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9-12-02孙鸿飞武慧娟李中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传播力

孙鸿飞 武慧娟 李中梅

【摘 要】论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信息传播模型,并依据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的特点,将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分为以下4个维度:智库主体、智库信息、用户表现、媒介渠道,每个维度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影响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and accord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 new-typ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dissemination ability of characteristic new-typ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dimension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ink tank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hink tanks, the user's performance, and the media channels. Each dimens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several influencing factors.

【关键词】特色新型智库;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Keywords】characteristic new-type think tank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0-0077-02

1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依据

传播力,从本质上是指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在有效传播过程中,发送者发出信息后,经过信道传递给接收者。信息在整个的传播过程当中,由发送者到接收者,既包括发送者对信息的编码能力和有效使用传播渠道的能力,也包括接收者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能力,而接受者的能力則影响到该传播活动的实现效力,代表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对经典的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信息由信源发出后不会受到人为意识的影响;在信息经过发送者的编码后,经过信道;信道一般是一个中立的、并不会对信息产生影响的媒介,只起到传播的作用;在信息经过信道传递给接收者后,接收者再对该信息进行解码;而纵观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只要是对信息产生影响的现象都称之为传播的噪音。另外,再通过对其他两种较为经典的传播模型——拉斯韦尔5W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将传播的整个过程当作信息的传递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地产生了两种关系和三个关键:两种关系是指信源与信宿之间产生的传递关系以及信源与信宿之间产生的交换关系;三个关键是指信源、媒介以及信宿。

本文将传播力定义为:传播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传播者、媒介渠道和接收者。而信息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也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传播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传播力,是指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机构利用各种渠道,有效地将智库产品或相关信息传递给用户的能力,以及智库传播活动对用户产生的实际影响效力。

为了使传播达到更高的效果,信息发出者通常会随着自身传播经验的积累、技能方法的提高以及对新型技术的应用和发明,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来达到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扩大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使传播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因此说传播者是传播媒介的开辟者和使用者。传播渠道是传播力发展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主要作用,接收者的接受范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播者对于传播能力的差异。

2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选取

由于当前缺乏对于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方面科学、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和归纳目前主流的相关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体系,梳理上述各个影响因素,并利用电子邮件、电话和面谈等方式向相关领域的智库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同时综合了专家们所提出的建议,进而将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界定为——一级指标:智库主体、智库产品、智库用户、传播渠道。其中智库主体包括二级指标:专家数量、成立时间、年度预算。智库产品包括二级指标:真实性、专业性、创新性、趣味性。智库用户包括二级指标:信息素养、粉丝数量、参与水平。传播渠道包括二级指标:新媒体粉丝数量、新媒体点赞数、新媒体转发数、新媒体评论数。共计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

2.2 德尔菲法调研反馈分析

本文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以及面谈等方式,广泛咨询了从事智库相关领域研究的教授、学者,就上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并最终通过专家的问卷反馈,得到了如下完善该综合指标体系的建议。

专家A指出:“成立时间”这一指标,对于高校智库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横向对比来看,整个高校智库的成立时间基本上相差不多,且大多晚于其他智库,建议删除。因此,确定智库主体、智库产品、智库用户、传播渠道这四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较为合理。

专家B指出:在进行传播渠道指标选取时,忽略了利用非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指标的选取。该指标体系的四个指标都是与新媒体有关的指标,而智库信息也可以通过例如网站、纸媒、文件等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建议增加有关于非新媒体传播渠道的相關指标。

专家C建议:智库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传播主体相似,主体被大众认可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传播的效果。智库知名度大,更被民众所认可,则传播效果较好,传播力大;反之,智库知名度较小,没有被民众所认可,则传播效果较差,传播力小。另外,智库信息是专家针对某一特定政策或事件提供的信息,本身就具有专业性,该指标对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较小。

专家D建议:智库信息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要求智库信息语言严谨、规范、准确,所以趣味性不适合作为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而智库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智库用户的兴趣爱好与智库信息类型的匹配程度可以让用户得到更好的反馈。

专家E指出:智库用户中的“粉丝数量”与传播渠道中“新媒体粉丝数量”统计上有重叠,不方便计算,建议取其一进行统计。

2.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在初步选取了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后,经过德尔菲法反馈的意见,经过修正、整理,对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名称的恰当性、指标的合理性、完整性,指标是否重复以及是否难以测量进行深入分析,初步实现了指标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所做出的修正如下:

①删除部分评价指标。删除了“智库主体”维度的成立时间,“智库产品”维度的专业性、趣味性,“智库用户”维度的粉丝数量。成立时间对于高校智库的综合评价来说意义不大,而且该指标对于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的影响较小。智库信息是智库专家针对某一特定政策或某一特定事件提供的信息,本身就具有专业性,所以“专业性”指标对于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的影响较小。智库信息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要求智库信息语言严谨、规范、准确,所以趣味性不适合作为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在进行智库用户粉丝统计时,可以统一合并到“传播渠道”这一维度,同时该维度涵盖了新媒体、传统纸媒以及网站的粉丝数,统计时要比该维度下的粉丝数量更加全面。

②添加指标和对部分指标更名。增加了“智库主体”维度下的知名度,“智库产品”维度下的文字长度、及时性,“传播渠道”维度下的网站日均浏览量、纸媒被引数,将“智库用户”维度下的“兴趣匹配度”更名为“用户涉入度”。智库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传播主体相似,主体被大众认可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传播的效果。智库知名度大,更被民众所认可,则传播效果较好,传播力大;反之,智库知名度较小,没有被民众所认可,则传播效果较差,传播力小。因此,智库的知名度对智库传播力的影响不容忽视。智库用户更喜欢通过较少的努力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通过移动端获取的信息,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虽然长文本格式保证了智库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却降低了智库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不利于智库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于突发事件和时政要闻来讲,时效性是其特点,而智库又是主要针对政府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所以智库产品的及时性对智库信息的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智库产品的传播渠道除了有当下较为广泛的新媒体,同时还有传统的纸媒和网站。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网站日均浏览量、纸媒被引数也需要引入指标体系中。智库用户维度“兴趣相似度”修改为“用户涉入度”,体现了智库用户兴趣爱好与智库信息类型的匹配度。

结合初步选取出的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和通过德尔菲法得到对评价指标的意见,经过分析、整理,最终确定了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传播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智库主体、智库信息、智库用户、传播渠道)和16个二级指标——智库主体(专家数量、知名度、年度预算)、智库产品(真实性、创新性、及时性、文本长度)、智库用户(信息素养、用户涉入度、参与水平)、传播渠道(新媒体粉丝数量、新媒体点赞数、新媒体转发数、新媒体评论数、网站日均浏览量、纸媒被引数)。

猜你喜欢

传播力
产品性与媒介性之争
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
影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力的因素探析
《苍梧晚报》:多元跨界的空间与效益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利用新媒体提升电影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