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丹参研究进展

2019-12-08杨艳娟陈光明

园艺与种苗 2019年1期
关键词:丹参酮酚酸草酸

杨艳娟,陈光明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501)

紫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云南鼠尾草(Salvia yunnanensis C.H.Wright)的根[1],主要分布区域为云南、四川、贵州等省[2],其药理活性与丹参相似[3-5]。紫丹参主要来自于野外,一直作为云南地方习用药材,用药历史比较悠久,近年来因为过度采挖,资源蕴藏量正在逐渐减少,几乎濒临灭绝。对紫丹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进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传粉生态学研究

潘琼等[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紫丹参的花粉粒,其为椭圆形,具有6条萌发沟,表面具有网孔状雕纹花粉粒;采用TTC染色法测定紫丹参花粉活力,以联苯胺+过氧化氢反应液和3%的过氧化氢测定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花粉活力最强的时期是散粉时期,在散粉初期,紫丹参普遍具有较高的柱头可授性,如需进行人工授粉应选择在散粉期。

陈光明等[7]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紫丹参的花期为3月下旬至8月下旬,初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盛花期为5月至7月中旬,末花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紫丹参为异花授粉植物,没有无融合生殖,自交亲和,但不存在主动自交,需要传粉者,紫丹参花期的主要传粉者为中华蜜蜂。

2 生药学研究

唐丽萍等[8]研究发现,紫丹参植物形态特征与《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基本相符:多年生草本,高14~30 cm;根状茎短缩,块根砖红色,肉质、肥厚、长纺锤形,数个簇生;茎直立,被长柔毛;叶常基生,单叶或三裂或为羽状复叶,叶下面带紫色,两面被密或长疏毛,边缘有圆齿;轮伞花序4~6花,疏离,组成顶生假总状花序,花序轴被腺毛或长柔毛;花萼钟状,长7~9 mm,外被长柔毛,二唇形,上唇三角形,下唇二浅裂;花冠蓝紫色,长2.5~3 cm,下唇中裂片倒心形;花丝长3 cm,药隔长6~10 cm,上臂较下臂长2倍,下臂的药室退化增大,在顶端联合;小坚果椭圆形,黑棕色,无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药材为具有分枝的纺锤形,芦头具有密集的叶痕,根表面有细根痕或纵皱纹,断面不整齐,浅棕黄色,外层有时暗棕色,边缘红紫色;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木栓细胞组成,外侧可见落皮层,木栓层外层可见石细胞,皮层宽广,韧皮部有韧皮纤维,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至中央呈单列,髓部小,髓部周围纤维成片存在,粉末特征与组织特征相符。

3 地理分布与生境研究

3.1 地理分布

钱子刚等[9]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紫丹参分布于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丽江、永胜、鹤庆、大理、云龙、弥渡、临沧、禄劝、昆明、嵩明、澄江、蒙自、罗平、马龙、昭通等地)。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部也有分布[10]。

3.2 生境

紫丹参生长于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海拔 1 800~2 900 m[11]。钱子刚等[9]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紫丹参常见于山地红壤土的松杉林下和次生草地、灌丛中由松科、杜鹃花科、壳斗科、桦木科、紫草科、伞形科、菊科、毛茛科、禾本科等植物组成的群落。

4 化学成分研究

邓菲[12]从紫丹参中分离出13个化合物,主要为松罗烷型二萜醌类,其中L—焦谷氨酸为首次从鼠尾草属中分离得到,丁二酸、柳杉酚、伊谷淄醇—棕榈酸酯和苏门树脂酸为首次从滇丹参中分离得到。

黄超等[1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紫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发现2种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平均含量约为紫丹参的17倍、2倍和3倍,紫丹参能否作为丹参的代用品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Tanaka T[14-15]从紫丹参中分离到酚酸类成分迷迭香酸、Yunnaneic acid A-H、Rabdosiin、紫草酸和紫草酸B。

张正付等[16]采用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将紫丹参中的酚酸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等12个酚酸类化合物,其中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丹酚酸A、丹酚酸 C、9′-紫草酸 B 甲酯、9′′-紫草酸 B 甲酯、9′′′-紫草酸B二甲酯和9′-紫草酸B乙酯为首次从紫丹参中分离得到。

柳丽娟等[17]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紫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8倍量2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

5 种子萌发特性与栽培研究

5.1 种子萌发特性

张晓龙等[18]研究表明紫丹参种子发芽的最佳处理组合是 GA340 mg/L+6-BA 20 mg/L+IAA 5 mg/L+浸种24 h,种子发芽率可达90.3%,而且种子发芽较快,发芽持续时间较短,是种子发芽的理想处理方法;方差分析显示,GA3浓度对紫丹参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6-BA 浓度、IAA 浓度和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的作用不显著。

5.2 栽培技术

国内外对紫丹参的栽培目前未见研究报道,只有同属植物丹参有相关报道。种子繁殖、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这几种方法中,分根繁殖生长的丹参根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其次是扦插繁殖,最差的为种子繁殖。因此,丹参种植中应采用分根繁殖的方法[19]。肖克硕[20]研究表明,丹参种子在沙壤土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高于黏土,在夏季育苗出苗一般用时5 d左右,10月—11月为秋季移栽的最佳时间。

6 展望

紫丹参因野生资源分布区域少,种子自然萌发率低,加之生境被破坏,使其野生资源正逐渐减少,几乎濒临灭绝。而目前紫丹参的栽培技术未见研究,其药材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价格在逐渐升高。对紫丹参各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深入,资源减少、发芽率较低、优质高产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保护紫丹参的资源并进行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工作:第一,对紫丹参的资源分布及蕴藏量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第二,筛选优质、高产的种质资源,提高紫丹参的品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三,针对紫丹参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发芽率,加快繁殖速度;第四,采取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并重的繁殖方式,加快其引种驯化进程。

猜你喜欢

丹参酮酚酸草酸
一测多评法比较不同生产厂家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
多指标优选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制模型的丹参提取动力学研究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四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右旋糖酐对草酸脱羧酶的修饰研究
丹参酚酸B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