式化的特点,人们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倾向,所以在中国传统色彩的使用上也较为固定。

二、《甄嬛传》中服装的传统色彩应用分析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影视行业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越来越多,观众对影视剧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由于影视剧用动态图像呈现故事情节,早期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视剧一般指的是台词、情节设计、演员表演,而现在人们评价影视剧除前述三个内容之外,还包括服装、配饰等道具、化妆、影视画面等多个细节。尤其现在家庭电视、电影、电脑等的成像显色技术进步,观众对影视剧中所展现出来的画面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表达在影视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整部影视剧的构思到完成,中国传统色彩贯穿始终,影视剧中人物的角色造型色彩、服饰搭配、背景布置、画面颜色构成等对场景的烘托,对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衬托,对气氛的渲染起到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传承和推广作用。本文将以近几年话题度较高,且在色彩使用上较为典型的《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为例,探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该剧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色彩表现在服装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礼法、自然的追求,对吉祥如意的寓意、身份地位表达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2]。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在封建社会表现尤为明显。

影视剧中角色服装的造型和身份烘托有着紧密联系,尤其在古装戏中角色的身份主要依靠服装色彩进行直观表达,优秀的服装设计能够用色彩直接衬托角色的塑造。

在《甄嬛传》中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人物角色,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剧中的人物性格除了演员本身的塑造力之外,服装功不可没。以剧中华妃《年世兰》为例,华妃在剧中是一个高傲、张扬、跋扈的人,深爱着皇上,因此在皇上面前又表现出妩媚、娇嗔的娇态。而作为皇家妾室,华妃仍不能穿正红色,而剧中华妃被皇上夸过“世兰穿红最好看”,因此华妃的衣服一般以玫红、紫色、枣红色等为主,剧中出现过的一身玫红色寝衣也将华妃的姿容衬托的极好。这些颜色既接近正红,寓意离皇后之位一步之遥,又明艳动人,也符合华妃张扬的性格特点,又表现了对皇上的在意。

与华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剧中的沈眉庄。沈眉庄在剧中的服装从头到尾都很素淡,浅粉、淡紫等,没有使用过鲜艳的颜色,从服装上就塑造出一个“人淡如菊”的大家闺秀形象,对皇上并不在意,不争不抢,所以能够安心侍奉太后。

同时服装的色彩也体现了地位。剧中地位最高的太后、皇上、皇后三人,可以看到三人都穿过正黄色,这在清代是皇家的象征,仅有这几人能够穿着。但正黄色寝衣仅太后、皇上穿过,说明皇后的地位并不能稳如泰山。作为宫斗局中人,皇后在剧中服装以正黄、正红为主,既是皇后身份的象征,也是内心对皇后地位的看重,害怕失去,时时刻刻提醒宫中人,也提醒自己。

剧中服装的色彩还展现了人物的心境。以剧中主角甄嬛为例,在刚入宫之时服装多以浅色为主,粉色居多,此时还是一个天真少女,粉色很好的彰显了她的天真烂漫,对爱情的憧憬;盛宠时期,服装颜色多了一些华丽,还只是随着位份而变,并没有失去原本的淡雅之感,说明此时仍有本心;修行时期为青色,此时是剧情需要;修行归来则服装上失去了淡雅,更多的是精致与华贵,土黄、红色居多,有了一些暗色调,常穿的斗篷成了黑色,说明心里也有了阴霾;登顶皇后宝座时,穿上了正黄色宫装,也失去了年少时的纯真。

三、《甄嬛传》中配饰的传统色彩应用

由于影视剧《甄嬛传》将背景设在雍正年间,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典范。在此时首饰作为地位划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因此在剧中首饰的色彩运用由于有材质的局限,另外首饰本就是服装的辅助,所以从情感上表现的没有服装那么明显,但仔细看来,仍能找到其中对传统色彩的运用。

剧中华妃在盛宠时期,服装艳丽,与服装相对应的首饰则是以点翠为主。点翠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华贵非凡,仅供皇室使用,在剧中也只有华妃是经常以全套点翠首饰出镜,也从侧面点明了华妃的地位。由于使用的是翠鸟身上的羽毛,因此颜色为艳蓝色,也与华妃的名字“世兰”相呼应。

