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旅游演艺的研究进展与演化趋势述评

2019-12-05王国权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11期
关键词:演艺旅游研究

王国权,王 欣,陈 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a.旅游科学学院;b.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024)

1 引言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旅游演艺已成为我国地方文化展示的窗口,推动各地区文化旅游的提质升级,逐渐成为景区的新标配。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演艺的定义尚无定论,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在综合学者李幼常[1]、朱立新[2]对旅游演艺的定义基础之上,将旅游演艺定义为:旅游目的地为吸引游客,以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以异地观众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

我国旅游演艺按照演出场所的类型细分为主题公园演出、实景演出和独立剧场演出。道略咨询发布2017—2018年《中国旅游演艺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剧目共有268台,新增剧目14台;旅游演艺场次突破8万场,新增1.4万场;观众人数增长27%,接近7000万人次;旅游演艺票房达到51亿元,同比增长20%。2019年4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是国内首个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正式文件。

《意见》将推进我国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抓住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积极参与到旅游演艺发展的大潮中[1]。对国内旅游演艺学术研究的相关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对促进我国旅游演艺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深刻认识旅游演艺学术研究中的前沿热点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同时可为未来旅游演艺研究的方向指明路径。

2 文献回顾

学界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主题公园领域,研究视角侧重于个案研究[3-5]。随着旅游演艺市场在国内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得到了陆续扩展和深入,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6-8]、地区旅游演艺发展现状[9,10]、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旅游演艺发展[11-13]和旅游演艺的文化原真性[14,15]等。2010年以后,国内旅游演艺研究逐渐从旅游演艺项目本身过渡到观众主体上,廉洁[16]、焦世泰[17]、舒晖[18]、单延芳[19]、郭付友[20]、展梦雪[21]等学者均从旅游演艺游客满意度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近年来,学者对旅游演艺的游客感知和满意度研究不断深入。廖佰翠等以大型水上实景演艺《大宋·东京梦华》为例,构建了旅游演艺的游客动机、游客感知、游客满意度关系方面的结构方程模型[22]。张颖以土楼全景剧场秀《家·源》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IPA分析法对旅游演艺体验的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李广宏等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研究对象,基于ACSI模型构建了旅游演艺游客满意度模型;黄丹以杭州《宋城千古情》为例,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路径,构建出涵盖演艺鉴赏、演艺创作、演艺作品、相关体验者四大模块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理论模型。

从既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综述类文献较少,鲜有学者对既往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方世敏、杨静对国内旅游演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描述性分析较多,模型统计研究较少;概念等相关理论研究少,现象研究多;个案研究数量不少,但只是宏观论述,缺乏实证和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未来旅游演艺宏观上要多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定量研究;微观上进一步完善概念等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23]。潘雨晨、李广宏对国内外旅游演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认为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真实性问题、演艺功能和未来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呼吁学者更多地关注旅游演艺对传统文化正向反馈与良性互动、产品创新发展、功能的扩展与完善等方面[24]。目前,国内学术研究中尚没有涉及旅游演艺相关研究进展的系统分析,对旅游演艺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缺乏准确把控。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呈现我国旅游演艺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历程,以期为我国旅游演艺研究与演化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获取

数据源方面,本研究选取国内文献资源最全的知识交互平台——CNKI数据库。首先,笔者以“主题=旅游演艺or主题=旅游演出or主题=实景演出or主题=主题公园演出or主题=剧场演出and主题=旅游”作为筛选条件,同时不限定检索年限,共检索出文献2077篇(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08-14)。其次,剔除报纸报道、时事评论、与主题不相关或关联度低等类型文章,共筛选出1996—2019年500篇有效样本作为研究数据来源,时间跨度24年。

表1 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获取情况

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处理和可视化分析研究。首先,采用Excel统计软件梳理了1996—2019年旅游演艺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情况并分析其数量波动原因,同时梳理了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主要发文载体;其次,运用CiteSpace软件,基于共引作者分析和共引机构分析揭示了我国旅游演艺研究的主要力量,以及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探讨我国旅游演艺的热点研究领域,从而生动再现旅游演艺研究领域演化进程及发展趋势。

4 结果及分析

4.1 旅游演艺研究年度发文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国内在1996年首次涉及对旅游演艺问题探讨的文章只有1篇,即张践在期刊《成人高教学刊》发表的《深圳文化市场掠影》,描写了当时深圳旅游演艺市场的情况。1995年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中华百艺盛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旅游演艺项目的开端,同期旅游演艺研究领域也开始萌芽。1996—2007年,我国旅游演艺行业刚刚起步,旅游演艺项目少、市场收益小,直到2004年《印象·刘三姐》的出现,才形成了全国性的示范效应。此时旅游演艺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进展比较缓慢,年度发文数量仅在个位数上;2008—2013年,我国旅游演艺行业投资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带动了旅游演艺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年度发文量急剧增长;2014—2019年伴随着国内演艺业的稳健发展,我国旅游演艺研究进入了相对稳定期,年发文量在50篇上下浮动。总体来看,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发文量呈上升势头。

