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易的绘画师承与交游

2019-12-05景滋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绘画

景滋本

摘 要:文章以黄易绘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黄易山水画作以“南宗”为尚,他对恽寿平的特殊喜好,致使其笔下流露出荒寒、冷逸的气氛。黄易与当时诸多画家朋友交游来往,切磋画艺,并借助朋友圈获观名作、丰富收藏。

关键词:黄易;绘画;师承;南宗;交游

黄易是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金石学家,以篆刻著称于世,兼通书画。本文将梳理黄易的绘画师承和交游活动,以展示黄易在绘画方面的偏好和成就。

一、绘画师承

黄易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黄树穀(1700-1751年)是当地知名的雅士,与丁敬、金农、黄慎关系甚好,擅书法,“所作篆隶淳厚有古法”,“得者珍如球璧”,擅画兰竹,用笔皆从篆隶中得之。雍正七年(1729年)前后,黄树穀有游艺扬州之经历,此行曾客吴轶容家,据郑燮云,其“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①。黄树穀亦有《题画》诗,从他的诗《再过房山》我们可以得知,他曾于友人家中获观许多画作。黄易之母梁瑛(1707-1795年),好吟咏,集句诗尤工,兼擅绘事,今日犹得见其所绘观音像。黄树穀去世之时,黄易方八岁,黄树穀擅长书画,年幼的黄易或许耳濡目染,自幼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目前,能见有关黄易绘画最早的记载大概是乾隆丙戌(1766,黄易23岁)初冬所作《山水六开册》。

在黄易早期的绘画作品中,临摹作品较多,这反映了他学画的经历。黄易的朋友陶梁曾获观黄易《杂临明人山水小册》:绢本,高五寸,宽三寸,画册共七页,依次临摹恽本初、程正揆、李日华、周荃、方拱乾、龚贤、许有眉,落款时间是庚寅(1770)三月初六,黄易27岁。

《黄小松山水册神品》②共八开,内容依次临摹弘仁、程嘉燧、胡元润、高其佩、查梅壑、杨文骢、髡残、王翚。前几幅用墨都非常浅淡,唯有最后一幅拟王翚笔意之作最为用心,笔墨细致,草木华滋,落款时间是癸巳(1773年)十月,黄易30岁。

其实,黄易十分推崇王翚,他曾多次表达对王翚(石谷)的赞美:

笔墨结构色色俱到,若此瑰奇之宝……易得见石谷此卷,喜而不寐。③

画学至石谷萃唐宋元明诸名家之法,精深博大,无美不具……④

观石谷此卷,浑然一气,取境幽深,设色点皴,无不神妙,是其生平合作。⑤

《书画合册》⑥乃黄易由安徽返回山东途中陆续完成的,共八帧,包括书作三帧,画作五帧,画作中有四帧乃背临前人笔意,分别是邵弥、陈撰、金农、董其昌,另一帧是写生。此册落款时间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黄易32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易早期的画作是师法多家的,并非局限一隅。当我们对黄易效法的上述这些画家稍加归纳,不难发现,这些画家几乎都属于董其昌划分的“南宗”一派,在当时属“正统派”行列。黄易认同画家有“南北宗”的说法,“南宗”的美学思想契合其心,他将画风向“南宗”靠拢。“香光之妙,烟客得之矣,下此黄小松最深,蒙泉不逮也。”⑦同时,黄易将“南北宗”学说延伸到篆刻领域,他承认“北宗”印章之妙,但就其本人风格师法来说,与绘画一样,依然以“南宗”为取法之源:

画家有南北宗,印章亦然。文(彭)何(震)南宗也,穆倩(程邃)北宗也。文何之法,易見姿态,故学者多;穆倩融会六书,用意深妙,而学者寥寥,曲高和寡,信哉。逸青二兄追古法,酷肖程作,今时所仅见也。余学何主臣(震)而未得其皮毛,其堪供诸大匠。睥以就正云耳。小松并记。⑧

黄易画作以山水实景居多,除此之外,他还绘制花卉松石之类,颇有意趣。《竹趣图》⑨乃黄易仿恽寿平之作,兀石疏树之后,几丛修竹清秀婆娑,与恽寿平的画作《新篁图》⑩对比,我们看到,黄易所仿惟妙惟肖。

