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铜厂沟铜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浅析

2019-11-27刘长城童一恒

中国金属通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矿层矽卡岩斑岩

刘长城,童一恒,杨 栋

(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1 矿床地质特征

铜厂沟铜钼矿区属杨子地台盐源—丽江中生代台缘坳陷铜钼铅锌金银成矿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冈达概组(Pg),上统黑泥哨组(P2h),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及少量第四系更新统(Qp)、全新统(Qh)。岩浆岩出露面积均很小(<0.1km2),主要岩体有铜厂以北近东西向排列的两个辉绿玢岩(βμ),铁厂山北、联办村北及花椒坪村北东三个二长花岗斑岩(ηγπ),铜厂以南一个石英闪长玢岩(δομ)岩体。

1.1 地层

将香格里拉市矿区的地层分布分为几个组如全新统(Qh)、上统黑泥哨组(P2h)、少量第四系更新统(Qp)及二叠系冈达概组(Pg)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冈达概组(Pg):顶部为灰绿色矿物夹杂角烁矿物;底部为灰质凝结状矿物,其厚度达到1800m。

(2)黑泥哨组(P2h):颜色较深的火山角烁矿物中夹杂绿色矿物质、粉砂质矿物、矿线,本组矿层的厚度不高于2000m。

(3)北衙组(T2b):本组是由滨-浅海相的经多年沉积而形成的矿层,遍布于香格里拉市各个矿床,我们将北衙组(T2b)分为三段具体如下:

一段(T2b1):浅灰—灰色薄—中后层状的矿物质、白云质矿物、夹泥灰质矿物,在此矿段出露较多的矿物为灰白色矿物质,一部分矿段分布薄层状的矽卡岩。矿层厚度为50m~200m。与下段的黑泥哨组(P2h)矿层有一定的接触。

二段(T2b2):灰黄色白云质矿物、泥灰质矿物,该段矿层局部出现矽卡岩化及大理岩化。矿层的厚度为85m到190m左右,该层与一段矿层有一定的接触。

三段(T2b3):该段矿物大体上呈现出灰白色并且夹杂一些其它矿物。矿层厚度在50m到200m之间。与下伏的二段矿层整体上有一定的接触。

(4)第四系分更新统(Qp)和全新统(Qh):更新统(Qp)中常见的矿物粘土及砂砾矿物,在香格里拉西南部和西部地区出露较为明显,在三叠统北衙组地层上,矿层厚度不超过190m。

全新统(Qh)中常出现黏土、洪积、冲击、坡积砂砾,第四系全新统位于河谷带,矿层厚度不超过20m。

1.2 构造

褶皱: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铜厂沟铜钼矿床的地质构造主要呈南北方向,背斜褶皱构造横穿整个矿区,部分矿体遭到断裂破坏后,背斜呈现出残缺不全状,矿体的背斜东部区域60°∠50°、西翼280°~350°∠45°~∠80°,背斜枢纽地带出现向北方向倾斜,倾角大致为55°。中心地带矿层位于黑泥哨组(P2h),两侧地层分布在北衙组各段,中心矿化带受到石英闪长玢矿物侵蚀。

断裂:本次研究的铜钼矿床断裂主要发生在F1的北段,铜厂断裂沿背斜轴,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向的矿床出现多种次级断裂。

F1断裂带沿铜厂坪—铜厂—拉巴河方向发展,此断裂带的大部分区域被第四系冲击物所覆盖。在矿床的中部位置出现南西—北东断裂,同时将轴部位置进行切割,向北西方向倾斜,测定倾斜角度为70°左右,下部矿层有上升的趋势,上部矿层有下降的趋势,出现正断层。断裂带内矿物侵蚀频繁发生,矿浆入侵变质作用下形成该区域的控矿构造。

F2、F3、F4、F5、F6这五条断裂构成了该区域的次级断裂,F2出现在北东向同时向F1的南东方向发展,约为3.5km,整体上向北西方向倾斜,角度大概为60°左右,部分地段倒转向北东向陡倾,浅层地层呈上升趋势,底部矿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使得原始地层赋存在新地层的上部,呈现出逆断层状态。断层附近的北衙组(T2b)灰质矿物有铜钼矿、矽卡岩及大理岩,这些矿物蚀变影响该区域主要控矿断裂。

F3、F4属于相同的断裂,从东向西分布,断裂长度为900m左右,倾角为60°,全部呈现出逆断层性质。经调查发现F3断裂带有矿物侵入,伴随出现矿物变质及矿化形态发生,铜金矿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是该断裂带的矿化作用形成的产物。

F5—F6为同一组断裂,断裂方向由北向西发展,断裂带约为1000m,倾斜方向为东部,角度为65°左右。F5错断F1,错断会引发矿体移动,可体现为平移断层性质;F5与F6断裂交汇处多出现石英闪长玢矿物质的侵入,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发生,铜矿化与大理岩化是此断裂带的主要矿化标志。F1、F2被F6断裂纵向切断,矿体出现错位平移。

