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思政课的路径探寻

2019-12-05章小英

中国德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思政道德学生

总之,在思政课堂上,通过主题整合、实景体悟、道德展示,可以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引发学生多视角地去分析社会和事物的本质,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促进道德生命的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穂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通过适合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在多样有趣中“理直气壮”,拨动学生心弦,从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厚植家国情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便是我们思政老师该努力的方向。那么,“理直气壮”的路径有哪些呢?笔者通过思政教学的真实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激活教材,浸入式感知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共四个单元,其中三、四两个单元主题都是“走出深重的灾难”,教材以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革命先辈探索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怎样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呢?我们五年级全体任教老师充分钻研教材、反复商讨,确定了“主题整合,浸入式感知历史”的教学思路,即在整体把握三、四两个单元六节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多方式学习推进。

(一)专题文章阅读

老师们搜集记载鸦片战争、十四年抗战、长征等历史事件的文章,精心梳理筛选,然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节点仔细研读,能清晰地了解过程及意义。

(二)系列影片展演

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有党史题材、革命题材、抗战题材的电影,如《地道战》《长征》《开国大典》等影片,鲜活地刻画了历史场景,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时间选择性观看,如身临其境,颇为震撼。

(三)人物故事展播

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朱德、秋瑾……一个个人物,犹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星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闪耀。让孩子们选择其中一人,多途径搜集了解他(她)的事迹。

在阅读、展演、展播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讲述、引导,让学生对历史心存敬畏、对人物心生崇敬,进而对祖国升腾起热爱与祝福。可以说,在这样的整合教学中,将静态的教材内容有机激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中,激活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师生合作演“劝阻同学把废纸往下水道里塞”,这样的情境模拟,让学生身心融入其中,积极地思考,专注地体验道德内涵,在“悟”中产生共鸣。左手捏耳,右手摸鼻,弯腰原地转圈,看看能坚持转几圈,这样的游戏体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航天员训练的艰辛,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追梦需要坚持不懈,在“玩”中提升认知。出示被学生乱涂乱画的桌面,让学生以“我是桌子”的口吻说说自己的遭遇,这样的角色转换,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并使学生在“控诉”中产生愧疚、歉意。课前悄悄请每一位家长用心给孩子写一封信,谈谈孩子最感动家人的言行。课堂上,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读信,这样的生命叙事,牵动人的情绪情感、记忆与想象,唤起彼此的情感共鸣,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生命情感的自然流动状态,在自动自觉的反思、内省中陶冶道德情感,启迪道德智慧,完成积极的自我构建。观看“学习强国”中的《大国工匠》,这样的媒体渲染,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在“看”中浸润升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通过简洁的图文让教者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将怎样”,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而教者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结合他们的真实生活,不拘一格地丰富资源、创新形式,努力追求课堂引导的自然无痕、水到渠成。

实践拓展,实景式体悟

在学生感知了那段特定历史之后,4月1日,春风拂面,几辆大巴载着五年级四百多名学生驶出了校门,驶向家乡的龙游湖风景区。这是他们的“清明踏青”,目的是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时代变迁、家乡新貌。

(一)齐走“长征路”

龙游湖景区水面面积1,250亩,让学生绕湖一圈,来个急行军,体验一下“长征路”。尽管是平坦的水泥大道,但是二十几分钟跑下来,不少孩子就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四十来分钟后,他们几乎都觉得双腿酸软、浑身无力了。当他们坐在草坪上休整时,老师再相机引导学生想想真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想想红军战士们的处境与行动,这时齐诵《七律·长征》,齐唱《四渡赤水出奇兵》,他们的感触就绝对不一样了。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而此刻,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就會如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共赏“新气象”

环湖周围200米范围内为60万平方米的景观带,供学生观赏。波光粼粼的龙游湖面,造型各异的美丽盆景,争奇斗艳的各色鲜花,草坪上放飞风筝的老人幼童,长廊里如皋文人的个性字画……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绿色生态的魅力,孩子们在驻足观赏中自然感受到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爱家乡、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同祭“英雄魂”

最后,同学们一起走进红十四军纪念馆、烈士陵园,亲眼目睹那一件件沾血的器械、战衣,阅读日记中的片段。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看着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照片,凝视着一张张透着刚毅的烈士遗像,悼念之情在心田涌动,祭扫不再是一种形式。

在这个活动环节,选择现代生活的一个“窗口”—龙游湖,让同学们置身其中,亲身观察、体验,道德的学习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这样的活动其实就是对认知的一种验证,在对比中真切感受到历史画卷之“伟大”、社会发展之“伟大”、创建人物之“伟大”,中华儿女的豪情就这样在心中激荡。