《修篁图》(图1)是黄易学金农之笔,为《书画合册》其中的一幅,巧的是金农也有一幅同样题诗的图作(图2){11}传世,黄易之作很有可能以此图为底本。金农的题诗在画幅左边,黄易的题诗在画幅右边,并将首句“雨后修篁分外青”之“后”改为“洗”。非但题诗有所小异,画竹风格尤为大相径庭,金农的画面上有六高一矮七竿新竹,其叶嫩小稀疏,如其题诗“雨后修篁分外青”;黄易的作品则不然,画面上一片竹林,重重叠叠,林间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深处的竹影若隐若现,且竹叶宽大茂盛,似手掌上仰。黄易虽题曰:“学冬心先生。”实则画风迥异,依然是恽寿平的套路。

《竹石》扇面{12}是黄易为李东琪所作,题曰:

此扇作于张秋(阳谷),时方盛年,官闲心逸,欣然命笔……”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黄易补主簿,自商丘迁阳谷。由此,我们得知,黄易作此图时约34岁。濡墨染毫,极为细心,浓淡虚实,别有层次。图中几竿细竹修颀挺拔,笔笔精到,节节分明,竹叶多作“父”字、“分”字、“介”字,作朝下状。对于竹竿的画法,与诸多文人一样,黄易主张书法用笔:

写竹何殊写字,真行篆隶皆同。

撑出一枝半节,自然全体胸中。{13}

《竹石》扇面的绘画风格与《修篁图》若出两手,与郑板桥的画风十分接近,尤其是竹叶的组合与郑氏之画若合符节。乾隆七年(1742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先后任范县、潍县县令。后来,黄易官任山左,他应有机会得见郑氏画作并潜心研究。黄易《致陈灿画饼札》笺纸右下角的竹石插图的构图、画风与郑板桥《竹石图》{14}极为相似,与黄易《竹石》扇面绘画风格也十分接近。由此,黄易画竹效仿郑氏就不言而喻了。

除了竹子,梅花亦是黄易喜绘之物,秦祖永称:“所画墨梅饶有逸致。”《墨梅》{15}立轴大概是黄易晚年所作,笔格苍老。其上题曰:

水边林下从头想,如此江南不早春。纸裘老生(金农)句。

不仅题字是金农的诗句,就连画法也与金农逼肖。金农的梅花以其沉着的用笔而显得清瘦俊朗,枝干、花瓣以淡墨写出,有冰肌玉骨之质,花蕊、花萼以浓墨点缀,层次分明,形式感强。黄易此幅《墨梅》立轴似乎是件仿作,金农有构图与之相近的作品{16}存世,只是出枝方向相反。

此外,黄易尚有不少画梅题诗流传,如《题画梅送友人入都》《题梅竹小影》等。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易当年一定绘制了不少梅花题材的画作。

《三寿图》{17}大概是黄易存世绘画中尺幅最大的,或许是为“梅村”祝寿的缘故。图画下方数丛婀娜的水仙在梅花疏影里竞相开放,清丽脱俗。黄易《水仙》(图3){18}小品,尺幅虽小,意境独高。作者以稚拙的线条勾勒出舒展的长叶,淡墨绘出绽放的花朵之后,再以浓墨点蕊,使得花朵更显娇嫩。最后,作者又以浅淡的灰蓝冷色调将花叶笼罩,更衬托出水仙的洁白与幽芳。

由此可见黄易花卉绘画造诣非等寻常。此外,黄易也旁涉其他花卉植物,如菊花、松树等。

除了学习前贤古人,黄易还结交一些画家朋友,他们组成了黄易的绘画朋友圈,或鱼雁往来,或雅集共赏,这都为黄易提供了良好的绘画交流学习机会。

二、绘画交游

黄易为官山左,他的绘画交游对象却主要是家乡杭州的朋友,这或许与明清时期绘画的区域发展与画家的分布有关。因此,黄易与画家朋友交流画艺大多通过书信。

陆飞(1719-1786年),字起潜,号筱饮,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举人,性淡高逸,心甚向往遁隐幽居山林,善写山水、人物、花卉,而山水意趣之浩然笔墨,“萧疏澹远,笔墨之外别具蹊径,所谓画中有诗者也……君乃艺擅双绝,洵可以远蹑王郑,而近追文沈矣”{19}。

