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幼儿兴趣,支持课程向深度发展

2019-12-07

好家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感兴趣桂花树叶

文 吕 燕

课程是教师为幼儿铺设的助力其成长的“跑道”。在当前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程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与价值。他们开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倾听幼儿的问题与想法,带领幼儿围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索和研究。

一、观察与捕捉——做幼儿兴趣的发现者

(一)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捕捉

生活和游戏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方式,也是幼儿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将视野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积极观察和捕捉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喝牛奶时幼儿发现用力吸牛奶时牛奶盒会凹陷;雨后散步时幼儿发现草丛中没有腿的蚯蚓也能向前行走;春天幼儿看到蒲公英不用吹也会自己漫天飞舞;玩沙时幼儿拼命在沙中加水后却发现水不见了……这些都是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因好奇而产生的问题,教师都应给予关注。

(二)从幼儿困惑的问题中捕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问。”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开始。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记录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问题清单,以了解幼儿对哪些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比如,某小班幼儿发现自然角的小鸡特别可爱,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鸡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鸡宝宝有牙齿吗?它们是怎么吃东西的?鸡宝宝最喜欢吃什么?它们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它们的耳朵长在哪里?如果夜里来了大灰狼,谁来保护鸡宝宝呢?天气这么冷,鸡宝宝为什么没有穿厚厚的衣服?要是感冒了怎么办?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幼儿们对小鸡充满了好奇,他们有迫切想要了解小鸡的愿望。

(三)从幼儿喜欢做的事情中捕捉

好的课程就是让幼儿有事可做。不仅有事可做,而且还要喜欢去做,因为喜欢能让幼儿不知疲倦,能给予幼儿很多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课程对幼儿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每天在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比如,玩沙时幼儿喜欢用铲子挖沟挖渠,用沙子做蛋糕、做城堡,还喜欢在沙子中不停地倒水,让沙子变得湿润。再比如,幼儿洗手时总喜欢偷偷地玩水、玩肥皂泡,即使教师叫喊了数遍,也不愿停下来。还有的幼儿在建构区并不热衷于搭建,而是喜欢拿着小汽车在搭建好的马路上来回穿梭,乐此不疲。

(四)从幼儿热衷的交流过程中捕捉

幼儿有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在生活中他们经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愿望和要求转换成语言与他人交流。其实,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交流的机会,更要认真地倾听幼儿在说些什么,从他们热衷的交流过程中捕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比如,每周一早上的“周末时光分享”、每天来园后的晨间谈话、点心时段的小组交流、游戏活动中的自主交流,以及午餐前的新闻播报、营养播报等,教师都可以从幼儿的交流中捕捉他们热衷和感兴趣的话题,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帮助。

二、识别与认同——做幼儿兴趣的追随者

(一)兴趣是否具有生长性

富有生长性的兴趣才具有生命力,课程才能不断向前、深入发展。有教师提出,课程开展前幼儿对某些事物和现象很感兴趣,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兴趣就越来越淡,幼儿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也逐渐削弱。这说明之前教师错误地把幼儿短暂的兴奋当成了兴趣,导致教师和幼儿在课程开展中不在同一频道,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也无法推动幼儿融入课程。那么,教师怎样判断幼儿是一时兴奋还是具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呢?一是连续观察。幼儿是否对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并不是通过教师一次观察而定,而需要在多次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二是耐心等待。在认识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初始阶段,有些幼儿看似不感兴趣,但一段时间后幼儿的兴趣又会被重新点燃和激发。比如,一开始幼儿们对自然角中黑黑小小的蚕卵无动于衷,但随着蚕的孵出,幼儿们每天都围着蚕观察它们吃桑叶的样子,热烈地交流着蚕身体的变化。这种对蚕宝宝表现出的热情与喜欢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着蚕的整个生长过程,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

