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剧《三只蝴蝶》 三部曲
——小班幼儿绘本剧初探

2019-12-07文周晓兰

好家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排练蝴蝶绘本

文周晓兰

绘本剧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幼儿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满足幼儿天生喜欢“假装”游戏、装扮、音乐、舞蹈和喜欢被注目的愿望。以绘本为载体,开展绘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绘本的综合教育功能,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社会交往和艺术审美等多方面能力,让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从以下方面开展了我班的绘本剧《三只蝴蝶》。

一、挖掘绘本价值,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绘本剧

绘本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还要考虑绘本故事是否适合绘本剧表演。有的绘本情节很丰富,但不适合演绎成绘本剧。只有幼儿喜欢、有创造表演的空间、有教育意义的绘本作品,才适合开展绘本剧活动。拿到绘本后,我们首先对绘本进行解读,挖掘绘本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例如,绘本《三只蝴蝶》主要讲述了花园里有三只蝴蝶(红蝴蝶、黄蝴蝶和白蝴蝶),它们在花园里玩,突然下起了雨,三只蝴蝶躲雨时互不分离,彼此关心,后来太阳公公被三只蝴蝶的真情感动了,赶走了乌云,露出了笑脸。三只蝴蝶的翅膀很快就干了,三个好朋友又开开心心地一起游戏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个绘本隐含着语言、美术、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内容。在语言方面,绘本采用了重复的语言,反复出现的句式让幼儿很容易模仿,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绘本中的情节都比较适合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如三只蝴蝶一起飞到红花、黄花和白花上。同时,绘本还蕴含了社会领域的内容,如画面中蝴蝶之间的友谊,遇到大雨时互不分离和相亲相爱的情节。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是真正把学校融入社会,使学校真正与社会生活相关,因此他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习,通过社会的“大学校”来接受教育。绘本中传递的情感和来自社会中的情感,使幼儿感受到蝴蝶之间浓浓的友情,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在绘本的画面上,蝴蝶和花的颜色、外形都是不同的,能吸引幼儿去观察、辨别一些画面的细节,从而认真地观察每个角色的衣着特征。因此,绘本所带给我们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在充分挖掘绘本的价值后,我们进行了集体绘本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领略绘本的独特价值。我们根据绘本设计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进行猜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熟悉反复的句式“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抖……”在欣赏绘本的过程中想象三只蝴蝶互不分离的情景,感悟它们之间的美好感情。第二课时主要让幼儿根据观察画面人物外形推测角色身份,并能安静地逐页翻看故事。通过两次教学活动,幼儿初步接触、欣赏绘本,理解了绘本的大致内容,迈出了开展表演游戏的第一步。

二、通过区角艺术活动,增强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为绘本剧表演作铺垫

(一)看一看,讲一讲

首先,在阅读区投放《三只蝴蝶》等绘本,让幼儿边看画面边回忆绘本内容,尝试自己独立讲述故事内容,学习绘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涂一涂,配一配

接着,我们在美工区投放蝴蝶和花的轮廓图。幼儿对应故事中蝴蝶和花的颜色为蝴蝶和花涂色。如涂绿色的蝴蝶对应绿色的花;蓝色的蝴蝶对应蓝色的花;棕色的蝴蝶对应棕色的花等。幼儿在涂涂画画的过程中,认清了绘本中各个角色的身份。

(三)摆一摆,讲一讲

我们又制作了花园、花、蝴蝶等角色进行操作表演,请幼儿边讲故事边操作老师提供的三只蝴蝶角色材料,幼儿按照绘本故事内容将各个角色在花园里摆一摆,再现故事情境。

(四)飞一飞,配一配

刚开始幼儿对蝴蝶和花的角色还不是特别熟悉,蝴蝶要飞到哪朵花上?花又在干什么?于是,我们家委会成员商量后买了三套蝴蝶仙子的装扮服饰(红、黄、蓝各一套),还制作了红、黄、蓝花的胸牌,让蝴蝶和花进行颜色对应配对。幼儿在配对的过程中,熟悉了不同颜色蝴蝶和花的不同分工,进一步加深了对绘本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些艺术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形式,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让他们觉得看绘本不仅仅是看书,还可以和其他活动相结合,将阅读到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使幼儿一步一步熟悉并掌握故事内容,也为表演游戏打好基础。