黄易小陆飞25岁,二人是同乡,且结识较早,但因黄易少年之时即离开杭州,辗转流离,只有少数几次返乡,故两人直接交往很少。黄易多次为陆飞刻印,二人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黄易盛赞陆飞的画艺:

筱饮诗古文词之馀,妙于六法,风流象举,突过六如。{20}

筱饮山人笔致超逸,望而知为餐霞之笔,拟写此帧不胜仰止之至,于此益知先生之难及也。{21}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翁方纲有诗《题黄小松秋影庵图·陆解元飞画》{22},我们得知,陆飞曾为黄易作《秋影庵图》。黄易曾给陈灿寄去画作,并请陆飞指教,由此可知,陆飞与黄易曾切磋画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前后,黄易收到陆飞的画作,欣喜万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陆飞去世,在之后的日子里,黄易请陈灿寻觅陆飞的画作。

陈灿(1735-1824年),字象昭、二西,号曙峰、师竹斋、钱塘布衣,钱塘人,是丁敬“诗弟”,曾“亲炙砚林几席”{23}。陈灿擅于绘事,“十六七时,稍解弄笔墨……或画古松、野梅、丛竹之属,淋漓满屏障,则大惊,以为古人,顾独不多见”{24}。陈灿长黄易九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黄易曾为陈灿刻“师竹斋”一印。翌年(1763年)秋,黄易为陈灿刻“师竹斋印”,之后,黄易迫于生计,设馆授徒,辗转他乡。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夏,黄易返乡,为陈灿刻“师竹斋记”。{25}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黄易曾与陈灿等人于杭州云林游玩,留杭期间,黄易在陈灿处获观邵弥山水立幅。黄易离开杭州,陈灿曾为黄易送别。后来,黄易辗转他乡,两人“难得聚首”,只好鱼雁往来。故宫藏黄易尺牍中数量最多的是黄易致陈灿的信札,有22通之多,半数以上谈到绘画,或求购书画,或求教切磋,两人可谓志同道合的好友。陈灿乃一介布衣,或从事书籍刻印之務,黄易曾为其代售新书以及画件。嘉庆五年(1800年),黄易招陈灿居任城开馆授徒。其间,黄易曾招友人聚会于浣笔泉,陈灿绘《小雷峰图》,黄易去世之后,陈灿写诗20首以寄托对友人的哀思。

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罗两峰聘笔情古逸,思致渊雅,深得冬心翁神髓,墨梅兰竹,均极超妙,古趣盎然,人物佛像,尤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非寻常画史所能窥其涯涘者也”{26}。黄易曾为罗聘刻印,也曾求画于罗聘,并“及石民琵琶美人、寿门先生兰亭,务求即赐”{27}。

奚冈(1746-1803年),小黄易两岁,原籍新安,寓居杭州,“九岁作隶书,及长工行草、篆刻,兼通诗词,而于画尤擅长,精心孤诣,亦似有天授,上溯元四大家以逮董宗伯、李檀园、王太常、廉州、麓台司农,皆心摹手追,能得其神髓,脱去蹊径,点染花卉皆生动有致,论者以为接迹恽王,少即见赏于杭堇浦、吴西林、方雪瓢诸先生。四十后,名益重。四方以书幣求画者不绝于户,估舶携至海外,夷人皆悬金以购之,故君之名远在琉球、日本间”{28}。以至于后来,杭人“言画学者必宗铁生(奚冈)”{29}。

奚冈与黄易年龄相仿,意气相投,常常切磋画艺。黄易称赞奚冈“此画风致嫣然而骨格秀挺……怪他一管清寒笔,能写三春富贵花”{30},“奚九(冈)与檀园画,实异代同工也”{31}。奚冈曾坦诚地说:“友人黄易诗翰固妙,而画不如吾。石刻一道,吾实不如易。”{32}奚冈曾向黄易求作“小印数枚,以小为妙”{33}。黄易也称:“余为奚九作印,亦不敢率应,赏音难得,固当如是。”{34}两人都将对方视为艺术上难得的益友知己。乾隆六十年(1795年)黄易写石一幅,留出大片空白,将之寄给陈豫钟,三年后奚冈、高树程在一次雅集中分别补竹子和枯树,这样的雅集,黄易多么向往,但山重水阔,他只能“每当月色摇清影,合写箫材寄赏音”{35}了。奚冈得黄小松讣讯之后作诗抒怀并不时怀念自己的故友。

