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与血管性痴呆相关性的研究

2019-12-02罗德宏林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9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相关性

罗德宏 林涛

【摘要】 目的 探究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检查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方法 60例皮层下多发脑梗死患者, 根据血管性痴呆筛查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检查, 比较两组患者各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 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终末段(TICA)、颈内动脉虹吸段(CS)的Vm分别为(149.20±21.59)、(120.37±28.36)、(109.37±21.38)cm/s,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12.57±13.38)、(94.02±14.28)、(86.87±13.53)c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MCA、TICA的PI分别为(1.18±0.23)、(1.02±0.1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0.11)、(0.95±0.0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是影响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均为正相关。结论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与患者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密切相关。

【关键词】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血管性痴呆;相关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15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预后以及生活质量[1]。既往有研究表明,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因素, 而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因此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而傳统的CT成像或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诊断中均存在一定缺陷[3]。本研究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 探讨影响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皮层下多发脑梗死患者, 其中, 男38例, 女22例;平均年龄(64.29±8.47)岁, 根据血管性痴呆筛查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0例。纳入标准:①经过MRI或CT检查, 患者符合皮层下多发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原发性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③随访困难或失访的患者。分组标准: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 实验组患者要求MMSE评分为12~24分, 使用总体衰退量表(GDS)对患者的痴呆状况进行评估, 实验组患者要求GDS分级为3~5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经颅多普勒检查, 使用深圳德力凯公司EMS-9U经颅多普勒仪, 脉冲探头频率为2 MHz。检查前告知患者检查步骤, 并进行预练习。患者取仰卧位, 双侧颞窗位置固定超声探头, 探测深度为46~66 mm, 调整探头位置直至获得高浓度、稳定的血管流速信号, 探测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TICA、CS、椎动脉(VA), 记录Vm和PI, 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监听声频。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Vm、PI, 并分析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以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作为应变量, 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脑血管Vm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MCA、TICA、CS的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脑血管PI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MCA、TICA的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皮层下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是影响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均为正相关。见表3。

3 讨论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亚型, 占36%~67%, 其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 常伴发皮层和海马萎缩, 以及皮层和基底节微梗死, 在常规MRI无法显示[4]。经颅多普勒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多种优点, 可以连续、长期地对患者进行动态观察, 以提供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等影像技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 有助于临床诊断[5]。本研究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 探究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MCA、TICA、CS的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MCA、TICA的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是影响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均为正相关。

综上所述,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与患者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密切相关, 在临床检查中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对患者的血管状态进行分析, 有助于诊断血管性痴呆。

参考文献

[1] 方国真.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伴轻度认知损害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2] 王龙, 刘寒, 周霞, 等.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临床特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9(4):519-522.

[3] 方兴. 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与生物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6):1867-1870.

[4] 周树虎, 乔保俊, 孔庆霞.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成像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5):517-520.

[5] 郭会映, 孙芳, 张宗军, 等.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4):309-315.

[收稿日期:2019-04-26]

猜你喜欢

血管性痴呆相关性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奥拉西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分析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