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16-08-15刘畅刘静

求知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网络化全球化互联网

刘畅 刘静

摘 要:本文针对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的政治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迎接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刘 畅(1987—),女,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逐渐弱化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的作用,引发了传播技术的深刻变革,使得世界交流的距离和时间缩短,加速推进了全球不同国家民族价值观念的交融。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创新设备,更是改变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与精神世界的高端力量。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人们运用这种新媒介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从现实生活环境延伸到虚拟的时空,互联网改变了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建造出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并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向前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生态

1.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毛泽东强调意识形态要结合中国实际,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非常看重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并且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来建立巩固新的人民政权,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对社会改造和建设、对巩固政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泽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著有《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这些观点指明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球网络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结构、利益关系、价值评估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环境的转变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状态。中国的改革恰逢全球范围内新兴的全球化浪潮和电子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网络化趋势。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力量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面貌。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使得传统思想发生改变,必然催生出反映时代新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意识形态。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造了全新的发展视域,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网络化的开放型环境下,人们的自我意识觉悟苏醒,自我的利益需求空前彰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高速多样,全球化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同时也伴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快速渗透。人们的价值认知和生活态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既有支持社会主义的部分,也有盲目崇外、自私自利的部分;既有比较先进开放的思想意识,也有传统的小商品意识、自给自足的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逐渐上升,同时也有封建主义旧思想的存在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处于优势,通过跨国公司以及国际间组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诋毁,最终实现所谓的民主人权,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和主权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虽然面临着这种挑战,但全球化的境遇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平台、客观条件与现实状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必须在世界开放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当今世界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才算是真正应用了马克思的科学思想。

二、互联网时代全球化、网络化生存境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科技的日益发达,3G、4G手机上网更加便捷,这种上网方式无疑为因特网(Internet)的扩展插上了翱翔的翅膀,随身携带的手机可以使得上网更加方便、快捷、频繁,网民获得网络信息的速度和数量空前提升。全世界人民可以轻松地越过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快速便捷地进行网络交流、购买商品、享受网络服务。网络的发达把世界的距离缩短,使人们忘记了时间,忽略了空间,从而把“地球村”的概念推向了极致,国际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网络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基于经济基础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思想的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伴随着国家逐渐走向强大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更新。网络社会日益发达,网民对知识的获取更加民主,在互联网上,任何身份都是平等的。

(1)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网络的特性超越了时空界限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统治体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领导人在网络上也是普通的网民,虽然每个网民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职位有所不同,但人们在思想交流上都是具有平等性的。如今很多国家领导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国家重要机关单位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直接拉近了和人民交流的距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可以得到自由体现,不同的信仰区分不同的人群,但都能融入互联网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中,各种文化观念和理论产生激烈碰撞,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以往的政治领导方式不一定被充分认同,社会政治思想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

(2)对传统道德的影响。网络社会多元开放,传统的现实社会则更为封闭狭窄。从某种角度来看,传统社会人们直接交往接触的机会更少,比如现代还未接通网络的山村,村民们认识和交流的人都是附近的居民,传统的道德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传播,更加容易加以维护和约束。网络化的出现,使得社会道德走向世界舞台,传统单一的道德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经过不同文化综合的网络道德。网络技术与思想道德紧密相连,提高道德水平是每个网民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一个健康有道德的网络,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走向更多元的明天,给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2.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1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二, 2015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201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中国的综合国力近年来显著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个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可以让更多国家更近距离地了解到我国的政治决策和立场,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让世界了解到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梦想,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起大国形象,使“中国梦”发扬光大。

互联网既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加了挑战难度。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西方思想和信仰的传播严重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地位,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淡化了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此外,网络上的一些负面新闻和信息,为我国的教育传播增加了阻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面临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思想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永不动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一切从实际出发,让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相结合,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是体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体现则更是难以捕捉。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理论的宣传,他们更需要的是对现实利益的获取,往往实实在在的物质收获更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的选择方向通常是通过对现实物质的衡量对比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从实际出发,结合网络高速快捷的新特点进行宣传,在现实生活中为人民谋福利,干实事,心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立足于现实,意识形态的建设才能通过宣传和创新解决现实中人们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快地被群众所接受。比如对两会精神的领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党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为老百姓办实事,把意识形态宣传带到现实中来,才能维护政权的权威,得到人民的拥护。

2.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蜂拥而至、相互交错,虽然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可是信息时代下,外国思潮给传统文化思想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在全面开放的情况下,面对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我们要着实抓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开展建设活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脚踏实地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把握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要素。在舆论多样化条件下,我们要积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猜你喜欢

网络化全球化互联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宽带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与农村云网络规划需求的短期负载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