宋葆淳(1748年-?),字帅初,号芝山,晚号倦陬,山西安邑人。“山水苍秀,笔致嫣润,脱尽尘俗蹊径,曾见大小画幅,意态雄杰,墨气淋漓,绝无拘泥琐屑之态,良由天姿高迈,一落笔便得古人神趣,不得以小疵而掩大醇也……长于金石考据,善鉴别,工画,山水得北宋人法。”{36}

宋葆淳小黄易四岁,或许他们相识比较早,他们都与翁方纲保持着亲密而长久的联系。与黄易一样,宋葆淳也屡屡以自己所藏的碑帖书画或自己的画作赠送或求跋于翁方纲。在翁方纲那里,黄易与宋葆淳或有交集,翁方纲曾请宋葆淳刻黄易摹汉武梁祠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宋葆淳等人过访翁方纲,他们讨论了访碑传拓,念及黄易,翁方纲作诗记之。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宋葆淳重过济宁,黄易出示《嵩洛访碑图》(图4),宋葆淳落墨为跋。

借助于画界朋友的收藏,黄易借观名家画作,这对其画艺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恽册想兄妙笔一临即真,能使弟快读否?郑柳田画笔殊妙,欲观恽册,便乞示看为荷。吾兄所藏徐天全有贞卷子,弟见孙月峰跋中有此,欲假此迹一对,一二日即返。{37}

另一方面,黄易热衷于收藏他所喜欢的名家画作,通过向朋友求助得偿所愿:

承大兄费神为弟觅得筱饮等迹,感谢感谢。弟所收扇面不拘新旧,搃以书画有笔趣者为佳。筱饮西渡图妙不可言。{38}

雪梅一幅,弟甚爱之。乞大兄代弟买之,数金可也。{39}

注释:

①故宫博物院:《黄易与金石学论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页。

②黄小松:《黄小松仿古山水册》,文明书局1930年版。

③故宫藏《黄易致张爱鼎石谷札》。

④《續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⑥无锡市博物馆藏。

⑦《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0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21页。

⑧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萃5》,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⑨2006年4月7日,香港苏富比拍卖,黄易《竹趣图》立轴,5.76万元成交。

⑩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25》,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29》,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2}2014年11月22日,中国嘉德拍卖,黄易《竹石》扇面,4.83万元成交。

{13}《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4}2011年5月20日,北京翰海拍卖,郑板桥《竹石图》 立轴,1035万元成交。

{15}2005年9月11日,中国嘉德拍卖,黄易《墨梅》立轴,9020元成交。

{16}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29》,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7}2014年10月25日,北京翰海拍卖,黄易《三寿图》,402.5万元成交。

{1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何琪《筱饮斋稿序》,见《筱饮斋稿》,南京图书馆藏。

{20}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萃5》,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21}2005年12月28日, 朵云轩拍卖,黄易《秋山觅句》立轴,3.08万元成交。

{22}《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23}魏成宪《师竹斋稿·序》,见陈灿《师竹斋稿》,四卷附诗馀一卷,不分页,南京图书馆藏。

{24}屠倬《师竹斋稿·序》,见陈灿《师竹斋稿》,四卷附诗馀一卷,不分页,南京图书馆藏。

{25}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萃5》,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22页。

{26}《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0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27}故宫藏《黄易致罗聘轩窗札》。

{28}汤礼祥《奚君蒙泉传》,见奚冈《冬花庵烬馀稿》,不分页,南京图书馆藏。

{29}《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1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30}《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31}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萃5》,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第133页。

{32}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萃5》,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33}故宫藏《奚冈致黄易过辱札》。

{34}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萃5》,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35}《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36}《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0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37}故宫藏《黄易致震堂受暑札》。

{38}故宫藏《黄易致陈灿粮艘札》。

{39}故宫藏《黄易致某人诸画札》。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融创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绘画
一慢改写星火绘画
乒乓猪
绘画
绘画班的困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刘奇伟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