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推介地方文化的路径探索
——以陕西省渭南地区为例

2019-12-05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渭南一带一路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断言:“发展可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2]我国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文化的桥梁作用。文化上的互信与理解可以通过“四两拨千斤”之势推动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有效合作。

地方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地方文化繁荣必然会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全球化时代,如何传承、创新好地方文化,以文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是近年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高校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4],在地方文化推介方面担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地区为例,探讨了“一带一路”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在推介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求抛砖引玉,为高校与地方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助力。

2 渭南文化资源的构成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渭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涌现出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其中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积淀、民俗特色、自然风光、文学影视作品、宗教信仰、教育科技实力6个部分。

历史文化积淀:渭南的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万年以前,出土于大荔县的“大荔人”头骨化石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化石的代表。它的发现对了解陕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性质尤为重要,证明了渭南自古就是人类活动和文化发祥的重要地区。古潼关、魏长城遗址、沙苑等地理图标见证了渭南在历朝历代的重要军事地位;帝喾陵、韩城文庙、唐睿宗桥陵、丰图义仓等显示了渭南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作用。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名将郭子仪与张仁愿、名相寇准、水利专家李仪祉等先贤又赋予了渭南独特的人文魅力。近代,革命的红色之火燃起了东府儿女的爱国热情,一代代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在渭南这片土地上抛洒热血,奉献青春。1922年,革命先烈王尚德在临渭区创办了赤水职业学校,为西北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28年,渭华起义爆发,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杨虎城与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国内战争从此转向抗日民族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渭南人民积极参与、支持革命,在澄合战役、荔北战役、永丰战役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自然风光:作为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坐落于渭南所辖的华阴市。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6]人们常说的“中华”和“华夏”之“华”便源于此山。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就以奇、险著称。独特的地理风貌加上“巨灵擘山、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神话传说使华山更具魅力,一直位列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与华山并称“二华”的少华山位于华县境内,因其与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但却低于华山,故称“少华山”或“小华山”。作为秦岭支脉,少华山风光旖旎,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渭南虽地处内陆,但水资源也独具特色。《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便处在合阳县的洽川风景区。“万顷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7]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洽川之美的经典概括。位于大荔县的沙苑地处洛渭两河交汇之处,是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沙草之地。西周秦汉时期这里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代的牧马场所,南北朝时期的沙苑之战即爆发于此。五代后,此地环境恶化,成为关中平原上罕见的沙丘之地。近年来,大荔县政府充分挖掘沙苑文化,使其很快成为陕西人民的旅游新宠。

文学艺术作品:渭南自古地灵人杰,厚重多姿的文化给予人民艺术创作的灵感。人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抒发对这片土地和生活的感悟。古有司马迁的《史记》,白居易的《重到渭上旧居》、《渭上偶钓》、《泛渭赋》等,近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等。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电影《风追司马》简明却不失深刻地再现了史学家司马迁的一生;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吼》将传统老腔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电视剧《白居易》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位忧国忧民的“诗王”;秦腔现代戏《天国的百合花》、《洽川人家》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广播剧《永远的老腔》、《迟开的野山菊》获陕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渭南市作协主席李康美的散文集《俯仰之间》获冰心散文奖;市摄影协会贾书新的《秦之韵》获第四届国际摄影大赛绶带奖。文化的滋养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人民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

宗教信仰:渭南地区宗教文化浓郁,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派齐全,信众较多。在渭南,几乎各区县都存有寺院、道观或教堂。作为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渭南地区的道教遗存建筑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多的共有81处。”[8]其中,坐落于华山脚下的玉泉院、镇岳宫和东道院不但是道教圣地、全国重点道观,而且也是旅游名胜,游客络绎不绝。据考证,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渭南境内。据渭南各县县志记载,北魏时期,境内有多处佛教活动。唐代,因武则天和唐宣宗李忱等帝王先后崇佛,佛事兴隆,境内佛教活动一时兴盛。”[9]仅临渭区就尚存有70余处佛教遗迹。象山寺、慧照寺、韩城普照寺、富平明月寺等寺院至今仍香火不断。此外,渊源的宗教流传也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每年华山的三月三庙会早已成为融民间艺术、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

