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牡丹在国外的传播、发展及引进概述

2019-12-02王二强王占营李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9期
关键词:引进国外传播

王二强 王占营 李林

摘 要:中国牡丹在世界多国被广泛引进,并发展、壮大,在世界牡丹种苗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该文对中国牡丹野生种类型和栽培品种群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介绍了中国牡丹在国外的发展和重新引进情况,以期为我国牡丹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国牡丹;国外;传播;发展;引进

中图分类号  S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14-02

中国是世界牡丹的起源和分布中心,观赏、药用、科研价值突出,引起了世界园艺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后被陆续引至多国广泛参与杂交育种,形成了一系列观赏性状突出且明显区别于我国现有栽培品种的新群体,并在国际牡丹种苗市场占据着重要位置,近些年来被我国大量引进并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园区建设中,不仅丰富了我国牡丹观赏品种的类型,也提高了牡丹的整体观赏性。本文介绍了我国牡丹资源类型及国外牡丹的发展、壮大情况,对于我国牡丹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牡丹的野生种类型及传统栽培品种群

1.1 野生种类型 牡丹为芍药属牡丹组的木本植物,起源古老,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原始的一类被子植物[1]。在植物分类学上,牡丹组植物又下分为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共9种[2]。革质花盘亚组各个种的花盘为革质、杯状,几乎全部包住心皮,共5种,分别为:杨山牡丹、卵叶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及矮牡丹。肉质花盘亚组的各种花盘均为肉质、三角状,仅仅包住心皮的基部,共黄牡丹、大花黄牡丹、紫牡丹、狭叶牡丹4种,其中黄牡丹、狭叶牡丹、紫牡丹也统称为滇牡丹[3]。这些野生原始种主要分布从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向南,沿横断山脉分布到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及云贵高原北部,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分布带。大部门野生种群分布区域有所重叠。这些野生种均为我国特有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

1.2 传统栽培品种群

1.2.1 中原牡丹品种群 主要特征如下:植株较矮(1.5m以下);花大色艳,高度重瓣,花型齐全,花色丰富,有9大色系10大花型,品种众多。原始种构成主要是矮牡丹和紫斑牡丹,近年来,杨山牡丹也参与了中原牡丹的育种,其分布面积大、适应性强,是中国最大的栽培品种群,主要栽植区域为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

1.2.2 西北牡丹品种群 主要特征如下:植株高大,多在1.5m以上,花瓣基部有墨紫色或紫红色的大斑。耐寒耐旱,生长旺盛。西北牡丹品种群是中国牡丹第2大品种群,分布于陕西西部、宁夏、甘肃等地,栽培中心为兰州、临夏。栽培原种是紫斑牡丹和矮牡丹,以紫斑牡丹为主。

1.2.3 江南牡丹品种群 主要特征如下:植株高大,多在1.5m以上,花朵边沿扁平整齐,花期早,在江南湿热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现存品种有呼红、昌红、四旋等20个。栽培中心为安徽铜陵、杭州、上海。主要原种为杨山牡丹。

1.2.4 西南牡丹品种群 主要特征如下:植株高大,生长势强,花茎大,多台阁型,花期较长。现存品种有太平红、金腰楼、垫江紫、彭洲紫等10多个。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以四川彭州和成都为栽培中心。西南牡丹品种群的野生种应为紫斑牡丹和矮牡丹,或杨山牡丹的血统。

2 中国牡丹在国外的传播、发展

2.1 日本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久远,日本是最早引进中国牡丹的国家,据说由日本空海和尚在我国唐代开元年间将牡丹引入日本,初期也是以药用植物栽培在民间扩散。到了明朝约16世纪前后,大量中国牡丹栽培品种再次被引到日本,从此牡丹作为观赏栽培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着手品种改良工作的国家,早在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年)中期,日本园艺爱好者根据日本气候条件和本土人审美要求,通过系统选育法选育出了一批特征鲜明的品种类型(日本牡丹品种群)。以观赏为目的进行新品种选育标志日本牡丹栽培由药用栽培发展重心到观赏栽培。日本文政年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了多个牡丹观赏园,日本牡丹栽培发展到鼎盛时期。日本明治时期,日本牡丹种苗商品化生产已逐渐发展起来,多地相继产生了多个专业种植牡丹的牡丹苗圃。20世纪初,日本牡丹已开始向欧美大量出口,提升了日本牡丹在全球的影响力。目前,日本栽培牡丹品种300余个,其中日本自身培育的品种数量达200余个,在世界范围内日本牡丹的栽培规模仅次于中国。

