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共建“企业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9-11-30刘原兵

现代企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人才

刘原兵

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各参与主体自身的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岗位经验优势等,旨在培养新型的应用型商科人才。特别是对于地方院校、独立院校的校企深度合作而言意义重大。借助新型市场经济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扶持,为高校与企业持续纵深合作提供了有利平台。然而,纵观近几年国内在该领域的建设现况,可以清晰看到,界内依然存留很多问题和难点。譬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不够、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机制不足、学校与企业针对专业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且转变过渡滞后。鉴于此,文章立足当下实际,重点围绕着本校近几年的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效果、成绩,做进一步总结归纳,即校企共建“企业商学院”人才培养。

一、校企纵深合作,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从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国民经济趋于平稳过渡,社会发展亟待转型,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人才培养最前沿的高等院校,也加快了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改革。

隨着社会经历了多轮发展变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实施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及服务机制,纵观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改革成效,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依然无法完全满足新社会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现阶段主要的困境和难题,可以通过表面现象来分析。即当代大学生经验不丰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也偏弱。

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绝大部分地方院校,包括独立院校、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转型势在必行。目前,界内越来越认可“3+1”模式,即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在原有校企合作、学徒教育制度的框架之上,延伸并优化。通俗点来理解,就是指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此来制定新型商科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此情形下,与传统模式相比,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徒制,也非简单的学业最后一年就职实习,而是将3年或者4年课程全面渗透。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在3—4年的学习实践内,可以修读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所有课程。如此以来,专业教育强化了重视,课程资源得以优化,且针对性十足,始终围绕着同时期市场人才需求来推进。不仅如此,还使得后续的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更加针对性和应用效果。真正意义上让更多的专业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岗位工作创新能力培养中。最终,可有效改变以往的机械式组团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的局面,即实习实训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实训,也非形式主义。譬如,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经济管理等,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点指明的新型人才教育方向。

二、当前新常态人才市场背景下校企合作新型商科人才培养的困境

1.课程体系不完善。各项新制度与教学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对于关键指标的考核以及内容的落实性还远远不够。以本地几所高校近几年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教材配备投入建设层面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比较多。以学校的教材等资源配备来看,可简单概括为三个字,即“随意性”。选取的教材种类有限,教材内容随意,并且很多教材大多都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自己编写的,所以整体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此以来,提供给学生们的学习教材只重视阐述理论。

2.师资力量匮乏。创新发展规划的核心在于“专业教育”,即通过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调整优化学科课程体系来实现。如此以来,通过转变教育思路来开辟新的践行路径。然而,绝大部分院校在改革推进中仍处在基础阶段,即侧重于对各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领域的认知相对肤浅,即停留在校企对接合作的思路层面上,将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作为核心工作。此情形下,“换汤不换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仍属于机械式的“工作人”,缺乏创新精神。

3.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淡薄。具体来看,自我要求不严,学习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上进心不强,这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学生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专业学习是主要任务,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专业兴趣及其引导,所以自身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几乎处于空白。总之,就是对自我认识不足。所以,在以往大家经常会看到,很大比例的学生“混日子”,整日“忙忙碌碌”但却无所收获。再加上近几年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学校学生数目增多,相应的课程也增多。所以,学生对学校课程、实践活动等安排的吸收情况也是良莠不齐。再者,大三、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所以也缺少相应的精力。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纵深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

1.现代学徒制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建的必要性。关于学徒制,很多人并不陌生。现实中多被职业院校所采用,尤其是中职中专。此外,高等院校中理科专业人才教育中,很多也采用现代学徒制。相对而言,在商文学科人才教育领域,应用并不多,且体系也不够健全。总体来评价,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含义就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即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并且非单纯的合作,而是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关于领域内的改革推进,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便已经明确指出。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省市地区加快了区域内高校及人才教育的改革进程,均相继出台了关于将现代学徒制科学合理的融入到高校应用人才的培养中,尤其是要侧重应用、实践教学相对偏弱的商科类专业课程。就目前来看,包括本地在内,全国范围内不少地方院校基本制定了适合自己的一套培养方案。包括教育组织、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等,加快一体化建设,方可真正为校企纵深“3+1”合作予以后盾保障和平台支撑。

2.“3+1”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商学院”平台共赢路径。简言之,即企业、学校基于共建评价的共赢路径和实现途径。严格讲,以往传统形式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效益严重偏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彼此间并未形成共同利益、共同价值,或者说,彼此间的共赢机制严重缺失。反之,本次提出的“3+1”模式,在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总结,并丰富化。故此,笔者认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要想真正凸显出校企深度合作下的平台效应,就必须紧随一个核心点,即上述提到的“利益点”。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人才培养平台机制共建的前提下,均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利益点,而这个利益点将成为学校、企业间的纽带。尤其是对于学校而言,更需要保障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只有寻求共赢的路径,并且最大限度不损害专业学生的利益,积极寻求长期稳定的合作,才是最佳出路。

如上所言,以本校工商管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为例。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企业商学院”运作模式。首先,定制度。何为定制度?就是要确立一套执行体系,确保企业、学校、学生、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多方共赢。与此同时,各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不同,立足区域市场发展实际,具体化分析和调整。总之,就是要始终围绕着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来推进。在实际建设中,势必会出现问题,尤其是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冲突。所以,很有必要出台与之匹配的管理章程,来为企业商学院教育平台、课程组织教学、实训基地保驾护航。其次,搭平台。正为专业学生搭建学习、实习平台。包括实践教学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大众人才,尤其是各行业领域前沿一线工作人才。所以,现代学徒制的内需性很足,对于企业来说,更看重这一点。所以,校企合作并不是学校和企业对接,而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方可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借助“3+1”平台机制,可予以创新调整,即将专业学生的毕业证书与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对接。此情形下,学校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将会积极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根据专业和企业的规模、特点,优选搭配,逐步实现“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  [ 课题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返乡创业环境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9NDJC004Z)]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人才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