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2019-11-27李长之

学生天地 2019年13期
关键词:洛阳学问老子

○李长之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极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的雕刻图像是常见的。尽管各地出土的画像在艺术表现手法、雕刻风格、视觉形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孔子问礼于老子、宣扬儒家思想的主题是统一的。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之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起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鲁昭公答应了,并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仆人。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问礼求学的好机会, 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 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 老子此时正担任保管文物的工作,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院院长。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 又叫他的童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 从车上下来,把作为见面礼的大雁双手捧着送给老子。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 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到的广博得多。因此,这次会见对孔子来说是极其有益的。 此时的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和热情有余, 但是还不免有些急躁和粗枝大叶,还需要更开阔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内容上更加丰富一些, 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所获得的学识技能进行一番审量。而在这些方面,老子的见解对孔子是有所助益的。

从老子方面来说,他似乎缺乏孔子那样的积极和热情,缺少朝气,但若是和孔子的精神结合起来, 就可以构成一种宝贵的东西。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杰出的人物, 他们的会见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史上饶有意义的一页。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 这也证明了老子比他懂得多。 例如出丧的时候逢见日食怎么办、 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 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 战争的时候应该把已死的国王的牌位带着还是不带等等, 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 老子也深深器重像孔子这样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 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 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我听说, 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会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会赠几句话。 我没有钱, 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 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日子过得去,不坐车也罢。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 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而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那样在家庭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孔子认真地品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孔子回到鲁国,见到自己的弟子时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爱风里去就风里去,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 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或许他就像龙一样吧。”

猜你喜欢

洛阳学问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洛阳正大剧院
“一”的学问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智者老子
老子