皇后在剧中的造型在早期以钿子为主,钿子上的首饰以金饰和珍珠为主,色泽也较为鲜艳,与皇后的正黄色服装相辅相成,色彩搭配上自成体系,表现皇后的端庄大气,贤惠,心无芥蒂,是皇后的代表首饰。中期成为反面角色之后,钿子仍是以金色为主,但色泽上多了暗色首饰的加入,开始有了黑化的象征。但是几款造型中,耳饰却都是以金珠为主,同样也是时时刻刻彰显着身份地位。

甄嬛入宫之初,常用的首饰是在形状较小的旗头发髻,桃花蝴蝶等粉色珠花为主体,一侧垂下一排短小的珠串,少女感十足。整个旗头给人一种春天花丛浪漫娇羞的感觉,首饰布局的随意感又体现嬛儿初入宫时的活泼与天真。当身份越来越高的时候,头上的首饰颜色也越来越明艳,后期也有戴全套点翠的场景、戴全套金饰的场景。

而剧中另一人物,叶澜依在剧中是驯马出身,野性十足,因此叶澜依的首饰色彩从始至终都有着外邦的特点,服装色泽较浓,发型有编辫子盘发,而首饰与剧中其他人都有着不一样的造型与色彩,在剧中独一无二,也充分烘托了该角色的“桀骜不驯”。

同样,首饰也对人物的身份、爱好有着衬托,以安陵容为例,安陵容曾说过喜欢桃花,在选秀时,安陵容所戴的首饰就有桃花装扮,与粉色服装相称,但颜色较浅,花朵较小,也与秀女的身份相当,同时也体现出家境寒酸的一面。后期在宫中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之后,首饰仍是桃花造型,但颜色装扮更有层次,开始有了碧玉、宝石做陪衬。

四、《甄嬛传》中影视色调的传统色彩应用

在影视剧中,制作者通常会利用后期调色,对整个影视作品进行色调处理,以达到最终想呈现的效果。影视色调作为影视剧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整部作品想表达的情感与含义起到重要烘托作用。特殊色调的使用往往可以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去,通过色调体会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巧妙地使用不同色调,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色彩与情绪的微妙关系,成熟的影视剧导演往往会把色调的合理运用作为调动观众情感的推动力,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与色调的使用密不可分[4]。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句话在电视剧中是一样。在电视剧中,色调的作用大概有三种:真实的再现外部环境气氛;表现心理活动;隐喻。

在剧中,导演对色调的运用非常有分寸,避免了近几年的亮色系古装剧所带来的视觉疲劳,真实的展现雍正年间所发生的事项,整体色调较为自然。但在细节中仍可感受到导演的用心,如剧中初期,甄嬛等人刚入宫时,画面基调均较为清新自然,体现剧中人的新鲜烂漫之感;每当剧中皇上处理大事时,画面色调就会变暗,体现皇上的捉摸不定,心思深藏;剧中甄嬛修行初期,画面色调晦涩,表现人物的低潮;修行后期则较为明快,体现人物心情的雀跃;从甄嬛再次回宫直到登顶皇后之位,剧中人的妆发、服装、首饰越来越鲜艳,剧中画面色调也越来越浓艳,经常出现明黄色人物配砖红色宫墙的镜头,颜色对比较为明显,也展现着剧中最后的冲突。

结语

综上,可以看到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融入现代化的传播形式,并将无形的文化赋以具体形象的载体更加传神地表达,在该剧中无疑非常成功。《甄嬛传》中,中国传统色彩有着无处不在的应用,也是在这样的应用中,我国传统色彩随着该剧的热播得到传承与发展。不论是服装、首饰、影视场景,中国传统色彩均较好的展现了文化底蕴,也烘托了人物角色,推动情节的发展。将中国传统色彩与影视剧结合,探讨并建立完善的色彩体系,将传统色彩文化与现代传播媒体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华妃甄嬛传皇后
遇皇后
被放逐的皇后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
皇后“投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