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探析

2019-11-30许小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摘 要: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体性、系统性、发展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积极拓展宣传领地,转变话语体系,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辩析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敏感的理论课题。意识形态学说的奠基者是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他主要阐述了虚假意识的存在及其产生根源,培根的“假相说”把“虚假的意识”、“错误的观念”归结为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18世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主要指“观念的学说或观念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讨论,则主要源自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认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掩饰“人欲”的“天理”,并“把当时流行的、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思辨唯也主义哲学嘲讽为‘德意志意识形态”。阶级利益的虛假性决定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谈到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时,马克思、恩格斯通常用“共产主义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来指称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列宁从思想体系的角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意识形志的统一,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新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此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同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被广泛使用。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体性、系统性、发展性。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建立起了系统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迄今在众多意识形态理论中对意识形态现象阐释得最彻底、最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研究和解决复杂意识形态问题时的科学指南。一是马克思借用特拉西的“意识形念”概念,并以一种非系统的方式扩展了‘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意识形态起源于社会存在,是对客观现实反映的本质。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的剖析并不是简单停留在对这一概念本质的揭露,更为重要和彻底的是要进一步阐明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实践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实现历史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意识形态问题时主要基于两个立场: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立场,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意识形态是否虚幻取决于其所处社会存在的性质,而实际上主要是看统治阶级的性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會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澄清了人类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而且找到了思想观念背后的阶级基础。三是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根源及其阶级属性,而且还全面剖析了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得到说明,意识形态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于现实生活、作用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决定意识形态的变化,意识形态一定要适合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凝聚力是一种内聚力,整合力愈大,说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越强。意识形态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有意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具有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导向性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完善的。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的论述,特别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奠定了党中央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唯物论基础。列宁的灌输理论为党中央意识形态思想工作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毛泽东等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思想提供了具体的基础。毛泽东早年关于“两个杆子”的论述,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理论,江泽民关于以德治国理论等,胡锦涛关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问题,等论述都是党中央治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理论源泉。都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团结,事业兴旺是党和人民之福,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问题与现状

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巩固其执政合法性的上层建筑,是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工具。放眼世界,重视本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已经成为了各国执政党的执政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一些西方大国,更是利用各种手段宣扬其主流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力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反观近年来,一些执政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党老党,或是由于其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教条和僵化或是逐步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最终在全球意识形态竞争中败下阵来,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一些小国弱国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产生种种内乱,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对这一切进行客观分析与合理借鉴,必将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对内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凝聚力和意识形态亲和力,对外则根据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对外战略的需要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以“新干涉主义”策略实现自身的征服冲动和惩戒欲望。试图利用意识形态渗透瓦解原有政权的价值基础,通过兜售所谓的民主、人权,使一些国家矛盾激化,进而瓦解、收服更多的国家,帮助其建立所谓的西方政治模式,从而使这些国家形成同构、依附或屈服的政权模式。在用武力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同时,资本主义大国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和平渗透。在“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中,在西方因乌克兰危机而对俄罗斯的打压中,在美国所谓“亚太再平衡”而对中国的围遏中,在美国着手构筑“民主同盟”中,这些事件均表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护西方利益的国际意识形态的狂想。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的内部变化,党和国家不忘初心,迎难而上,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前进。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着诸多突出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個时代覆灭。”[3]因此,要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隐患,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改善党内关系,使党和国家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使中国特色和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就需要我们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与危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程度不够,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够显著。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方式不够创新,互联网管理不够完善,同时面临各种宗教信仰的渗透,面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这些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式,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

第一,党政部门掌控新闻媒体,及时公开舆情,实现信息透明化。利用大数据平台,把握公众舆情走向。在实现信息透明化的前提下,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动态跟踪,及时收集汇总民众对不良社会思潮的疑问与聚焦点,掌握舆情走向。与此同时,政府要放低自己的“身段”,以开放的诚恳的姿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为民众释疑解惑,适时调整民众对事件的关注点,将民众对事件的注意力引导到政府处理事件进展的正面效应上,从而引导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向。构建公民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社会事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多渠道向民众公布真实且全面的舆情,并就事件的进展情况做好及时跟进,抢占舆论先机,掌握舆论主动权,将民众的关注点聚焦于案件查办的成效上。如在山西某女性官员腐败案件发生时,若当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媒体进行案件的实时报道与及时跟进,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的同时引导舆情报道,必能遏制不良媒体“深度”挖掘该案件“花边新闻”的趋势,压缩群众“想象”的空间,降低案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爆炸性事件的出现,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理性的看待信息公开问题,最大限度的实现事件的公开化透明化。

第二,拓展宣传领地,转变话语体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不仅要拓展宣传的深度,更要注重宣传范围的广度,信息的发布不仅以政府官方网站为主,还要逐步涉足微博、微信、陌陌、快手等群众使用较多的社交软件,打通官媒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障碍。同时要以较为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引导舆情走向,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压缩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要转变旧有的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型宣传工具,将其作为提升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发挥好“草野”的积极作用。

第三,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体系建设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需要宣传教育的推动,又需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来固化、来保障,构建适应不同对象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探索与个体需要、生活世界和学术对接的话语表达方式。政府对媒体报道进行严格的管控,出台相关的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制度,以确保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约束力。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立场坚持主导性还体现在公民教育方面。充分利用民众爱国主义情感和一些重要节日,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98-9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1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223页.

基金项目:该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2018GZMZYB35)和2019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科研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研究”(19JDSZK069)。

作者简介:许小雅(1979- ),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
讲故事是企业最具有凝聚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