1.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火山岩主要以玄武岩为主,分布于冈达概组(Pg)和黑泥哨组(P2h)内。侵入岩有印支—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岩体沿铜厂断裂附近分布,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ηγπ),次为辉绿玢岩(βμ),石英闪长玢岩(δομ)。

辉绿玢岩分布于铁厂山(Ⅲ号岩体、Ⅳ号岩体),均侵位于北衙组二段(T2b2)的灰岩中,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0.05km²~0.06km²。

石英闪长玢岩分布于矿区南东部(Ⅵ号岩体),呈岩株状、脉状产出。岩体侵位于矿区南东部花椒坪东,出露面积约0.015km²,其两侧北衙组一段(T2b1)的灰岩发生大理岩化。

二长花岗斑岩分布于铁厂山北(Ⅰ号岩体)、联办村北(Ⅱ号岩体)及花椒坪村北东(Ⅴ号岩体)三地。Ⅰ号岩体分侵位于北衙组一段(T2b1)、二段(T2b2)灰岩中,出露面积约0.01km²,其围岩具矽卡岩化;Ⅱ号岩体侵位于联办村北北衙组二段(T2b2)灰岩中,出露面积约0.06km²,其围岩具矽卡岩化;Ⅴ号岩体侵位于花椒坪北东,出露面积0.03km²,其西侧北衙组一段(T2b1)的灰岩发生较弱的矽卡岩化。

辉绿玢岩: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辉石(20%)、斜长石(20%)、暗色矿物已基本蚀变(10%)。基质含量约50%,微粒状结构,由微细粒长石、辉石和少量暗色矿物组成。斜长石普遍具绢云母化,暗色矿物具白云母化,副矿物为磷灰石。

石英闪长玢岩: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粒径0.1mm~3mm,成分为斜长石(15%~20%)、黑云母(5%~15%)、角闪石(1%~5%)、石英(5%~10%)。基质微晶—隐晶质结构,由隐晶状长英质或微粒状斜长石(主)、黑云母、石英及暗色矿物组成。

二长花岗斑岩:以灰色为主掺杂少量的白色,其结构为斑点状,形态构造为块状。矿物粒径不超过5mm,成分有黑云母(5%~10%)、角闪石(1%~5%)、石英(5%~20%)。微晶矿物结构由微粒状的矿物、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构成,井下矿浆活动以印支—燕山期及华丽西期。印支—燕山期的矿浆中存在大量的酸性入侵矿物质,华力西期出露的角闪矿物及火山喷发形成的矿物。

2 找矿远景浅析

铜厂沟矿区现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其KT1深部未控制边界,且KT1矿体向KT11矿体(Ⅳ号岩体)延伸,根据斑岩-矽卡岩类矿床,斑岩体与矽卡岩想接触的特征分析KT1极有可能延伸至KT11矿体(Ⅳ号岩体)。

图1 KT1矿体厚度、品位分布示意图

2.1 矿区现有规模

矿区主要矿体共探获矿石资源量13991.91万吨,铜金属量18269吨,钼金属量136234吨。其中矽卡岩类(KT1矿体):矿石量1198.76万t,铜金属量18269吨,平均品位0.44%,钼金属量40448吨,平均品位0.34%。

斑岩类(KT11矿体):矿石量12793.15万t,铜金属量95786吨,平均品位0.44%,钼金属量95786吨,平均品位0.08%。

2.2 矿区找矿远景

深部:矽卡岩是该研究区主要赋存矿物,同时矽卡岩型矿物是矿床的工业类型;产出状态受F2断层控制倾向西北。从已有见矿工程分析地质矿物中含有钼、铜等金属矿物。在垂直方向钼、铜等金属元素分布量较大,浅部矿层铜元素分布明显,浅深部矿体常出露铜钼共生矿,钼主要赋存在深部矿层中,矿体变厚趋势如图1所示。根据KT1矿体厚度、品位分布情况系统的分析,KT1号矿体往深部有厚度变厚、品位整体变富的趋势,该区内资源量将有很大的增储空间。

图2 找矿远景示意图

KT1-KT11之间:通过系统的工程控制,确定KT1主矿体走向北东-南西向,倾向向西北倾。通过前期地质工作发现西北约1Km位置见一含矿斑岩体即KT11号矿体,且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地质分析从KT1矿体至KT11号矿体之间的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矿空间。

3 结论

通过对现有矿体(主要为KT1、KT11号矿体)形态以及矿山现有资料分析研究,认为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铜厂沟铜钼矿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猜你喜欢

矿层矽卡岩斑岩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新疆和田市沉积矿床矿体特征与岩层特征对比研究
玲珑金矿田煌斑岩与矿脉关系的探索及应用
矿层上段隔水性能及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分析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断层赋存条件对矿层移动变形规律影响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