课堂,始终应当回归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思政小課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教材看生活,找到社会大课堂中与思政小课堂主题的关联点,有意识、有目的地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用眼观察、用心感悟。比如,学习“媒体连着我和你”,就让学生开展调查访谈活动,找找生活中的广告在哪里?与家人聊聊最欣赏的广告及广告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证据”,一起为广告“把脉”,引领学生从生活经历入手,感知广告存在的不真实、不健康、泛滥等问题,从而使认知更为饱满,社会责任感更为真实。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就指导学生做一些“微笑小信物”,如卡片、气球等,带着它们走上街头,用最美的表情向行人讲讲“世界微笑日”的来历,送上小信物,请行人在留言本上写一句“微笑感言”。通过这样的实践经历,道德内容才能与作为生命体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才有可能转化为活在学生生命中的智慧、知识、品性素质。

杜威发现,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并一直倡导“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蒙台梭利也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社会,是思政课堂的实践拓展大空间,身为教者的我们,就得有一颗慧心,努力创设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德育的温润土壤,融通资源,聚集素养,他们才会奋力拔节。

自主选择,儿童式展示

在经过整合性学习、实践性体验后,我们又组织了一番个性化展示,要求孩子们自由选择下面的任意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活动感受。

(一)历史我宣讲

我们从第三、四单元六篇文章中选择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招募善于表达、乐意参与的同学组建宣讲团,分别承担某个事件(人物)的宣讲。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所讲内容,然后一遍遍地练习,直到滚瓜烂熟,一部分同学面向年级所有学生现场宣讲引发共鸣,一部分同学制作五分钟宣讲微视频,让各班利用晨会时间播放学习。

(二)图文赞新貌

新时代新气象,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个代表性镜头,用手机拍下或用画笔画出,再配上一段发自内心的文字解说或一首表达真情实感的小诗。大家的图文一起展示在教学楼前的“文化秀场”里,就是一幅宏大的“发展成果画卷”。当孩子们利用空闲时间自由地观赏阅读时,一定会在分享的同时更惊叹时代变化之快之大。

(三)配音演经典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各班从众多红色电影中截取最心动的一个片段,指导学生反复观看,揣摩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再模仿他们的语气练习配音,最后全校进行展演。在这样的展示过程中,学生须全身心投入,可以更好地感受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

(四)收集大梦想

有梦想就有目标,有目标才会奋斗。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同学们是未来的主人,从小胸怀梦想,才能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征程。因此,让他们每人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按上鲜红的手印,收集起来,再定期发下去。这就让虚幻的梦想,变成了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一样东西,而一次次地发下阅读就是在唤醒梦想,促使同学们努力奔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在上述环节中:有面对过去,用自己的语言剖析历史的叙述性展示,用文艺方式再现历史的表演式展示;有立足现在,用图片文字表现社会新貌的静态式展示;还有面向未来,在梦想卡片上展望新生活的描述性展示。这实则是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和整理,是展示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张扬个性,倾听自我,享受成长。

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展示的方式应该是多样而鲜活的。比如,学完“我的环保小搭档”,让孩子自己发现或用心设计一个在生活中有实际效用的小搭档,带到学校为其代言并展示,在比较中思考、完善设计。学习了“传统游戏我会玩”,那就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来一场“亲子游戏节”,让每个家庭自制器材,现场亲子一起玩玩抽陀螺、推铁环、抓石子、跳格子等传统游戏,孩子们既感受着自制玩具的乐趣、尽情玩耍的自由,又融洽了亲子、家校关系。

本学期开学,我带领学生首先了解“奖励一下自己”一课的内容,明确学生要为自己各方面的进步喝彩,然后设计了一本“成长护照”。根据学生的年级学习目标,把核心素养点设计成“体能训练”“习惯银行”“智力冲浪”“美德传承”这些情境性项目,并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评价:一是常态式,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相机进行相关内容的过关;二是专项式,围绕某一项目,定时定人过关;三是联盟式,教师与家长携手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协同进行,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多项目闯关式检测。“成长护照”旨在让家长和孩子明确需要达成的目标,在记录评价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优势和不足,进而有效激发其不断努力向上的愿望。可以说,这些不同的展示评价方式,富有生活味、趣味性、儿童性,对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是极为有效的。

总之,在思政课堂上,通过主题整合、实景体悟、道德展示,可以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引发学生多视角地去分析社会和事物的本质,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促进道德生命的茁壮成长。可以说,这样的思政课纵横贯通、内外融通,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真正做到理清、情真、气壮、行强,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难忘的经历,也定会融入他们的血脉,催生出民族情、自豪感、责任心,这样的思政课才是“理直气壮”的,是新时代迫切呼唤的!

【章小英,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思政道德学生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跟踪导练(五)(2)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赶不走的学生
道德
学生写话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