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大脑:从“智慧”到“智能”

2019-11-29将臣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脑智慧服务

将臣

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城市大脑”。新型智慧城市的大脑一定是神经网络化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挖掘与分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数字普惠金融、效能提升、信用建设、新型治理等提供支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紧缺,构成城市的每个系统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如城市健康医疗中看病挂号难、医疗费用高的问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减少行政费用支出之间平衡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导致经常停水的问题,用电高峰期不得不停电的问题等。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城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转方式、调结构、提升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智慧城市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并对智慧城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

IBM(2009年)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鍵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全球趋势2030:可选择的世界》(GlobalTrends2030:AlternativeWorlds)研究报告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定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实现最大化的城市效率和最美好的生活品质而建立的城市环境。

2014年8月,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智慧城市作出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组(2015年)认为宜用“智能城市”取代“智慧城市”,并提出了“智能城市”的定义:科学统筹城市三元空间(CPH),巧妙汇聚城市市民、企业和政府智慧,深化调度城市综合资源,优化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水平,更好地服务市民的当前与未来。

我们对“新型智慧城市”做出如下定义:新型智慧城市是将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通过云、网、端实现实时在线、智能集成、互联互通、交互融合、数据驱动,拓展新空间,优化新治理,触达新生活,从而重构人与服务、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人与未来之间关系的可持续化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包括生活新形态、服务新形态、合作新形态、治理新形态、发展新形态和协同创新、共创未来的新生态。

“互联互通、智慧服务、便捷高效、利企便民、数据驱动、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

归根结底,新型智慧城市可归结为三个“新”:新空间、新治理、新生活。新型智慧城市是城市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治理模式和居民新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时代》总导演石强认为:“拍纪录片时去韩国、德国、英国,也看了很多智慧城市的案例。一个城市为什么智能,一个大厦为什么智能,城市的交通为什么智能?其实是在于背后数据的机制是什么,这是实现了真正的内在、气血,而不是它的骨骼长什么样。而当时在国内,大多数在骨骼层面、皮毛层面。”

移动支付覆盖城市多种场景的智慧平台

以基于移动支付建立起来的“城市服务”为例,几年来,通过微信与支付宝推出了“城市服务”入口,包括政务办事、车主服务、医疗服务、充值缴费、交通出行、气象环保、文化生活等多个板块。基于微信与支付宝的实名认证体系,老百姓不需要来回跑腿、准备大量的证明材料,就可以在手机上办理生活缴费、查询公积金账单、车辆违章查询、交罚单、预约在线挂号/问诊、出入境进度查询、法律咨询、图书馆服务等9大类58项线上便民服务。目前,类似的“城市服务”已开通全国350多个城市,服务超过9亿人,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综合来看,新型智慧城市是技术、信用、场景、数据、安全等要素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为“轻、快、活”。

“轻”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企业平台、技术及用户沉淀,使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轻量化,提升城市服务应用及运营水平,便捷惠民。

“快”主要指以刚需的便民服务为重点,采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模式,快速接入和聚合服务,实现服务快速上线及传播。

“活”主要是指融合互联网思维,以用户覆盖度、活跃度、使用深度、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持续关注应用及服务的使用人数及口碑;平台灵活运营引入社会化资源,联合运营,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有许多的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科技、百度、求新科技等,都在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结来说分为四大要素:

第一,技术驱动。本质上,这些企业都是互联网公司,创新技术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选取的技术供应商蚂蚁金服、腾讯科技等,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网络安全等领域均卓有建树。

第二,普惠服务。专注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让普通人和小微企业享受到和大企业一样的金融服务。诚然,“数字普惠金融”不只局限在金融服务,也涵盖其它普惠服务,如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有着丰富的场景与触达的节点。

第三,场景依托。场景的广度、深度的连接与覆盖,才能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才能体现智慧生活、智慧商业、智慧政务等城市的“智慧”属性。数字金融与生活服务均根植于场景,离开场景的金融与生活服务必将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场景,可以与用户建立强关联性,沉淀多维广谱的场景交易数据,提升城市安全的风控能力及商业精准触达用户的能力。随着业务和战略定位的升级变化,移动支付智慧中台将成为覆盖城市多维空间、多种服务、多种场景的智慧平台。