教育科技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和人才。为了推动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渭南市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以优厚的待遇和有利的发展平台吸引各行业优秀人才来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在渭企业与本地高校合作。目前,渭南师范学院已与渭南秦牛食品、渭南红妹食品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也与渭南市中心医院、渭南市第二医院、陕西益和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合作。校企合作成为近年来渭南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模式。

“十三五”以来,渭南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以新能源电池、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项目全部达成后,“渭南将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10]此外,渭南高新区3D打印基地成功获批国家工信部3D打印技术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国家科技部国家级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3D打印众创空间等3个国家级平台。截至2017年,该基地已实现产值9.6亿元,成功入驻企业65家,形成了“3D打印+航空、3D打印+教育、3D打印+医疗、3D打印+文创”等“3D打印+”的发展模式。

3 渭南文化的推介价值与现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关键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使渭南市成为陕西省唯一一个同时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地级城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渭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契机,但同时也对渭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3.1 渭南文化的推介价值

首先,传承、推介优秀文化可助推渭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是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也能带给他们更多的物质收获。伴随着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人们对古老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再创作可带来相应的经济价值。同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感召力能吸引外来投资者和创业者,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机会。其次,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可为渭南社会和谐保驾护航。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渭南文化一以贯之的优秀传承。这种传承极大地增强了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民众中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保障。第三,优秀文化的弘扬与推广能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提高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11]。某些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大肆宣扬本国文化,而这些文化由于有了经济的支撑在对外交流中似乎更易于传播和被接受,因此“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等现象时有发生。抵御文化入侵,需要人民对本国文化有强大的自信和自豪感。通过对渭南文化的推介与弘扬,不但可让渭南文化“走出去”,而且能提高民众对本地文化价值的认知,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更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提升文化安全意识。

3.2 渭南文化的推介现状

2019年2月,渭南韩城行鼓队与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非遗展示团队在丹麦哥本哈根进行展演,行鼓的表演吸引了大批哥本哈根市民的关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事实上,推广发扬渭南优秀传统文化是近年来渭南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始于2016年的“风追司马”祭祀大典、2019年的酒圣杜康祭祀典礼、《华阴老腔一声吼》、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等活动和节目让渭南的文化和历史大放异彩。除了对外推广之外,渭南市着力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纳入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十一五”以来,全市围绕“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先后投入1.5亿元,建设和改造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室,达到了每县配备图书馆、文化馆,每镇设立文化站,每村开办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同时,各县级政府也积极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宣扬各县特色,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如大荔县以其同州湖景区优良的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先后于2016年、2018年和2019年承办了“丝绸之路·美丽大荔”国际马拉松赛,将体育赛事与当地美食、美景和历史名胜推广相结合,不但大大提升了大荔县的知名度,而且开阔了当地群众的视野,促进了文化交流。富平县依托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地、习仲勋陵园、渭北革命根据地交通联络站故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将革命历史与本地文化进行融合推广。

总体来说,近年来渭南市各级政府在渭南文化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首先,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民众文化知识素养有待提升。除了一些标志性的文化资源外,本地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小。提到渭南,许多人可能只会想到华山、司马迁、“三贤故里”等,但对更多的文化储备并不熟悉。笔者所在高校的学者曾对渭南各地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了走访式调查和田野式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众多群众对自己常年生活的热土上的历史文化一知半解或者不解[13],尤其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却并未受到重视或并未完全开发的资源。如与洛阳白马寺修建年代相当,且均为我国早期佛教圣地的华州区宁山寺并未像白马寺那样广为人知,其文化价值也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其次,文化的创新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国民对故宫的关注和热情空前高涨,故宫成为新晋“网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故宫开发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文创产品并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流行时尚元素的结合使故宫推出的各类产品广受欢迎,古老的文化因此得到新生。相较之下,渭南文化的推广步履较迟缓,许多文化产品的展现仍处于最简单和初级的阶段。第三,文化推广手段和方式有待提升。虽然一些科技手段已被采用,但当前大多数渭南文化的推广仍主要通过展演、文字介绍、举办交流活动、电视视频制作等方式展开,缺乏更新颖、更高效的传播媒介。第四,文化安全意识亟需加强。全球化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可接触到外来文化,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动态。丰富的异域文化与本地经济的暂时落后使部分民众对本地文化采取了“矮化”态度,认为当地文化就是旧时代留下来的糟粕,是不发达的表现。这种不健康的文化态度将对本地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4 地方高校推介渭南文化的路径探索