表2 1996—2019年旅游演艺研究年度发文量(篇)

图1 1996—2019年旅游演艺研究文献年度趋势

4.2 旅游演艺研究发文载体分析

从表3可知,目前国内旅游演艺主要发文期刊级别相对较低,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旅游演艺主要发文期刊的学科和专题分布较广,集中分布在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贸易经济、旅游等专题领域。在排名前十位的发文期刊中,仅有两个是旅游类期刊。其中,《旅游纵览》载文26篇,遥遥领先其他期刊,是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主要期刊载体。《旅游论坛》作为国内旅游研究的重要期刊,共计载文5篇。整体来看,旅游演艺研究虽然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是研究高度有待提升,高质量的期刊载文数量过少。

表3 1996—2019年旅游演艺研究发文期刊前十位

4.3 旅游演艺研究群体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作者共现图谱(图2)。图2中的Q值(模块值)是用于检测图谱网络结构是否显著,S值(平均轮廓值)是用来检测聚类是否清晰。CiteSpace软件中,Q值>0.3,表明图谱中作者合作网络具有显著的特征,S值>0.5,代表图谱中节点间的关系较为紧密[25]。从图2可见,Q值=0.6505,大于0.3,说明合作网络的可信度较高;S值为0.1905,远小于0.5,说明国内旅游演艺学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合作。

图2 旅游演艺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从局部视角来看,少数作者在学术上与其他学者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如旅游演艺发文量最多的两位作者黄炜和李广宏,他们作为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领军人物,各自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学术合作网络。桂林理工大学的李广宏副教授和吉首大学的黄炜副教授均把旅游演艺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依托所在地区广西桂林和湖南张家界优越的旅游演艺资源,分别在旅游演艺产品开发[26]、产品和业态创新[27]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国内旅游演艺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2中的节点表示的是作者,连线表明节点间的合作共现关系,不同的节点和连线表明作者发文或合作的年份。整体看,国内旅游演艺学术研究较为分散化,缺乏合作;局部较为集中,呈现出两大核心学术群体。作者之间的研究以“学缘”关系为主和以“地缘”关系为主进行合作。“学缘”关系具体呈现出的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地缘”关系主要是指以项目为驱动的跨区域之间、跨学院之间和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28]。从图2看,“学缘”关系是国内旅游演艺研究学者的主要合作关系,“地缘”关系较少。未来,国内旅游演艺的学者应强化跨区域和跨部门交流的意识,加强不同研究机构、学校和部门之间的学术探讨与合作。

4.4 旅游演艺研究机构分析

从图3可见,旅游演艺合作机构共线共有节点29个,节点之间的连线共有2处,网络密度为0.0049,表明旅游演艺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紧密合作。整体上看,各研究机构之间互呈独立态势,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是旅游演艺学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局部上看,只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与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少数几个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共现关系。因此,旅游演艺各研究机构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探讨与合作,打造核心科研机构群体。

图3 旅游演艺合作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图4 旅游演艺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4.5 旅游演艺研究热点分析

在旅游演艺研究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图4)里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共现关系,字号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综合图4和表3,剔除“旅游演艺”、“实景演出”、“旅游”等主题词,国内旅游演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演艺产品”、“山水实景演出”、“旅游业”、“文化产业”、“张家界”、“演艺产品”、“创新”、“游客感知”、“旅游产业”等。其中,主题词“《印象·刘三姐》”表明张艺谋导演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剧目大获成功之后开始成为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被誉为“中国演艺之都”的张家界也成为旅游演艺学术研究的重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演艺产品”、“旅游演艺产品”等高频关键词主要反映了学术界高度重视旅游演艺的文化属性、产业发展、产品开发等层面的研究。旅游演艺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文化商品和旅游吸引物[29],旅游演艺剧目需要不断加工和创新,以满足观众需要,因此“创新”成为旅游演艺研究的重要维度。

表3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前20位主题词词频、中心性及年份统计

4.6 旅游演艺研究演变趋势分析

在不同时间段内,特定的发展环境和背景往往引发不同主题的旅游演艺研究热点,而有关方面的研究热点也刻画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演变路径。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查询,由于基于2007年之前的旅游演艺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基本没有出现高频关键词,因此在时间区间上选择了2005—2019年,时间切片默认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并提取每年度前50高频关键词,获取了突现强度排名前三位的关键词(图5),并对旅游演艺高频词语进行了时间线分析(图6)。

图5 旅游演艺研究领域突现词前三位

从图6可见,国内旅游演艺研究依次经历了萌芽探索期、蓬勃发展期、稳定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对这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

