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次,李安错了吗?

2019-12-02王一博

看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双子林恩比利

王一博

《双子杀手》中有两个威尔·史密斯

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在电影新作《双子杀手》中再次尝试3D、4K、120帧的高格式。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双子杀手》完成了任务:流畅的起承转合,严丝合缝的剧情结构,每场戏都恰到好处地推进叙事……就连人物,也能套进好莱坞电影常见的脸谱里:身手不凡的主角、幽默的助手、没有理由就凶残起来的敌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双子杀手》,那就是“标准化”。但这不符合人们对李安的期待。

争议不止围绕着内容展开。《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关于120帧电影的讨论就极为热烈。然而三年过去了,世界上用3D、4K、120幀拍电影的,依然只有李安。他在北京首映礼后与复星影业CEO张昭的对谈中,忍不住说:“全世界只有我在这么做,我不知道是世界错了,还是我错了。”

《双子杀手》的剧本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筹备了。迪士尼曾试图开发这个项目,由于技术限制,没有拍出来。后来,剧本经过多位编剧之手,直到2016年,天空之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一年后,剧本交到了李安的手里。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威尔·史密斯饰演的杀手遭到暗杀,后来发现暗杀者竟然是克隆出来的年轻的自己。

克隆人Junior是依靠数码技术创造而成的人物,也是李安口中有史以来最贵的男演员。李安接受《棱镜》采访时,强调了高帧率展现人脸魅力的作用: “很多人把3D、高帧率当作视觉把戏,只是用来展现动作场面和视觉奇观,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其实最可贵的是用来拍人的脸,因为能提供亲密感。”

为了克隆出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李安带着500人的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仔细研究那张脸上的万千情绪,以及时间对它的作用。特效公司还参考了威尔·史密斯20多年前的电影。拍摄时,威尔·史密斯要先扮演中年的自己,让年轻的替身帮他走位、测光,再用动作捕捉技术,让威尔·史密斯按照刚才的走位扮演Junior。为了这个克隆人,李安说自己可能比威尔·史密斯的妈妈还要熟悉他的脸。

这个20多年前诞生的故事已经十分陈旧。李安在与张昭的对谈中也承认:“我当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故事并不吸引我。”但李安想做的技术尝试,需要得到资本和电影工业的支持。《双子杀手》要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票房回报上更为稳妥。毕竟,保守的好莱坞不是为技术实验买单的慈善家。李安很清楚这一点。他说:“这个电影我没有尝试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因为它很贵,所以我还是用很老套的方式,用动作片的方式把它讲出来。”

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开始尝试3D。结果发现,拍2D电影时的手法放到3D里感觉就不对了。为了配合技术,李安必须做出改变。这种体验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更强烈了。为了配合120帧电影的高清画面,演员们没有化妆,在表演时也要克制内敛。但电影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北美票房只有170万美元,中国大陆为1.64亿元。

不过,技术的挑战还是给李安打开了电影的另一面。他在首映礼上说:“它吸引力很大,因为我觉得开拓了另外一个空间出来,好像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对我来讲好像第三个眼开了,我觉得整个世界不一样了,好像我跟电影的关系都不一样。”

《双子杀手》里有不少打斗、爆破、追逐的场景,120帧加强了清晰度,带来了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李安在首映礼上解释,24帧的动作戏会出现闪跳,画面模糊能制造兴奋感。“过去拍追摩托车大部分是横向拍,利用闪跳的格数来制造速度感跟刺激感。还有镜头移得很快,剪辑也很快。观众喘不过气。”

到了120帧的世界,拍摄手法随之发生了改变。李安说:“在细节上面下工夫,搞创意,这是我们跟人家不一样的地方。其实我们的节奏感是放慢的,可是里面的充实感要塞很多东西,因为现在你看清楚了。”

但丰富的细节信息会干扰观众投入——当然,人们习惯后还是会把目光聚焦在演员的脸上。另外,电影画面过于清晰,破坏了景深感,打破了人们习惯的电影质感。120帧的世界更清晰,也更复杂,还需要时间去消化技术带来的改变。

烂番茄上,《双子杀手》只有25%的新鲜度,网站评论写道:“令人沮丧的低端故事致命地毁了这部科幻惊悚片。”即便在更为宽容的中国,豆瓣7.1分也在李安的电影里排在末尾。而电影的支持者们感动于65岁的李安对电影技术边界的拓宽。但120帧究竟是不是一场颠覆性革命,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猜你喜欢

双子林恩比利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林恩是个好少年
二大爷的军大衣
红苏雀
当“双子”遇上“金牛”
蓝斯诺占星转载之月亮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