第四,生态共享。将把支付、实名认证、触达用户、位置服务、风险管理、信用、安全等能力与生态合作伙伴分享,与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并肩,服务数亿消费者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同时,助力政府向智慧、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转型,助推商业、消费、产业多方的升级与转型。

人脸识别引领“城市大脑”支付新场景

随着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支付越来越简单,之前的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虹膜支付发展为现在的人脸支付,人们只需要通过脸部识别就可以完成支付。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如此简单的支付行为,但是背后却有无数的科技支持者。

2015年3月16日,在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开幕式上,马云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这项崭新的支付认证技术由蚂蚁金服与Face++Financial合作研发,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

记者采访到正在开发使用人脸识别支付的求新科技时,他们的CEO周震雄先生说道:“在聚合支付热浪之后,刷脸支付强势起飞,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向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将采集的照片与该部门的权威照片库进行比对。也就是说,用户在进行人脸识别时,只需要打开手机或电脑的摄像头,对着自己的正脸进行拍摄即可。这种技术相当便捷,我们也在努力让这种便捷技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每一个人。”

蚂蚁金服方面表示,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热衷,最主要是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做相应的技术储备,目前,相关的具体产品正在筹备中。摆脱密码,依靠对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就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的生活,确实已经在渐行渐近,人们已经不需要再携带现金,而且支付方式会越来越简单,省去了排队的麻烦。

从政策上来说,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移动支付与高铁、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共同引领世界潮流。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名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已经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标杆。说起中国,就有很多人知道扫码支付,就有很多外国人知道支付宝和微信。据官方数据预测,到2020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000万亿元。

随着科技的发展,指纹支付、无人超市、扫脸支付、虹膜支付应运而生,相信以后不带手机出门不是梦。未来的移动市场必然越来越朝气蓬勃。

新型智慧城市是实时在线、具有神经网络的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催生、驱动了新型智慧城市。过去的智慧城市,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建设、运营要坚持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泛在”。“泛在”本意指无所不在的网络,这里引申为更广泛的参与、更持续的在线、更实时的交互。同时,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实时“在线”,需要互联互通,需要云、网、端贯通。

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城市大脑”。新型智慧城市的大脑一定是神经网络化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挖掘与分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数字普惠金融、效能提升、信用建设、新型治理等提供支持。城市大脑应该部署在云端,不应局限在物理空间。互联互通的数据中心在云端,一体化服务系统可以在网上。云端应用大数据、深度学习、智能计算与其它人工智能,既可以将数据聚类化、结构化,又可以将其分层分类,乃至个性化。神经末梢可以触达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时间点。而服务系统则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动态实时延伸到任何可以触达的地方,这才称得上智能。原来的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是不健全、残缺的,没有智慧应用入口及智能终端这个“端”,没有办法把“人”卷入进来,只有一些冰冷而碎片化的数据,无法沉淀数据,无法个性化地与场景融合,更谈不上“泛在”。

“基礎设施智能化+城市主体互联网化+CPS融合化+城市大脑+城市操作系统+安全风险全程全方位防控”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结构。新型智慧城市及其城市大脑都需要一套城市操作系统(COS,CityOperatingSystem)。城市操作系统整体来看是生态化、社会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是系统的、严密的。新型智慧城市不仅是下一代工业,而且要建立在CPS之上。在这个结构中,产业互联网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也不能孤立化运行,要和城市治理、生活场景相连接。

本质来看,城市大脑的软硬一体化是趋势。大脑既不能“排异”,也不能有太多“水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是基础,云端、网端融合才会出现城市大脑,大众参与才会呈现城市大脑的价值。当然,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安全可信是城市大脑有效运转的基础。城市大脑需要重建机制、规则、原则、价值观与信息文明,如数据机制、数据伦理、协同规则、反馈与激励、信用规则、安全法则等。这些机制、规则、法则可以嵌入到城市操作系统中,并深度沉浸于城市大脑。当然,没有互联互通就没有开放共享。过去,各条主线之间各行其是,如“金”字工程的确改观了特定领域与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但因缺乏统一规则、有效连接、深度共创、跨界融合,尚未给城市综合管理带来很大便利。

猜你喜欢

大脑智慧服务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有智慧的羊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智慧派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