2.2 欧洲 在中国古代,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商业活动的发展,大量含有牡丹图案的丝绸刺绣、瓷器等物品流入欧洲,最初他们不敢相信中国有如此华贵的植物花卉,直到166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人员在北京亲眼看到了盛开的牡丹并进行了性状记载。1786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主人约瑟夫·班克斯读到这篇有关牡丹的记载,并结合大量中国牡丹画,对牡丹产生了浓厚兴趣。1787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中国广州为邱园搜集牡丹,1789年栽植在邱园的1株中国牡丹开出高度重瓣的粉红色花朵,就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牡丹品种“粉球”。1794年又有一批牡丹被引进到伦敦种植在邱园,后来繁殖后在英国多地扩散。随后陆续有牡丹从中国广州引到英国,然后又传播到德、意、法等国。19世纪初,牡丹在欧洲掀起种植热潮,但由于气候差异因素,引进的品种长势衰弱甚至死亡现象频有发生。直至1845—1851年间,英国植物采集家罗伯特·福琼到上海引种牡丹的同时,也引进了芍药根嫁接牡丹繁殖技术,从而解决了此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为中国牡丹在欧洲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些品种经过欧洲园艺工作者的长期驯化栽培,最终形成了适合欧洲气候类型的品种群类型(欧美牡丹品种群),品种群品种数量达110个左右,大多数品种高度重瓣,花头下垂,但叶里藏花现象突出。19世纪末,中国野生牡丹种紫牡丹和黄牡丹也被引种至欧美,并广泛应用于人工杂交育种,培育出了一系列黄色系牡丹新品种,形成了法国牡丹品种群[4]。

2.3 美国 牡丹在美国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从英、法、日引进,只有少量是从中国直接引进。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受到欧洲牡丹种植热的影响,并且日本牡丹种苗已经商品化,美国再次大量从日本、欧洲及中国大量引进牡丹,同时成立了美国牡丹芍药协会,规范牡丹种苗市场“杂、乱”的现象。其中,美国育种家桑德斯教授从英、法将紫牡丹、黄牡丹引种到纽约,并用它与日本牡丹进行了大量人工杂交,培育出了一系列花色更为丰富的品种群类型(美国牡丹品种群),育种成就突出,引领西方牡丹育种和栽培的潮流,促进了美国牡丹的进一步发展。

3 国外牡丹的引进回归

中国对国外牡丹的关注和引进时间较晚,20世纪初至30年代,南京中山陵和上海黄园花圃从日本、法国少量引进了一些品种,但后来由于长期战乱遭到毁灭。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外牡丹再次引起了国内牡丹主产区牡丹种植者的重视。1984年和1986年,洛阳王城公园先后3次从日本引入日本牡丹品种22个,70余株。随后,洛阳西苑公园、上海植物园、洛阳牡丹园、洛阳国家牡丹园等几个观赏园都先后引进了一些品种类型,数量达200余个,大幅度丰富了国内牡丹品种资源数量。后来洛阳国际牡丹园和上海植物园还引进法国和美国少量品种,主要有‘中国龙、‘黑海盗、‘东方金、‘公主等。近些年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洛阳神州牡丹园以及山东菏泽等大量引进了国外伊藤杂种系列品种类型[5],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牡丹的观赏资源类型。

国外牡丹品种引种到国内数十年以来,从各地的种植生长情况来看,大部分品种都能适应各引种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正常开花。从国内目前所引进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来看,以日本品种最多,其次是法国品种和美国品种。从生长情况来看,引进品种的观赏性状优异,大部分品种花大色艳、花色纯正;耐湿热性能较好;整体花期较晚;生长势强、易培育大株型牡丹。国外牡丹品种的引进,不仅能够丰富国内观赏牡丹品种资源类型,还能有效地延长牡丹的整体自然花期,扩大牡丹在中国范围的种植区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佳珏,张西方,赵孝庆,等.中国牡丹[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2]王莲英.中国牡丹品种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3]洪德元,潘开玉.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J].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351-368.

[4]成仿云,李嘉珏.中国牡丹的输出及其在国外的发展Ⅱ:野生牡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7).

[5]吳国新,崔玲华,刘少华,等.国外伊藤杂种牡丹引进栽培示范研究[J].北方园艺,2011(2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引进国外传播
关于国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思考
国外现代家庭农场研究
广告学著作引进与广告学的发展
深圳特区新定位:从“引进”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