三、根据绘本内容,进行绘剧本排练、表演

《三只蝴蝶》这个故事非常生动、有趣,如果只让幼儿讲一讲、说一说,好像显得有点枯燥。我们彻底地解读绘本,运用音乐、文学、动作以及美术等多种手段来表现绘本剧的内容,使幼儿参透绘本,培养团队意识,还能提升师幼综合学习的能力。于是,在幼儿熟悉绘本内容后,我们按角色进行绘本剧的排练。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只能演绎较简单的故事。首先,我们和幼儿讨论: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演些什么?需要有哪些角色?经过商量,我们还是遵循绘本原有的基本情节和故事脉络,将绘本分成三个部分,形成三幕,每一幕展现故事的一个情节。第一幕:蝴蝶飞舞。第二幕:蝴蝶躲雨。第三幕:天晴了。接着,我们又根据每一幕的内容讨论:该怎么演?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还是用动作表演的形式?哪里可以加上音乐和舞蹈?经过和幼儿商量,我们决定在蝴蝶在花园飞舞这个环节加上欢快、温馨的音乐,以突出氛围。在蝴蝶躲雨的地方加上雷声和紧急的音乐,并配上一些肢体动作,充分表现出三只蝴蝶去躲雨又没处可躲的焦急情境。在天晴了这个环节,我们又加上了太阳的笑声,以表现三只蝴蝶不离不弃的美好情感及太阳公公出来后的喜悦之情。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而且充分展示了幼儿的个性,激发了幼儿与生俱来的表演天分。最后,我们又根据绘本录制了旁白,以旁白串联每一幕,在幼儿表演时根据旁白提示进行角色表演。

排练是整个表演游戏的重点。在排练前,我们制定了计划,按照“角色分配→练习对白→配以音乐→动作彩排”这样的步骤进行排练表演。角色分配时,由于小班幼儿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先请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幼儿(如雨鑫、子馨、成程等人)担任主角进行表演,让其他幼儿观摩学习,以此来带动其他幼儿轮流扮演。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本着尊重幼儿的原则,不违背幼儿的意愿。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师和幼儿都是教学中的主体,都应发挥主动性,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将整个绘本分批排练,让每个幼儿都尝试表演一个角色,最终挑选部分幼儿进行展示,使表演游戏顺利进行。小班幼儿由于能力有限,刚开始还不会进行独立表演,需要教师先做示范,一步一步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蝴蝶往哪边飞、怎么飞、蝴蝶的翅膀应该怎么摆动等方面,幼儿们经常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何时出场,做什么动作,讲什么对白。老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引导,让幼儿一步步熟悉整个剧本,从而让幼儿慢慢脱离老师的帮助,自己来进行表演。当幼儿对自己的角色、对话、动作、律动等都熟练后,我们就将他们的表演进行串联,最终将绘本创编成表演游戏。

实践证明,幼儿以绘本为载体,在绘本剧中通过扮演角色、言语对话、故事旁白、音乐律动等各种形式演绎绘本故事情节,不仅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理解绘本的内涵,而且让他们了解了表演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到角色扮演的乐趣和游戏的乐趣,享受表演带来的快乐,从中获得认知、社会和艺术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借助优秀的绘本大大提高了表演游戏的有效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总结、反思、调整和改进,期待能在更多的实践中寻找到更适合幼儿的表演方式,使表演游戏能更有效地开展起来,让幼儿在表演艺术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从而获得和谐、自主、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排练蝴蝶绘本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绘本
绘本
绘本
两个大忙人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