萌芽探索时期 (1996—2007年):在这段时期,旅游演艺的学术研究处于萌芽探索期。由于旅游演艺只在少数地区如深圳、桂林等地局部发展,并没有引起主流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在研究方法层面,以个案研究居多。如张永安、苏黎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对主题公园文艺表演的产品层次进行了初步探究[30];李蕾蕾、张晗等同样就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旅游表演体系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分析总结了艺术性表演与旅游演艺的差异[31];田美蓉、保继刚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研究了歌舞演出各要素对于歌舞产品真实性的影响[32]。以上几篇萌芽探索期的研究文章作为中国旅游演艺学术研究的开端,为后续旅游演艺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蓬勃发展时期(2008—2011年):这一时期是国内旅游演艺学术发展的黄金期,开始出现了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山水实景演出(2008—2010年,图5)。2004年《印象·刘三姐》大获成功之后,“印象系列”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迅速扩张。在2006—2010年,共有5部“印象”系列作品相继问世,如《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同期,我国实景演出的山水盛典团队也陆续创作了许多演艺剧目,如《大宋·东京梦华》、《井冈山》等。在实景演出规模化发展时期,学术界也开启了对于山水实景演出的研究热潮。韦复生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对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33];姚小云、田金霞以张家界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为例,构建了山水实景演出游客感知评价模型和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大学生对山水实景演出感知评价较为一般[34]。这一时期,国内旅游演艺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层面[7,13,35,36]。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演艺在这一时期开始受到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如建筑学科领域,席仁义针对华清池九龙湖《长恨歌》实景演出场地改造进行了研究[37]。在文化领域,方茜对被纳入大众文化体系中的“印象”系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38]。此外,还有美学[39]、艺术[40]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

图6 旅游演艺研究关键词共被引时间线图谱

稳定发展时期(2012—2019年):这一时期旅游演艺研究逐渐全面化,出现了几个细分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区域。张家界为打造中国旅游演艺之都,先后创作《西兰卡普》、《魅力张家界》、《梦幻张家界》等8台大戏,成为旅游演艺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依次出现了几个高频关键词的演变:“创新”、“文化”、“满意度”、“旅游体验”、“组织管理”,表明这一时期旅游演艺研究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民族地区旅游演艺[41-45]、文化旅游演艺[46-49]、基于需求侧视角的游客感知[50-53]与满意度[54-56]、旅游演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等层面。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1996—2019年的文献数据,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我国旅游演艺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再现旅游演艺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年度发文趋势。我国旅游演艺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略滞后于旅游演艺行业的发展。国内最早研究旅游演艺的文献始于1996年。1996—2007年,年度发文数量都是在个位数。自2008年开始逐年增加,表明旅游演艺研究开始受到学术领域的关注。2014—2019年,伴随着国内旅游演艺业的稳健发展,旅游演艺研究也步入了相对稳定期,年发文量在50篇上下浮动。从总体趋势来看,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的发文量呈上升势头。②研究力量分布。在发文作者方面,李广宏、黄炜等学者对旅游演艺学术研究贡献较大,是旅游演艺研究的领军人物;合作网络方面,整体呈独立态势,局部较为集中,分别以黄炜、李广宏为核心呈现出两大学术研究群体。在研究机构方面,各研究机构之间互呈独立态势,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是旅游演艺学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从局部来看,仅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与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少数几个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共现关系,旅游演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很不紧密。发文载体方面,旅游演艺主要发文期刊的学科和专题分布较广,集中分布在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贸易经济、旅游等专题领域。旅游演艺研究虽然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是研究高度仍有待提升,高质量的期刊载文数量过少。③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国内旅游演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演艺产品”、“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旅游业”、“张家界”、“文化产业”、“演艺产品”、“创新”、“旅游产业”等维度。从1996—2019年旅游演艺研究可划分为萌芽探索、蓬勃发展、稳定发展三个时期,且各个时期背景下都具有独特的研究热点。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兼具文化属性和旅游特征的旅游演艺备受人们的瞩目[57]。因此,旅游演艺的学术研究应当具备时代性和前瞻性,科学指导旅游演艺行业的发展。未来,我们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①由于我国旅游演艺学术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因此该领域的理论成果较少,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目前,国内仅就“旅游演艺”一词的科学定义还未达成一致,更多微观层面的词义辨析和类型划分需要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未来,学术界应根据旅游演艺业的特点,将研究视野聚焦于旅游演艺发展与文旅融合路径、旅游演艺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长路径、旅游演艺与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旅游演艺与夜间经济、旅游演艺对景区发展和目的地建设的反哺机制、旅游演艺企业发展运营、旅游演艺的社会价值构建、地域旅游演艺产品演化趋势等研究方向。②目前国内旅游演艺学术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案例研究较多,系统研究较少。旅游演艺研究呼唤更多丰富多样、科学高效的定量实证研究方法来客观全面地探究旅游演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演艺旅游研究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