就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与推广而言,地方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4.1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民众认知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离不开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的支撑。高校历史、考古、中文等专业的科学研究必然包含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发现与新探索,如果能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开发,将会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小的推动作用。如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来充分利用地理和学科优势,多角度深入探索《史记》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校教师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300余篇,完成《史记论著集成》、《史记通解》、《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史记观止》、Selected Readings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等多部著作,成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承办了“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等。学校的学术成果大大推动了渭南地区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研究,带动了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增进了民众对司马迁及韩城市的了解,将韩城和渭南更好地介绍给外界,提升了渭南市的知名度。此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推介的任务中来。针对上文提到的民众对本地历史文化知识不熟悉的问题,本地高校可定期组织志愿者教师与学生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讲解活动。这样不仅能弥补群众的知识欠缺,提高他们的认知,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新发现。

4.2 着力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交流层次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新时代文化的吐故纳新,是文化精髓与先进物质、精神文明的互相结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年学生思路广阔,头脑灵活,他们往往能将所学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言,渭南师范学院师生近年来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史记>研究对鸿门宴遗址建设的学术支持》、《光耀渭华传承照进——渭华起义纪录片创作》、《华阴老腔的传承之困》、《关于渭南市智慧旅游发展的调查研究》、《明清时期秦东地区士绅参与地方教育研究》、《华县皮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网络推广研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本地相关部门的文化传承推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成果借鉴。当然,文化创新永无止境,不同学科专业可有不同的路径。如旅游专业可与产品设计专业合作,开发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又不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可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结合,设计出特色旅游体验,如“文化穿越”等。外语专业可发挥专业优势,将异域文化与本地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涵进行对比、介绍,通过宣传、辩论赛、舞台剧等方式提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在本地文化的对外推广中,外语专业师生要突破文化表象的简单翻译,以独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交流层次与深度。

4.3 拓宽渭南文化“走出去”之路

我国学者在文化及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发现,文化软实力具有外生性的特点,即“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向外界进行输送和传播。”[14]“一带一路”建设给地方文化的传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使文化传播进入了新纪元。在推介地方文化任务中,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与地方文广部门合作,了解地方政府的文化推广意向,将专业教学与文化推广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新传媒和信息技术手段对地方文化进行包装与推介,使专业实践与文化推广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以“数字原住民”著称的90后大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和新传媒手段有天生的敏感和兴趣,学校应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宣扬优秀地方文化。如学生可拍摄微电影,也可利用抖音、微博、西瓜视频等APP上传地方文化的点点滴滴。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所长,用“音乐快闪、体育快闪、摄影快闪”等方式推介地方文化。

4.4 增强师生及民众的文化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一国安全的应有之意。“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带来的不只是交流互鉴,也会有文化摩擦、碰撞。一些国家的文化强势化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的劲敌。大学时代,多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外来文化的新鲜感与吸引力使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乃至国家文化产生了质疑或排斥,他们盲目地追求异域文化,“哈韩、精日、亲欧美”等现象层出不穷,高校的堡垒作用亟待加强。首先,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大学先进的学科知识和多元的思想文化能增长学生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也容易令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以坚定的文化信念面对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其次,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安全意识和素质,防止“木桶效应”。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利己忘义”等思想影响到了一些高校教师,他们工作懈怠,时不时会在课堂上传播消极的世界观和厚西方文化薄本土文化的言论,这对高校的文化安全影响极大。因此,高校在强调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应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第三,学校要与地方相关部门合作,了解本地文化安全动态,将维护文化安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本地民众。高校可定期举办校内外的文化宣传、表演、文物保护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本地居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提升带动群众文化安全意识的增强。

5 总结

地方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地方文化的自强和传播对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以“文化高地”著称的高校在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应主动担当,有所作为。对地方文化的推介也有利于高校自身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形成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共同促进、和谐发展的互惠模式。

猜你喜欢

渭南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年征稿启事
谁远谁近?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A Model Analysiswhich Consider Direc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HIV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