(二)兴趣是否具有探究性

课程重在引发幼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提升学习的能力。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常常会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幼儿兴趣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是否具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幼儿在饲养兔子的过程中发现草地上有很多洞,他们感到非常好奇:这些洞是从哪里来的?泥土这么硬,兔子是靠什么来打洞的?这些洞有什么用?兔子每天睡在洞里吗?除了小兔子会打洞,哪些动物也喜欢打洞呢?幼儿们围绕“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对他们探索有关“洞”的秘密有着很大的意义。

(三)兴趣是否具有吸引性

丽莲·凯兹在《项目课程的魅力》 一书中提到:“一个项目课程是对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个探究是由一个小组的幼儿所进行的,有时候也会由整个班级进行。在很少的情况下会由一个幼儿单独进行。”有时候,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仅代表个别或部分幼儿的好奇心。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将个别幼儿的好奇心变成全班幼儿的好奇心,当然,也不排除全体幼儿会对某一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不过,教师可以观察部分幼儿感兴趣的行为是否会引发其他幼儿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幼儿也会慢慢被卷入到同伴的探究学习之中,兴趣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大多数男孩对恐龙感兴趣,但随着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女孩逐渐也被男孩的研究热情所感染,她们也积极参与到恐龙故事表演、模型展览等活动中。可见,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可以相互感染和影响的。

三、回应与支持——做幼儿兴趣的推动者

(一)引发新问题

课程是围绕幼儿的问题逐一展开的,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接连而来的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幼儿新的探索也随之开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问题,并随着课程展开推波助澜,不断将课程引向深入,而引向深入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对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秋天,教师带领幼儿去户外收集不同色彩、大小和形状的树叶。一幼儿在捡起落叶时惋惜地说:“这片小树叶真好看,可惜它已经死了。”同伴却反驳道:“小树叶没有死,只是暂时睡着了,到第二年春天,小树叶还会回来的。”“才不会呢,明年长出来的可是新树叶。”“不是呀,《小树叶》中不是说‘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吗?”幼儿们对小树叶“生与死”的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教师觉得这是一个有关树叶生命的问题,对于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便顺势引导,鼓励幼儿继续探索与树叶生命相关的话题。于是,有的幼儿进行树叶创意制作活动,通过制作树叶相框、树叶项链装扮教室和校园环境,感受落叶的美;有的幼儿利用树叶进行自制营养土的探索和制作,了解落叶腐烂后做肥料的用途;还有的幼儿开展了《风中的树叶》等有关落叶故事的绘本阅读,进一步了解落叶一生的动人故事……随着新问题的展开,幼儿们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满足,也支持着幼儿对“树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引导真探究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天性。当幼儿产生新问题后,就要鼓励幼儿聚焦问题深入探究和发现。教师要鼓励幼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来找寻问题的答案。在桂花成熟的季节里,幼儿们最喜欢采摘桂花的活动,然而他们发现采摘下来的桂花放置几天后会干枯,香味也越来越淡。面对幼儿的困惑,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桂花变得枯萎并且失去了香味?有没有好的办法让桂花的香味保持得更持久一点?面对教师的提问,幼儿随之展开了实验。他们将每天采摘的新鲜桂花放置在玻璃瓶中,标注好采摘日期,记录好当天的温度,观察桂花的颜色和香味,拍摄好照片进行相应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幼儿从记录的数据上发现,采摘后的桂花放置时间越长,香味越淡,颜色越深。为了延长桂花的花期,幼儿们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比如,他们有的将桂花放置在通风且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有的让父母买来鲜花保鲜剂放置其中,还有的尝试将桂花放置在冰箱中储存……幼儿们研究桂花的兴趣越来越浓,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幼儿教育的长期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并支持幼儿喜欢探究的天性,并深入探索就他们经验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兴趣是打开幼儿学习之门的钥匙,作为教师不仅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更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喜欢的学习与探索之中,这将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感兴趣桂花树叶
桂花
做桂花糕
更 正
树叶的不同称呼
桂花蒸
打桂花
一片树叶
编读往来
现在是几点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